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政要论新篇

首页 > 最新文章 > 高官政要论新篇

庆回归20年 港办两岸三地佛教三大语系论坛 共祈社会和谐发展

发布日期:2017-02-28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由香港中华佛教文化院、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云南旅港同乡会联合主办,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香港镜报、中缅文化交流基金会协办的「慈悲与智慧的现代观—佛教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交流论坛」于2017年2月26日(星期日)假香港葵涌观音讲堂举行,来自香港社会各界近400人参加论坛。




为期一天的论坛精彩不断,来自两岸三地的高僧大德及专家学者共20多位,齐聚香港,其中四位嘉宾围绕「慈悲与智慧的现代观」发表致辞,20位嘉宾共开展了五场专题研讨会,分别从社会、学术、佛教三大语系等角度,深入浅出的结合现实剖析现代社会中的慈悲与智慧,探讨三语系佛教之间的交流对佛教文化发展、对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





香港各界嘉宾莅临 佛教理念造福香港

此次论坛得到香港社会各界的关注,更邀请到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杨健先生;香港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新界工作部副部长张肖鹰先生、协调部副调研员许亢先生;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梁德华先生;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恒镔先生;中银国际控股集团副董事长林广兆先生;毅刚集团主席王敏刚先生等嘉宾出席论坛并主礼。


潘宗光教授在致辞时表示,慈悲与智慧是佛教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众生都需要慈悲与智慧,没有智慧的慈悲不能永续发展,更可能伤人伤己,而没有慈悲的智慧更会为社会带来灾难。



吴克俭局长在致辞时笑称,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用普通话致辞,非常高兴能参加论坛。佛教慈悲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显得特别珍贵,佛教向青少年学生传递慈悲共济,受戒行善的佛学观念对学生个人成长、对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在香港佛教背景的中小学的推动下,佛教的教育观、价值观得到了更大程度、更广范围的弘扬,这是造福香港,促进社会发展的好事。





主办、协办单位共建香港为传播佛教及中国文化良好平

此次论坛以慈悲与智能的现代观为主题,主办单位代表: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执行主席、中华佛教文化院执行院长、观音讲堂住持宽运法师;云南旅港同乡会会长浦江先生致送了论坛的欢迎辞。协办单位的代表: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副董事长李大宏先生、对外工作部总经理程相逢先生;香港镜报副董事长徐小英女士、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委员会主席徐世和先生、执行社长徐新英女士、策划总监吴历山医生;中缅交流基金会会长邹红龙先生、娄薇女士;观音讲堂董事江林泰令居士等也出席了论坛。



宽运法师表示,今年适逢香港回归20周年,特此举办论坛庆祝,有幸邀得各地高僧、学者云集香港,让香港「现慈悲、现智慧」。他续说,世界上各领域事件均需要智慧,佛教奉行「悲智双运」,论坛以慈悲和智能为主题,希望透过高僧大德及专家学者的分享,让普罗大众把握慈悲和智慧,利益众生。



云南旅港同乡会会长浦江先生表示,云南是中国唯一拥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三大语系佛教的区域。这次论坛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进一步加强三系佛教的交流合作,将中国发展成为世界佛教文化的研究、传播中心。香港是传播佛教优秀文化的良好平台,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宏观政策中,香港可以发挥佛教文化传播与研究的超级联络人作用,促进各方和谐发展,这也是香港与中华文化共融共生的一个良好机缘。





三语系佛教高僧大德深度交流 慈悲与智慧在现代社会大有可为

来自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的高僧大德,从佛法的推广与弘传、佛教现代化、当代僧人慈悲与智慧的实践与修持等多角度展开探讨,他们分别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寺住持觉醒大和尚;台湾台北慈法禅寺方丈净耀大和尚;台湾佛光山副住持、台湾南华大学副校长慧开法师;藏传佛教代表、青海陀乐寺住持阿旺嘉措金刚上师;南传佛教代表马来西亚森美兰州汝来护法精舍住持达摩洒甘露尊者;香港大屿山宝莲寺住持凈因大和尚;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衍空大和尚;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会闲大和尚。




用慈悲与智慧助力中国佛教走向世界。觉醒法师高瞻远瞩,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谈到两岸三地勠力同心推动中国佛教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他强调佛学文化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还要藉助新媒体,将佛教文化广泛传播。



冀众生兼具慈悲与智能。净耀大和尚表示,慈悲心建立在佛祖的基础上,没有智慧的人慈悲是实践不出来的。慈悲与智慧相辅相成,冀望众生福慧双修,降服自己烦恼,净化自己,了解自己,开拓自己心胸,这样社会也会更加祥和。



“现代生死学”中的慈悲与智慧慧开法师从生与死的角度,与嘉宾分享生死学的学术发展及佛教中关于生死的理论,对现代生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总结,慧开法师论述的生死观不仅将慈悲与智慧的观念融入其中,更为社会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慈悲与智慧是佛教核心,致力构建和谐世界藏传佛教代表阿旺嘉措金刚上师则与信众分享了藏传佛教在传播慈悲与智慧、弘扬佛法方面的努力并简单介绍了陀乐寺的情况。他表示,佛教本就是宽容的,应更主动地参与跨文明、跨宗教、跨民族的交流对话之中,努力消除文明、宗教、民族之间的隔阂、对立和冲突。



吁自我修行,享慈悲与智慧的自在人生南传佛教代表达摩洒甘露尊者从佛教心所理论,深入浅出与听众分析人们烦恼的由来。一切皆由心生,一切皆由心灭。慈悲与智慧也是如此,只要人们了解自我精神的“受想”,那么就会三思而行,就会避免很多烦恼,这也是慈悲与智慧的一个重要部分。



观音信仰与心理治疗净因大和尚指出,慈悲与智慧的本质内容在古代和现代都是一样,变化的只是人们运用他们的方式方法。观音是慈悲和智慧的代表,能帮助人减轻心理压力,获得心灵净化。他还指出,事实上,佛教能治愈人类心灵的经典理论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极为相似,由此可见佛教的博大精深。



佛教观念在中小学生德育方面大有可为衍空大和尚用10多年的研究数据与大家分享佛教观念在中小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在佛教中小学采用编撰的糅合了佛教观念的德育教材,举办一系列传递佛学观念的工作坊,参与的中小学生能更好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他还表示,他们编写的一套佛教德育教材正在被香港教育局纳入全港德育教材的范畴,不多时将会上传至香港教育局官方网站,造福更多的香港中小学生,促进香港未来一代的身心健康发展。



当代僧人的慈悲与智慧实践会闲大和尚从理论与实践出发,与嘉宾和听众分享了普陀山僧人在实践慈悲与智慧方面的实践,包括编撰丛书、举办观音文化节、开展佛教慈善事业。他介绍称,目前普陀山佛教协会已经累计向社会各界捐赠的善款高达5亿多人民币。他认为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只有落在实处才能真正彰显,这也是对慈悲与智慧最完美的现代诠释。





两岸三地专家学者共同研讨 共促中国佛教融合发展

来自两岸三地高校的佛教学者,亦就三语系佛教交流、慈悲与智慧的现代观各抒己见。当天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的高校佛学研究学者包括:台湾佛光大学、世佛联执委游祥洲教授;中华维鬘学会理事者郑振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高研中心主任王志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林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剑锽教授;辽宁大学永惺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勇教授;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所所长黄国清教授;云南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主任何明教授。



八正道与生活禅,慈悲与智慧是三系佛教共同的根源游祥洲教授直接指出,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在融合时的确存在历史障碍,但是却同根同源。慈悲与智慧就是三系佛教同样的根、同样的源。三系佛教可以共同承担建构全球伦理的责任,要走入人间,践行人间佛教。



佛教在各大宗教中,敬陪末座,人数还在减少,佛教要做好入世工作,做好众生工作,增加信徒。郑振煌教授用数据指出,从佛教人数占全人类的比例而言,佛教预计将从2010年的7.1%下降至20505.4%。要想壮大佛教,需要各界努力,更要做好佛教入世的工作,能帮助当下众生的宗教才能获得永续发展。



慈悲与智慧是鸟之双翼王志远教授指出,佛教的慈悲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方面都有具体关联和理论阐述,没有智慧的慈善和布施不是真正的慈善。



《阿含经》中的有永久价值。张晓林教授从《阿含经》出发,讲述其中蕴含的关怀社会的大慈悲心,这也是人间佛教的来源之一。张晓林教授还具体阐述了当下生活中修慈的法门:包括观、远离、断秽、成就欢喜等。



三系佛教对话意义重大陈剑锽教授指出对话不是辩论,而是求同存异。三系佛教的对话以佛陀为中心,转向菩萨道与阿罗汉的中心,再转入以问题中心为导向的对话,可以达到三系佛教的平等对话,也更能促进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慈悲与智慧建立在无我基础上,可以克服内在冲突,而西方的某些现代研究却会导致封闭的主题性。李勇教授表示佛教并不与现代的科学、民主精神相冲突,反而是希望用智慧与慈悲克服科学与民主的种种流弊。



汉传佛教需要深入浅出。黄国清教授从三系佛教的对比指出汉传佛教需要克服的几个问题,诸如简化义理,建立次第,进行现代诠释,适应人类需要,培育人才等。



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慈悲实践的多样性与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何明教授与现场嘉宾、听众分享他本人在缅甸对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实际田野考察成果,展示了缅甸佛教发展的多样性,包括小区寺院、禅修寺院、救助寺院、培育寺院等不同类型的寺院。



佛教是包容并收的,因此,此次论坛还特别邀请了香港教区宗教联络委员会主席周景勋神父发表主题讲话。周景勋神父是天主教人士,却在主题演讲时讲述了大量佛教与天主教对慈悲与智能的相同的认知。他表示,基督徒能知止于基督,便能以基督的心为心;佛教徒能知止于佛祖,便能以佛祖的心为心。两者其实异曲同工。





互相学习 兼容并蓄 展望中国佛教未来

宽运法师在闭幕时表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感谢专家学者从香港、内地、台湾来参加殊胜的论坛。净因法师则表示,天主教可以用佛教的慈悲演绎他们的爱,今天佛教更不要拘泥于派别,这也是大慈悲与大智慧。游祥洲教授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一件外套,绣有一双眼睛,他藉此向大家展示慈悲与智慧是1而不是2。王志远教授则表示,随社会环境变化,僧人的学术、语言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中国会出现融三系佛教于一身的高僧大德,那个时候中国佛教将是真正佛教,引领世界。郑振煌教授表示,慈悲与智慧要兼具,更要平衡,还要继续践行人间佛教,将佛教发扬光大!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