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视野

首页 > 最新文章 > 文体视野

穿越时空的《思乡曲》(2016.3)

发布日期:2016-04-26

 

 


──抗日战争时期的青年马思聪

 

 

☉文/唐金华

 

1990 6 1日,被软禁了半个多世纪的张学良先生首度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九十华诞。席间这位颇富传奇色彩的老人提出要听马思聪的《思乡曲》。音乐响起,那凄美悠悠、承载着历历往事、浓浓乡愁的旋律彷佛从遥远的时空飘来,曾经叱咤风云的张学良将军以手遮面潸然泪下……

 

《思乡曲》问世

 

1937年「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东北沦陷多年,华北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千千万万的同胞背井离乡家破人亡。831日日军飞机首次空袭广州;1112日上海沦陷;127日南京保卫战打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2月的一天,在广东肇庆七星岩附近的一间简陋的阁楼内,马思聪坐在燃烧的炭火盆前沉思,他的眼睛里映出红红的炭火。此时的他脑海里呈现出塞外的黄沙、胡笳、庙宇和骆驼队,渐渐的一首民歌的旋律回响在耳旁……他站起身在屋内踱着步,哼唱起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这是1936年他在北京采风时听到的绥远的民歌。马思聪还想起他的法国作曲老师毕能蓬教授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至理名言:「民歌是作曲家的命根!」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创作激情油然而生。

 

马思聪坐回小板凳上,把五线谱本铺在腿上,奋笔谱曲,快速记下脑海里稍纵即逝的旋律。然后他拿起放在一旁的小提琴,试奏自己刚刚谱好的乐曲。他时而先谱曲再试奏;时而又把在小题琴上流出的旋律赶紧写到五线谱上。他完全沉浸在音乐创作之中。马思聪脑海里呈现出千千万万背井离乡的流民,黑压压向南逃难,慌乱的脚步彷佛从他的胸前踏过……沉思良久,他在乐谱最上方写了三个字:《思——乡——曲》!

 

多年之后,马思聪本人对创作《思乡曲》曾这样阐述:「我采用的是一首短民歌。我没有改动原调的意思,但后面却接上了六个可与第一个原本是民歌旋律相连贯的旋律……民歌以它的旋律、风格、特点和地方色彩感动了我。我选那些有着突出特性的民歌作我写作的动机。这些民歌或动机,在我采用它们之时,它们已变成我的一部份……」

 

马思聪从一首绥远民歌中引发灵感,谱成极具民族风格的《思乡曲》,从那时起《思乡曲》成为马思聪演出的保留曲目,也是从那时起马思聪的名字就和《思乡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马思聪先生的代名词!

 

巴黎国立音乐院首位黄种人

 

1923年,年仅11岁的马思聪随大哥马思齐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学习小提琴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他先后换过几位小提琴老师,最后拜在了巴黎国立歌剧院的小提琴独奏家、首席小提琴帕尼·奥别多菲尔先生门下。他大部份的时间专攻小提琴,每天练习至少六个小时;同时也向奥别多菲尔夫人学习钢琴。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报考巴黎音乐学院时,却因为颈部患疾病而被医生下令停止练习小题琴。

 

马思聪听从医嘱于19273月前往法国北部的海滨城市贝尔克治病休养。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音乐书籍,马思聪因病不能拉小提琴,就专攻钢琴。

 

192712月马思聪回到巴黎继续向帕尼·奥别多菲尔先生学习小提琴。第二年他考进了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Boucherif领导的提琴班。马思聪自豪地说:「我是第一个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黄种人。」马思聪心存感激地写道:「我永远感谢帕尼·奥别多菲尔先生,我所得的东西,无论直接或间接,多由他所赐。」

 

神童重返法兰西

 

由于经济原因马思聪于1929年年中回到中国,开始在南方各地举办音乐会。据上海《申报》103日报道:「新由巴黎回国之中国音乐神童马思聪,于上月在港粤备受各界欢迎。每次表演,会场必人山人海。」自此「中国音乐神童」之说广为流传。

 

1931年初,马思聪第二次赴法留学。他的目标非常清晰,要学习西方的作曲。他要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他要创作具有东方韵味的华彩乐章。

 

马思聪又一次得到恩师帕尼·奥别多菲尔先生的帮助,他师从毕能蓬教授学习作曲。也许是命运之神的安排,让马思聪遇到了毕能蓬教授。这位年长马思聪40岁的音乐家虽然性情古怪,脾气孤僻,但和马思聪却十分投缘,他让马思聪住在自己的家中,成为正宗的入室弟子。如果说马思聪的第一次留学法国使他成为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那么马思聪的第二次赴法留学为他日后成为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是能用最少的材料去完成庞大的效果的人,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建筑在四个音上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的第一乐章建筑在两个音上面……」毕能蓬教授对贝多芬作品精准独特的见地使马思聪豁然开朗、对作曲和作曲技巧有了和以前不同的认知。

 

北平采风孕「思乡」

 

1933年至1935年马思聪担任了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的讲师;被中华民国教育部聘为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在这几年中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渐入佳境。他创作了《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G大调)》;在上海的《艺声》杂志首次公开发表他的音乐作品——歌曲《你是我的生命线》(歌词作者是陈祖贻。这首歌曲是电影《秋扇明灯》的插曲);小提琴独奏曲《摇篮曲》问世。在此期间,他先后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地举行了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演出的曲目有: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萨拉萨特的《流浪者之歌》;舒伯特的《圣母颂》;德沃夏克的《印度悲歌》;莫那斯特里奥的《安达鲁沙夜曲》。在那个年代里,马思聪在小提琴演奏的风格上追求纯法兰西学派的浪漫情怀与清秀、委婉的歌唱性。他在作曲技术、音乐风格和形式上虽然展示了他的个性,但还是明显地表现出欧洲音乐对他影响。多年后他曾写道:「我在开始作曲的头几年写了一些西洋色彩的作品。所谓西洋色彩,并不单指旋律上而言,主要的是一种思索的方式,情感的状态和乐曲的形式,而和声也包括在内。」

 

1936年的北平之行使马思聪创作风格开始转型。年轻的马思聪第一次感受到北平的风土人情之美,第一次听到中国北方风格的民间音乐。这对一直生长在南方的马思聪是一次极大的震撼。他感慨道:「没有到过这古都北平就不知道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北平的大鼓就是我此行的一个大发现与收获……民众的声音从其中表达出来,它没有染上旧艺术的成见与陈旧的规例,保留着它的自由与创作的新颖……」他在北平还听到了来自绥远的浓郁质朴、宽广悠远的民歌。与其说马思聪到北平是演出之行;毋宁说是他创作《思乡曲》的采风之旅。马思聪在北平看到、听到的这一切,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民族情感和创作风格上的历史性转变。马思聪寻觅到了以民歌为基础进行音乐创作的新途径。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