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精英

首页 > 最新文章 > 华裔精英

美国医药行业的投资契机(2017.1)

发布日期:2017-01-24

──专访纽约瑞健资本董事总经理唐马克博士

☉文/莫利亚 镜报纽约分社社长

☉图/龚文谟 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万叶飘丹,层林尽染。纽约瑞健资本(GOOD HEALTH CAPITAL)董事总经理、美国GCA医药有限公司(GCA Therapeutics, Ltd.)董事会主席唐马克博士,欣慰地来到镜报纽约分社接受笔者专访。针对当前生物医药跨境投资和并购的热门状况,马克博士根据笔者拟定的提纲,逐条进行了专业的、权威的、详尽的阐述、解析及献计献策,令人受益匪浅。

美国医药领域兼并的动力

莫利亚:请介绍以往进行生物医药投资和并购的情况。投资生物医药领域和并购会遇到甚么问题?有何障碍?如何解决?

唐马克:我们先看一下美国医药市场兼并的原因和动力是:第一,为了公司的高成长,买入后期的产品线,尤其是买好的产品。第二,买一些早期产品,主要是抢购创新型产品,这样买一些盈利的公司可以增加近期的盈利。第三,购买有销售盈利的公司,增加公司的收入规模。第四,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或高技术领域。

再看美国医药公司的兴趣:在美国最活跃的疾病细分领域中,排名第一是癌症,第二个是Orphan diseases也就是孤儿病/罕见病,第三个是神经系统。另外一点是很多药厂买医药的兴趣高于买医疗器械的兴趣,因医药的回报率更大。

并购前,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尽职调查:知识产权,临床数据和产品竞争力。目前市场的状况是:需求(Demand)大于供给(Supply)。在医药兼并领域最活跃的前三个制药公司是琼森、阿斯利康和法国的赛诺菲。他们兼并交易的一半是抢购新技术和产品。其中最热门的技术和产品主要是:ADC(偶联药物),和癌症有关的CAR-T免疫治疗,治疗罕见的孤儿药。第四个则是癌症疫苗。

在以往对国内外的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的项目考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公司估值。对于重资产,营销模式比较单一的公司,通过过往的销量来预测公司的收入,通过下游公司匹配的新增医药可以预测公司估值的成长,易于作出估值的分析;对于处在研发早期的生物制药项目和早期的医疗大数据项目,估值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首先对于医疗大数据项目,估值方法多样,市场角度、用户角度皆可以作为切入点,将流量换算成收入利润来估值。而对于生物制药项目,目前主要通过专家资源对药物研发的判断、相似制药公司交易案交易金额的参考,全球或全国市场病患人数的粗略估计以及对现有药物市场替代等等因素,综合得出一个估值。

我认为,以上这种估值方法可以进一步改善,主要有两种方向:一,多因素分析,将各种不同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估值作为因变量,使用计量学的方法作估值判断;二,如果我们有较多的项目积累,可以从过往项目的估值与研发阶段的关系构建相关模型,套入新项目的具体研究阶段及相关情况,获得估值。

中国公司在美国并购的趋向

莫:在美国国内投资生物医药和并购的概况,和中国大陆比较有何区别?

唐:中美跨境企业兼并的情况如下:中国企业近两年到美国兼并的动力,一个是内部动力,主要是为了高成长,拓展市场,增加盈利率。一个是外部动力,是国际化的推动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具体可以概括为十个左右兼并目的:一、增加产品线,填补国内空白。比如上海一个药厂到美国来买一个药品专利,到国内销售。二、增加它的市场份额和规模。中国企业到印度、到美国买药厂,除了产品以外,它还有国际执照,可以在国际上卖产品,增加公司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或者是进入新的领域、治疗方法或医疗器件。三、通过兼并,国际市场的销售可替补国内公司销售增长的需求或差距。四、增加公司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国内的药厂在欧洲收购技术,比如说肾透析,这里面有收购的产权问题。五、基金的形式并购,就是投资人兴趣并购。这也包括把公司私有化。六、兼并是对批文的不确定性的风险控制。很多药批不下来,国内的企业多买同一个种类几个产品,增加批文的成功率。七、除了上市公司对增长的需求,另外一些国有企业,政府会要求他们收购一些企业,基于压力,他们来国外收购。八、他们有机会看到好的资产就可以买下来。九、兼并目的就是药厂进入地产的生意。还有些人想把国内资产国际化。最近比较多的是私有化这一块。很多在玩差价,国内价格比美国高一到两倍。国内这边的企业家对美国的做空投资人的要求比较头疼,他们也比较想回到国内,PE(市盈率)也比较高。十、兼并后进入新的治疗领域。十一、通过兼并进行资产整合,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分类如下:第一类为了加强后期产品线,要买好的产品,第二类买前期产品线,买新产品。第三类做得更大。第四类为了获取知识产权,有些排他独家专利技术。知识产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药厂都有知识产权。比如美国做抗体的好几个平台,某药厂比较着急,因为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办法竞争。按主题分类有四种:资产的整合;保持或做到产业领先地位;加强产品多元化的板块;产品性能的重新调整。

最近五年中国公司到美国并购的趋向:最近兼并的价格高,但是没有上市(IPO)的价格高,美国很多企业更愿意上市,以前更愿意被收购。现在相对来讲,收购更困难一些。整个价格高了。五年前首期付款比较少,最近,比如在香港上市的上海的企业,来美国买个产品,价格就非常高,首付从几百万到几千万,还要加上后期的分成。十年前,谈中国权益美国公司不理解,觉得中国产权没有用,美国公司现在愿意在中国申请专利,相信能卖出好价钱。

未来医药领域投资的方向

莫:如何避免跨国企业投资中技术转让和并购的陷阱?

唐:一、现在中国药厂来美国买的人多了。买的人多了,货就更抢手了。中间很大的问题是Overpay,就是竞价要你付的很高。二、前期付款要小心,付的尽可能不要太大,要往后推。最近浙江一个企业,付了几百万美金,结果30天以内得知3期临床试验失败了,那么这个首付和药就完全作废了。三、知识产权的调查评估要仔细,要找一个技术团队与法律团队。有可能的话找几家有类似技术的公司,比较一下技术有何区别。四、临床数据要小心评估,要让专家分析。包括数据有效性,病人数目,防止出问题。五、让专家分析一下竞争情况,看看这个领域里谁是你的竞争对手,谁是替代品,你的竞争能力怎么样。六、另外需要找一个律师事务所做一个法务的调查。七、要会计师做财务的调查。八、做BD(商务开拓)的人,也要看一下中方是不是有能力拿出钱来买。另外,看去药监局拿批文的业绩如何。

莫:您对2016-2017中国海外医药投资趋向有何看法?

唐: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方向包括产品、知识产权、地产、孵化器等等。更多的中国公司会在美国有办事处代表。其地区基本上在纽约、新泽西、波士顿、硅谷比较多。研发中心也对这几个地方比较热。中国公司要到美国并购就要很活跃,成为主要的股东,或者整个买下来私有化。这里面有些风险,主要看中国或者美国的股市变化。比如,股市进入熊市,会减少估价,减少兼并数目,公司董事会就会在估值方面有所调整。另外,在知识产权(IP)这方面,国内省份或企业的更早期的基金,把好的技术买回国做孵化,把它卖给上市公司,回报率也特别丰厚。我们公司本身也想做跨境IP基金,比较看好这一块,有合作伙伴,可以和我联系。

美国生物医药公司的投资主要以并购形成战略联盟为主,生物科技公司在某一细分领域有领先技术,研发产品有望成为未来的重磅炸弹;但是在资金储备和管理运营方面有所欠缺。制药公司主要都是上市的大市值公司,有稳定的现金流入、医药资源以及市场营销优势;但是产品线难以做到面面俱全,在新领域的制药研发,从研发到上市时间过长且存在风险,同时细分领域难以做到技术专业领先。我认为,生物科技公司与制药公司的并购或结盟,是美国生物医药投资的大趋势,并且趋势日渐成熟。

目前,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资从先前的临床2-3期投资逐渐往前延伸,更多的资本逐渐偏向早期研发阶段或临床前阶段,投资更加专业化,用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市场的分析能力,确定投资目标,从而换取较低的投资成本和高额回报率。与美国企业相比,有些中国企业存在着技术落后、目标缺少等等问题。由于生物科技公司的技术落后,导致对相应公司的分析难度加深,相比国外更难找到优质的投资目标;也因为此,潜在目标的缺少使得市场对为数不多的优质生物科技公司竞相追捧;溢价过高;相应的估值体系不再合理;尤其近些年来一级市场逐渐形成「一级散户化」的趋势更是加深了这种现象。由此导致目前国内医药领域的热门方向是医药器械代理和仿制药,两者不需要有创新的研发能力,产品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可以深度借助于国内的市场优势,借助国内广阔的市场引进技术,获得高额溢价收益。但是,目前国内医改政策频频出台,限制了仿制药的市场。可以预判假以时日,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进口,也会是未来政策导向。

我认为,任何国外领先技术公司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在中国成立合作企业,做到地位平等与技术共享,将是未来的投资契机。

医药领域面临发展新机遇

莫:目前中国对生物医药投资和并购的政策与机制有何改革?

唐:近一年来,大健康方向政策密集出台,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起步,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药品领域扶抑结合,改革审评审批制度,严查临床试验数据造假,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控制辅助用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医养融合或成医疗服务细分市场热点;十三五规划加大对创新支持力度,全面放开二孩;公立医院招标意见出台;加大对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的支持等。除政策外,今年并购呈现新的特点,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扩张趋势明显;企业间强强合作增多;移动医疗发展势头正兴;精准医疗在中美两国都备受关注。

从政策维度看,医改进入新阶段,从过去几年重点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强化患者费用保障机制,到同步重视精细化管理服务;从强调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在内的体制改革,到同步重视医疗资源分配和使用。我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政策会继续围绕降低个人支出占比、医保控费及优化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分级诊疗、改善医疗资源分配、增加医疗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领域,并将进一步降低门坎和解除政策障碍。从产业升级角度来看,现阶段医药产业也正在进行转型升级,即从赚制造业差价的阶段向赚服务价值的阶段升级。我认为从以上两个维度看,未来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医疗服务会有较快发展。医药商业领域会因为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面临发展新机遇;零售板块短期会在并购因素推动下快速增长;创新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会成为制药及器械板块的利好机会。

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

莫:G20杭州峰会是否为跨境投资和并购提供了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

唐:作为G20峰会四大议题之一,「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贸」为国际之间的投资活动带来难得的机遇。跨境投资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关键推动作用。近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如何降低国际投资面临的有形无形壁垒,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为贸易投资注入更大活力,是推进结构性改革与提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引领推动下,今年G20在改善体制政策促进贸易投资领域取得多方面突破性进展。

中国倡导G20成员国「在自愿基础上共同探索制订非约束性的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或框架」,上海贸易部长会议通过《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确立反对跨境投资保护主义,营建开放、非歧视、透明和可预见的投资政策环境,加强投资保护,确保了政策制定透明度,投资者企业责任等九大原则。为跨境投资和并购提供了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

莫:感谢马克博士在百忙中接受我的专访,令我受益匪浅;现将报道以飨镜报读者。

20161214日于纽约春晖室

【小资料】 唐马克博士简介如下:

他先后获美国私立纽约大学(NYU)斯登商学院MBA(工商管理金融硕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化学博士。曾就职于美国投行摩根士坦利.添惠(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和投资银行佩因韦伯(Paine Webber)。曾先后在新泽西州州立大学鲁特格斯(Rutgers)商学院担任生物科技金融主任及纽约洛克菲勒大学讲师。唐博士的著作有:《生物技术投资必读》──如何投资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板块(中、英文版)、金融学术评论《实行亚洲生物企业的发展潜力》以及《生物资产风险管理策略》(著名权威杂志《自然.生物科技》)。1994年在美国投资并出版《生物医药科技股月刊》。1997年唐博士在美国作为合伙人共同创建了一家数字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公司,2000年成功被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兼并。马克博士在生物技术与高科技投资领域拥有二十年的从业经验,是一位资深的生物技术及高科技投资金融家、天使投资人和企业家,是中国大陆旅美留学生中最早在华尔街从事生物科技投资者,他也是发掘亚洲生物科技产业的先导者之一。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