台海两岸

首页 > 最新文章 > 台海两岸

孙中山形象在台沉浮录(2016.4)

发布日期:2016-04-21

☉文/苏杭

「许多台湾人都误认为孙中山是国民党带到台湾的,其实孙中山对台湾的光复是尽了很大心力的。」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至今都在纠正台湾民众的这个错误认识。

对于孙中山先生,2016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在刚刚结束的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表示,将举办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

台湾现「废除国父遗像」风波

来自南京的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南京市委主委胡有清对今年将举办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非常关注。他表示,在台湾出现「废除国父遗像」风波的特殊时刻,大陆隆重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将有助于两岸关系稳定。

在台湾,220日,民进党「立委」高志鹏向外界透露,将提出三项修法提案,要求废除学校、公务单位悬挂「国父遗像」的规定,以后台湾领导人就职不再向「国父遗像」行礼,并将提交「立法院」;从而引发了「废除国父遗像」风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国台办对于有民进党人士意图在台湾废除孙中山遗像的小动作,224日在北京作了上述评价。国台办引述指出,此举是「破坏台海和平稳定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现状」和「去中国化」的又一举动,应引起两岸同胞高度警惕。

虽然该修法草案已于226日被退回,没有交付审查,且有民调显示,58.1%的台湾民众认为应该悬挂孙中山遗像;但此举恰逢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时,且大陆方面已宣布将隆重纪念之际,着实牵动了多方神经。

其实,自19403月国民党决议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至今,孙中山的「国父」身份在台湾早已几经沉浮,他是因现实政治需要而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越是完美无缺,往往也就越是千疮百孔。

日据时代:「中国的象征」

「许多台湾人都误认为孙中山是国民党带到台湾的,其实孙中山对台湾的光复是尽了很大心力的。」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至今都在纠正台湾民众的这个错误认识。

孙中山生前关注台湾,1894年建立兴中会仅仅三年后,他就派人到台湾建立分会。邵铭煌介绍,国民党党史馆的数据表明,为了联络台湾的革命同志一起为中国革命努力,孙中山先生曾在1900年、1913年、1918年三次赴台。

在孙中山领导的多次推翻帝制的起义中,都有台湾民众的参与或支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当年参加起义的旅费就是由台湾团体提供的。兴中会、同盟会中台籍人士很多,著名者如丘逢甲、吴文秀、连横、罗福星、蒋渭水等。有意思的是,蒋渭水因在日据时期建立「台湾民众党」,被民进党视为「本土化」标志性人物,其实,蒋乃孙中山的拥趸,是中华革命党的秘密党员。孙也时常关照台湾革命党人要「学习国语」。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危时曾告诉病榻旁的戴季陶,中国现在还没有能力完全光复台湾,但大陆革命人士要先帮助他们自治,等国家强大后再完全光复。可惜的是,在民进党时期的台湾,孙中山的这番嘱托竟然被「台独」势力曲解成孙中山支持台湾独立。

孙中山去世后,大陆舆论两极分化,褒赞者虽略占优势,但指责孙是「国之罪人」者,也「不为绝对少数」——其指责集中于:孙为对付恶政治不择手段;急功近利,于民智启蒙方面轻举妄动;革命理论东牵西扯,政策策略优柔寡断……相比之下,台湾舆论对孙的感情更为整齐划一。民众不顾日本当局反对,组织了许多悼念活动。在台北,一个仅能容纳2000人的会场,有5000多人前来默哀。生于台湾的作家张我军在悼词中说,「唉!大星一坠,东亚的天地忽然黯淡无光了……消息传来,我岛人五内俱崩,如失了魂魄一样,西望中原,禁不住泪浪滔滔!」

1929年,孙中山灵柩迁往南京中山陵。蒋渭水不仅让「台湾民众党」代表参加了奉安大典,还刊文称赞孙中山为「民国的国父」,远早于国民党正式尊孙为「国父」。

两蒋时代:「无孔不入的存在」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出于宣传需要,还曾虚构了一些孙中山与台湾的历史联系。

1938年,蒋介石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总理在世的时候……为本党定下一个革命的对策,就是要『恢复高台,巩固中华』……」所谓「高台」,指台湾和高丽。1946年,台湾光复一周年之际,蒋又说「我们国父倡导国民革命,……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的口号……」这些口号、说法,皆不见于其他文献,当是蒋介石自己的一种「发挥」。

台湾光复后,向「国父遗像」行三鞠躬礼,诵读「国父遗嘱」、搞「总理纪念周」等在大陆行之已久的纪念仪式,也被照搬了过去。大量的建筑、道路、公园等,也被冠以「中山」之名。孙中山在台湾变得无处不在。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孙中山成了维系政权合法性与正统地位的重要象征,纪念活动变得更多。「总理纪念周」外,又有了「国父纪念月会」;「国父诞辰纪念日」同时又是「中华文化复兴节」……蒋介石也常常亲自出席主持这种纪念活动,勉励众人「光复大陆,完成国父遗教」。

两蒋时代,台湾历史教材由政府统一编写。孙中山思想成为从小学到大学的必修课程。台湾「大专联考」,三民主义也是必考科目。有关孙中山的正面研究及著作出版,也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如此,「国父」成了台湾民众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存在。

这种做法,固然有助于台湾树立有关中国的新记忆,但强制灌输下的完美无缺的历史形象,也必然激起民间心理上的反弹。

民进党执政期:「外国人」

孙中山形象在台湾的转折发生在李登辉时期。

有媒体指出,在李登辉第二个任期之前的台湾,从小学到大学,在历次重要的考试中,三民主义都是必考的科目。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之后,当权的台湾「独派」人士开始「去中国化」:双十「国庆」、「国父诞辰纪念」等都被淡化处理。至2000年陈水扁上台,问题终于激化。

民进党时期,台湾当局的「去中国化」从修改小学到大学的教科书开始,新的历史教科书采用加强台湾历史,弱化中国历史的方法,逐步疏远台湾年轻人对中国的认同。2002年,民进党籍「法务部长」陈定南,首先对「国父」问题发起挑战,称「法律没有规定国父是谁」。当时国民党籍「立委」一面反驳,一面发起民意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95%受访者承认孙中山是「中华民国国父」,78.1%受访者支持法律明定孙中山为「国父」。

2004年,民进党籍「考试院长」姚嘉文及委员林玉体在参加「国父」诞辰纪念活动后,对记者声称「国父是外国人」,主张废掉「国父」称呼。三年后,民进党「立委」提案,要求台湾当局「去国父化」,将「国父遗像」、「国父遗嘱」改称「孙中山遗像」、「孙中山遗嘱」;「国父纪念馆」改称「孙中山纪念馆」或「孙逸仙纪念馆」。立法废止「国父」称谓并不容易,但修改教科书相关内容、终止「国父纪念月会」等动作,在民进党执政期间颇多。

民进党不断用国家认同和意识形态挑动族群对立,严重撕裂了台湾社会,原先许多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都被取消了。台湾历史学家胡春惠记忆犹新的是最后一次参加民进党时期在国父纪念馆的孙中山学术活动,他当时在现场感伤地说:「可能这是台湾最后一次研究孙中山,这里也许是孙中山的名字唯一能出现的场所。」

转机出现在20083月,国民党得以重新上台。马英九就任后,发现「总统府」内原有的孙中山铜像在一年多前被陈水扁撤走,存放在仓库中,他「深感不安,立刻决定把『国父』铜像请回来」。此后,马英九每天都会对着铜像深鞠一躬。国父纪念活动又回归正轨,有关的争议也逐渐偃旗息鼓。

然而,在经历了政治的操弄和意识形态的纷扰之后,许多台湾人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也呈现新的特征。「经历过相反意见的冲击后,人们对孙中山的理解和评价会更加中肯。」胡春惠教授如是概括国民党重新上台后岛内对国父的评价。

2014年,台南又发生拉倒孙中山铜像事件,铜像被人喷涂上了「ROC OUT」(中华民国滚出去)等字样。事后,马英九表示,当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及故总统蒋中正推动的抗日、救国、制宪、建国,都有台籍人士参与,「这些先贤留下的贡献,绝对不是用反民主的暴力手段拉倒国父铜像,强加羞辱所能抹去的」,立意维护孙中山的「国父」地位。

今年116日,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以超过2008年马英九的高票当选,成为新一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同时又掌握「立法院」多数席位。2月的「废除国父遗像」风波发生后,蔡英文表示,将建立机制处理转型正义。蔡英文说,台湾历史发展有大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大选」期间她也提出必须面对历史真相、实施转型正义。对此,有媒体认为,孙中山在台湾的「国父」之位也许又会面临新的挑战。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