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首页 > 最新文章 > 青年论坛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与社会创新(2016.10)

发布日期:2016-10-24

☉文/洪为民 博士JP

笔者最近在深圳前海主办了首届深港大数据论坛,谈到智能城市与社会创新,笔者认为今天的智慧城市社会创新是应该做到3i–创新(innovation)、远见 (insight) 及影响力(impact)。智慧城市不光是网络互联,也不光是传感器及3D电子地图,而是做到一些以人为本,让生活更美好,而又能够具影响深远、具远见的创新应用。

建智能城市需要开放数据

今天我们已经由IT年代进入到DT年代,以往我们是在数据分析中整合,今天人类可以借用机器及人工智能去发现更多的数据,透过关联、整合、清洗、汇总找出数据的特征,去解决问题,甚至作出预测。今天数据已由静态的结构性数据发展到多元结构、实时、动态。大数据工具可以使数据变成可视化、产品化、场景化,甚至变成自动见识(Auto insight),即是把你的东西给我,我就直接产生结果出来,而且随着数据的增加不断修正模型,可以从数据中产生智能。

因此要做到智能城市,就需要开放数据,没有大量数据,是很难做到智慧化。数据开放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公共事业、甚至私型机构的事,如电力、电讯、交通、零售等等。香港现在大部份的数据还是停留在单一部门或单一公司提供的数据,比如交通、天气、政府部门的地址等等,而没有整合,做不到以人为本,从用户的角度来提供。暑假期间,香港挂起八号风球,如果我们有一个APP能够把最新信息或实时数据整合起来,例如给用家知道风球的路径及何时除下,路面情况如何(例如有没有塌树阻塞路面)、交通工具的班次安排或何时恢复行驶,就真正方便市民、对市民有用。提炼有用的数据来解决问题就是有影响力「以民为本」。

内地有一句话叫「倒逼改革」,当所有资料公开的时候,市民就会较容易看到政府及公营机构的表现,虽然可能令某些前线工作人员压力增大,也可能怕把资料公开后会对服务承诺构成压力。但是我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压力可以转变成动力,使我们明白那些地方需要改善。我相信未来大数据发展就是要建基于一个大家都愿意分享数据的前提,并需要建立平台与接口,给不同持分者——包括政策制定者、政府机关、商业机构、市民参与,一同为社会创出创新便民的应用。笔者相信深圳和香港在这方面是有一定优势,可以先试先行的。

迎接挑战真正促进社会创新

其实,智慧城市不是为了单纯提高效率,而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事实上,效率只是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是令人们生活更加方便、减少浪费,做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城市不应该只是政府主导,商界的投入也是必要,无论在物流、环保、智慧电网、智慧流动、救灾、基建,甚至是消费零售等等。

只有大家参与、愿意遵守规则,包括负责、问责、开放、保安、合规、保护知识产权及私隐等等,数据平台才能够提供一个令大家放心的平台,一同享受数据平台为大家所带来的价值。而政府的角色就是建立及维护这个平台,以及鼓励更多的持分者在平台上分享数据及开发应用。

长远来说,推动智慧城市应该由下而上,由小区做起。爱沙尼亚140万人口,跟我们香港岛一样,公共能源、电信、银行和政府和所有的部门全部使用同一个公用信道,每个用户用他们E-ID、手机认证,就可以透过不同的应用查阅、办事。冰岛的MENIGA系统是2015年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其中一个获奖者,它利用银行及信用机构开放数据的便利,推出一个个人理财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一个应用程序里对自己所有的信用及财务状况一目了然。不过要做到这些,是需要银行、监管机构愿意开放数据才能达成。奥地利把政府公共预算放在网上,方便人民看到政府预算和政府实际支出。爱尔兰也有类似的应用,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开支,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开支公开出来。内地的所谓政务公开也是向着这方面发展。

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成功要素是要做到开放平台与相互协作,从信息透明到公众知情到公众监察到公众参与,这样才能促进真正的社会创新。要达到这点,难度是相当高的。基建成熟度、技术、财政资源、部门机构公司及市民的接受程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每一项都是挑战。如何令到创新智慧城市应用可以协助处理社会上的痛点及做到深远影响,还需要社会多加思考。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