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页 > 最新文章 > 特稿

三大华语电影节的尴尬(2017.1)

发布日期:2017-01-24

 


 

☉文/小寒

 

53届台湾金马奖201611月底揭晓,中国内地电影和电影人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男女主角四项大奖,而台湾电影在全部22个奖项中只收获了五项,台湾媒体哀鸿遍野;甚至有部份台湾网民将其形容为「侵门踏户」,叫嚣着要「取消金马奖」。这种狭隘的「本土意识」当然不值一驳,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华语影坛三大奖(台湾金马奖、中国内地金鸡奖、香港金像奖)的每次颁发都会引来质疑声一片,这种现象无疑成为了中国电影业票房高企、「蓬勃发展」大潮中的一个有点刺耳的音符。个中原因,颇需要探讨。

 

台湾金马奖:被业内骂最多,但最有份量

 

华语影坛三大奖谁被电影业内人士骂得最多?面对这个问题,台湾金马奖恐怕是很多人的答案。2014年,巩利落选第51届最佳女主角后直言金马奖「太业余」,以后将不再参加——将金马奖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遭巩俐炮轰后,金马奖官方响应称,奖项评审过程与结果向来独立公正,今年影后竞争相当激烈,前两轮17名专业评委皆未选出一名过半数者(获奖者),第三轮投票时陈湘琪才凭借《回光奏鸣曲》胜出。

 

这位「抢了」巩俐影后之位的台湾演员陈湘琪虽然知名度稍逊,但并非泛泛之辈,她是金马与国际影展常客,2014年《回光奏鸣曲》是第三度提名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而得奖。

 

对于巩俐的炮轰,台湾评论家黄智贤表示,金马奖一直以威尼斯金狮奖等国际著名奖项为榜样,追求让好电影得奖,而不是让主办地影片得奖的公平理念。今年台湾影片仅获得四个奖项,正说明评审委员会遵循了这一初衷。

 

的确,台湾金马奖是三大华语电影节中最具包容性的一个。这个诞生于1962年的电影节在2003年调低了参赛影片语言门坎,规定片中只要有「华人地区所使用之主要语言或方言」就可参赛;2010年,更是规定片中只要含有5名华人主创,即使主要语言不是华语也能角逐奖项。

 

不过,从1980年代起,「参赛环境最宽松」的金马奖就在台湾岛内遭到质疑。当时舆论认为,金马奖青睐的都是「艺术色彩浓厚」之作,无法反映市场风向,获奖电影往往叫好不叫座。2008年,周杰伦曾猛批金马奖评委「就是要看不懂的片子(获奖)」。

 

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在2010年金马奖上铩羽而归,该片女主角徐帆未能摘取影后,冯小刚当时在微博上「讽刺」金马奖说:「《唐山大地震》大卖已铸成今天的结果,卖了6.6亿还把奖给你?恨你还来不及呢,她是路线斗争牺牲品。」「好脾气」的香港导演吴宇森也曾因《赤壁2》在2009年金马奖「零入围」愤怒,称「不懂评委审片标准」,他也因此未出席当年的颁奖礼。

 

商业片导演对金马奖不满,艺术片导演好像也不大摸得着金马奖的脾气。2006年,台湾导演蔡明亮的《黑眼圈》仅入围金马奖最佳音效与最佳女配角两个奖项,让这位以艺术片闻名的愤然宣布「永别金马」。不过,他却在2014年「食言」了,凭借《郊游》获得最佳导演奖,虽然获奖感言是—— 「我和金马奖互相不喜欢」。有趣的是,那一年他还帮金马奖响应了巩俐的「不满」:「金马奖非常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所以客观而言,金马奖近年来似乎略有颓势,但相比起今年因为表演类奖项备受吐槽的金鸡百花和愈发「自娱自乐」的香港金像奖,在许多电影人心中,台湾金马奖已经是华语电影界节中较具权威性、包容性的电影节了。

 

金鸡百花电影节:遭遇公信力危机

 

很多人的「朋友圈」都在三个月前被金鸡百花电影节刷屏了。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924日在河北唐山闭幕。尽管星光依旧灿烂,但因几个重要奖项都颁给了年轻偶像而引来「山崩式」吐槽。

 

争议最大的是在最佳男配角的争夺中,「小鲜肉」李易峰竟凭借在《老炮儿》中的表演击败了出演《亲爱的》张译、《烈日灼心》中的段奕宏,以及《寻龙诀》中的夏雨——一时间,「百花奖打败了演技」、「面瘫式演技登顶」等议论刷爆了网络。《老炮儿》上映时,李易峰曾被吐槽饰演一个北京胡同长大的「小炮儿」,却连儿化音都没学会。业内人士的反应和网友相差无几,内地编剧汪海林就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大量使用文替,自己台词过不了关使用配音的演员也能入选,就非常不严肃。」相比之下,其他奖顿时都显得让人平和许多:最佳女配角给了出演《寻龙诀》的杨颖(Angelababy),最佳男主角则颁给了《狼图腾》中的冯绍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评奖制度或许能给出一部份答案。

 

金鸡百花电影节是金鸡奖和百花奖轮流颁发,金鸡奖由专业评审组成,被视为专业态度;百花奖由观众评审组成,被视为观众选择奖。因此,年轻偶像获得百花奖,被一些媒体解读为人气的胜利。然而,两天后,一篇名为《直击百花奖黑幕》的微博长文章却让大众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爆料人称,最佳男女配角得主是评委们首轮就直接淘汰不考虑的,现场投票时也没几个人投他们,但屏幕却显示二人大比分领先……这篇微博在一天后被删除。

 

有媒体分析了其被删的两个可能:一是爆料内容不实,二是爆料者迫于某种压力删微博。无论哪种,笼罩在百花奖上方的疑云都挥之不去,遭遇公信力的巨大质疑。此事甚至惊动了《检察日报》,其刊发了《电影百花奖,真有那么大「黑幕」吗》一文,呼吁「这事必须查下去,而不能到此为止。」然而,三个月后直至今天,「评选黑幕」尚未被调查,中国影协对此的响应只是苍白无力的一句——「所谓揭黑基本不是事实」。

 

事实上,就算没有「黑幕事件」,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影响力也已日薄西山。

 

作为华语影坛三大奖之一,金鸡百花电影节让业内觉得最不专业的莫过于其「流动式」颁奖:每年在中国不同的城市举办,引来各中小城市政府的竞争,有媒体报道说,湖南某市举办金鸡百花电影节,向中国影协缴纳了不菲的费用。

 

另一个被业内人士诟病的问题是金鸡奖和百花奖的评选周期是两年,常让人有「炒冷饭」、「跟电影市场太远」之感。在2005年以前,金鸡奖和百花奖都是每年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分别颁发的;2005年起,内地整顿奖项评比,电影节为了保住两个奖项,就改成了金鸡奖和百花奖来年颁发,导致两奖项的提名影片要涵盖过去两年的作品。

 

「百花奖既不从真正的市场出发,也不从电影文化出发,在未来肯定是含金量越来越低。」这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看法或许道出了很多人对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心声。

 

香港电影金像奖:香港电影人自娱自乐大派对

 

与金鸡百花电影节一样,今年的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同样爆了一个大冷门——获得「最佳电影」的《十年》,题材「剑走偏锋」,内容敏感,且不被业内看好,但却意外获「最佳」。这部电影不仅在最佳男、女主角及摄影等其他20个设项均未获得提名,就连电影团队自己都在台上承认专业、艺术及技术不足。「我为香港电影金像奖默哀。」有网友这样评价。

 

出现如此不能服众的评选结果是评审团不够专业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评审,是由香港电影导演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等13个金像奖属会会员组成的「金像奖选民」和评选事务组推荐及邀请的电影业内人士和专业媒体工作者组成的「专业评审团」,经过两轮投票选出最终得奖者,评选机制足够专业。那么,如此强大的评审团为什么会颁出一个不能服众的奖呢?这届金像奖主席尔冬升一语中的:「评审用情绪投票,这样的情况已不是第一次了。」细数近几年举行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们「闹情绪」的次数可真不少。除了2014年第33届金像奖《一代宗师》横扫各奖实至名归以外,其他几届几乎届届有争议。

 

除了评奖专业性的问题,随着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香港本土电影日渐式微,不少人也认为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影响力一年不如一年,渐渐变成香港电影人自娱自乐的一个大派对。金像奖设立之初,是希望效仿奥斯卡,创建一个更为多层次的华语电影奖项,从而推动华语电影特别是香港电影的发展。从最初获奖的《父子情》、《英雄本色》,到近年的《寒战》、《一代宗师》,金像奖见证了香港电影的无数高光时刻。但金像奖渐渐开始窄化,开始走所谓的「地域化路线」,香港的「地域性」在金像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从第六届起,香港金像奖就已经开始邀请两岸三地重要电影人参与其中,但30年间,香港金像奖仍然跳不开「本土」视野,抛向合拍片甚至是纯内地片、台湾片的橄榄枝少之又少,「最佳两岸三地华语电影」这一奖项也是从第31届金像奖才开始设立。

 

2014年,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陈嘉上在接受内地媒体采访响应「金像奖影响力越来越小」的质疑时称:「我不能把香港金像奖做成涵盖整个华语电影的大平台奖项,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一个服务香港电影工业的小奖而已。」

 

20157月香港导演尔冬升接替主席职位。他认为改变金像奖这些年来的格局是他的使命。在上任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之初,尔冬升就坦言,他们当下所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金像奖「将来的走向是应该为『香港的电影金像奖』还是『香港电影的金像奖』」。「以前我们是香港电影的金像奖,将来可能会由于市场转移,我们会把它变成香港的电影金像奖,就是划分的不同。」尔冬升说。可以说,香港电影的变化就是香港的一个写照,金像奖若想保持其在华语影坛的影响力,改变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