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页 > 最新文章 > 特稿

哪些古董值得收藏?世界百大收藏家之一曹兴诚分享鉴赏入门术(2016.6)

发布日期:2016-06-22

──

 

「科学可以对辨别古董真伪有一定的帮助,但要鉴赏一样古董价值,以玉石为例,科学不能辨出它的价值,始终都要用到眼力和审美观评定。」曹兴诚的概念中,鉴赏能力是靠「多看」积累。创作者的名气是次要,藏品之间要比较,多看公认是「好」的东西,忌只专注某一藏品,避免对自己造成局限。

 

☉文/张卓立

 

曹兴诚,是国际知名晶圆代工企业台湾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1970年代加入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他的事业也与高科技研发与生产脱不了关系。他在1980年代因为朋友的影响,古董蕴含的文明价值与美感,感动了他跳出「框框」投身在古董的领域作探索。2007年被国际知名拍卖行苏富比列为「1945年后全球知名百大收藏家」之一。

 

香港的收藏家组织「求知雅集」是1986年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收藏家成立的组织,每月都在尖沙咀一家酒楼举行聚会,也举办画展、古董展,又出版书籍向大众介绍古董鉴赏的趣味。曹兴诚四月底受该会邀请到聚会中与会员分享心得。

 

一切要靠「看」入门

 

曹兴诚聚会中,不论接受记者访问还是与嘉宾分享都经常强调要「看」。

 

他认为「看」要分两种,一种是辨别真伪,建议鉴赏新手要从参观公立博物馆的藏品开始培植素养,「因为公立的博物馆藏品一定是真的,你要多看真品,留意它的介绍、制作背景,了解到真东西,就容易辨认甚么是假货。」

 

第二种「看」就是要观察藏品的美感,「欣赏艺术品,我们要留意作者,他透过这个作品,有传达他的感情,传达他的信仰,他的苦心在哪边。如果他能够凸显到,这作品才称得上是艺术品,不然的话那就只能称为工艺品,工艺品是比较缺乏生命的,艺术品跟它们摆放在一起没办法协调。」

 

现今科技发达,理工科出身的曹兴诚认同,科技对文物古董艺术品的鉴赏辨真有帮助,但强调这不能看出东西的美感。他拿起当日分享给大家观赏的玉石说,「玉石的材质本身就是天然的,科技很难分哪年代被制作成品,而且好看不好看,还是要靠我们的眼力,可以的话触摸一下,体会它们的美感。」

 

作者名气不是唯一衡量标准

 

「对许多艺术家来说,对八成自己创作的作品,都不满意,没有想过会被人买去和收藏。」纵横古董拍卖会多年的曹兴诚,表示不会以作者的名气作为唯一购买古董、艺术品的标准。最重要是对它有爱惜之心,「收藏是讲缘份的,缘份不到的话,想要都没用。缘份到的时候,原本那件是很贵的,你能用便宜的价钱买下,你就很开心了。」

 

现在越来越流行网上交易平台,各式各样,包括艺术品和古董也在其中之列,但曹兴诚认为在网上作古董交易不可靠:「光看照片,不能看到它的真伪,更遑论美感,一定要亲身看过,感受过它们才购藏。」接受媒体访问,他经常以「谈恋爱」比喻自己收藏兴趣,「收藏有感情才有意思,反对在意它们的价钱滑上滑下。」

 

「我这个人比较感性,见到喜爱的就去买,好像谈恋爱一样,见到喜爱的才追求。有时候在拍卖会投不到古董,就可以当省下了钱,储好弹药,下一次投一个更好的。」

 

比起作者名气、作品年份,他更注重于艺术性,讲求藏品之间的搭配,即使是把文物摆放在当代艺术品旁,只要搭配也是收藏品之佳选:「拿个例子,日本当代艺术大师千住博的『瀑布系列』画作,映衬在月光下的瀑布,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如果旁边放一个艺术性佛像,就很搭配。但放一个明、清时期的佛像,那就缺乏艺术性。佛像制作是北齐到隋唐是一个高峰,唐以后佛像制作慢慢衰退,除非到西藏、尼泊尔,因为信仰还在,作品还是有一些艺术性,明朝以后基本上中国本土制作的佛像基本已没落,缺乏艺术性,放在千住博的作品旁就明显地不协调了。」

 

要用「承传」「尊重」心态作为收藏目标

 

曹兴诚堂号是「乐从堂」,就是「乐于从命」的意思,「老天要我保管甚么东西,我就去保管。」他的收藏哲理是,自己只是曾经保管过某件物品的人,他随手举起另一块玉器,「这件玉器多少年历史,它还可以存在多久?就算我们走了三、四千年,只要别乱动它,它还是存在的。」

 

本来很希望自己的收藏将来可以捐到博物馆去,是因为证明收藏品是有价值的,不是垃圾。但曹与诚看到博物馆的状况,马上转念:「它们只把收藏好东西作为重任,对古董没有感情的,有些地方灯光调得很暗,只希望展出的东西离到访的人越远越好。展出的东西就一直放在同一地方在展,其他藏品就摆在库房里,永远不见天日。」

 

「与其是这样,古董和艺术品不如在市场流通,交给收藏家,用心来保管,用爱来保管。」

 

他强调尊重文物:「我有个经验,就是日本京都的美术馆举办展览,我借出藏品给他们展览。我的藏品本身有一个盒子,他们用一个更大的盒子,里面有海绵之类保护。他们空运到当地,不是用托运,而是买一个商务舱的位置放下,系上安全带,由专人陪同运送。他们的尊重和爱护让我很欣赏。」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有国宝在国外,就要马上收回来。我们要知道许多所谓的『国宝』以前是被当成垃圾,甚至视为朝敌。有部份流落到国外,才被视为宝贝,外国人为它们出版书籍、展览,保存到今天。中国现在富裕了,能掏出金钱买回国宝,但真心爱国宝的人,相比外国的同好,其实不多。所以我建议中国的收藏家和博物馆,不只聚焦在回收国宝,反而应该买外国的东西来看看,比如买毕加索的作品,我觉得很好。」

 

「唐代有许多很好的艺术品,一直传承到今天中国的没有,相反日本就有。日本有一个正仓院,里面就有传承了唐代的漆器、古琴,一直保留到今天。中国唐代的东西都只是靠出土的,流传的东西都在历代被破坏,由此看到中国以往是不尊重文物和艺术,这是需要检讨的。」

 

古董也是活的 要懂得甚么是Life

 

在他看来,收藏的目标和质量似乎与教育有关,他把收藏心得推演到这点上:「有些人做博物馆工作的,他专业是瓷器,他只在瓷器方面钻研,其他的看也不看,眼光就变得局限。换转是外国人的话,会这个看看,那个看看,感觉会很强烈。我觉得中国的美术教育,甚至推演到儒家教育,都是太功利,学要致用,西方的教育会比较宽广,让你知道甚么是Life(生活),懂得欣赏艺术。」

 

「西方教育有一个好处,就是教晓你这样也看看,那样也欣赏一下,看东西也比较宽广,这种思路值得我们参考。」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