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页 > 最新文章 > 特稿

马荣:钞票模版上的舞者(2017.2)

发布日期:2017-03-03

 


 

☉文/成功

 

大多数人都不会对流通中的货币产生特殊的感情,人们只是对货币所代表的财富趋之若鹜。但钞票雕刻师们不同,货币上的图案是他们汗水和智能的结晶。

 

马荣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她是最新版人民币模版中毛泽东肖像的雕刻者。

 

初见马荣时,她正在工作室一手拿着放大镜,另一手紧握刻刀。她面前的一块光亮如镜的钢版,经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后有了「生命」,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在点线交织中闪亮登场。凹版雕刻师马荣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场景,迄今已有35年。

 

钞票上的艺术匠心

 

钞票凹版雕刻工艺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1908年美国人海趣来到中国,雕刻了「大清银行兑换券」的模版。2年后雕刻完成,但这套中国「第一次采用钢版雕刻凹印技术印制」的纸币,却因为辛亥革命的烽烟骤起而未能发行。

 

不过,凹版雕刻却从此流传下来。现在,应用在人民币上的凹版雕刻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顶级的防伪技术。

 

马荣已经是人民币凹版雕刻技术的第四代传承人。201511月,由她雕刻的毛泽东肖像应用在了新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的正面。在此之前,她雕刻的毛泽东肖像已成为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5元和1元的核心图案。

 

在北京见到这位被称作「第一位人民币人像雕刻的女雕刻家」时,她的工作台上正摆放着一块钢版,上面雕刻的是邓小平和丁玲的肖像,这是她工作之余的练习之作。弯下腰从侧面望去,在经过特殊调和的柔和灯光映照下,钢版上的两位老人眼神中流露着和蔼的笑意,创作者的艺术功底在这块钢版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货币被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集流通、观赏、收藏、研究价值于一身,它们精美的图案上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

 

「但钞票艺术是受限制的,我们不能我行我素」,马荣的丈夫孔维云也是一位资深的凹版雕刻师,夫妻二人一起工作了30多年,对钞票艺术的感触同样至深。「钞票要符合所发行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国家特征」,「我们的钞票拿到世界上去,要让人家觉得这就是中国的钞票,这才是它的个性的体现。」由于特殊的属性,钞票凹版雕刻师必须拥有扎实的功底,要在有限制的范围内,创造出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糖纸设计师到大国工匠

 

2016年年初,马荣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大国工匠》中。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浪潮,马荣身边不断有同事离开了这个「枯燥」的职业。到现在,全中国从事钞票凹版雕刻工作的仅有十余人。

 

「能够踏踏实实坚持下来的不多」,马荣承认自己的工作很艰苦,别人「出走」的成功经历也着实充满诱惑力。但她却从没想过离开,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挺喜欢这个专业的」。

 

「其实我小的时候最想做的是糖纸设计师。」和其他小孩子一样,马荣也有过儿时的梦想。至今她还保存着儿时收集的一大本糖纸册,现在回想,仍然觉得挺有意味。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她却成了钞票凹版雕刻师。

 

因为从小喜欢绘画,母亲又是美术教师,马荣自然而然的走上了艺术道路。1978年,不足16岁的马荣考入了北京国营541厂(现北京印钞公司)技校美术班,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3年后,有了扎实美术基础的马荣脱颖而出,被选入541厂的设计雕刻室从事雕刻工作。

 

第一次见到凹版雕刻的时候,马荣感觉很新奇,这是一种与以往接触的完全不同的东西。有别于素描的铅笔塑造形象,凹版雕刻需要雕刻者事先在脑海中「排兵布阵」,勾勒出创作的每一个细节,点与线如何交织、如何用恰当的深浅表现光线的明暗。被雕刻深深吸引的马荣,一头扎进了钻研学习中,一学就是10年。

 

「十年磨一剑」,1991年马荣的作品在当时的古巴币上得到了应用,这是对她雕刻技艺的一次重要肯定,她知道自己的这把「剑」从此越来越锋利了。

 

之后的20多年里,她更加刻苦钻研,承担了数版人民币、港币、澳门币,以及多种外币的凹版雕刻工作。「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别的事情」,马荣这么描述她为雕刻毛泽东肖像而每天加班到一两点的那段日子,虽然累,但很充实。

 

现在掏出兜里的纸币,马荣可以自豪地说,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港币上的国际机场图案、澳门币上的中银大厦图案都是她的作品。

 

传承与改变

 

作为人民币凹版雕刻的第四代传承人,马荣有义务把她的技艺传承给下一代,但这种传承正慢慢发生着改变。

 

马荣做「学徒」时需苦练基本功10年,而现在她带的三个学生只用了两年就可以独立承担一些简单任务了。这归功于数码化技术在凹版雕刻中的应用。最新的技术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点线创作,然后再进行激光雕刻。2015年的新版100元人民币即是这种方法完成的。「我觉得现在的计算机更费眼睛」,马荣学习这一新事物用了两年。虽然已经掌握了新科技的使用方法,但她仍然不喜欢完全依赖计算机,「我追求的是手工雕刻的那种感觉」。每次计算机自动生成的线,她还是会坚持靠自己的感觉进行再加工。

 

但新科技的好处也不言而喻。计算机上可以对点线进行不限次数的修改,不用再担心「一刀的得失」,这是手工雕刻难以匹敌的。

 

科技让马荣的教学工作轻松了不少,这也让她和丈夫能在钞票雕刻的间隙,进行其他的艺术创作。近几年来,他们和同事一道,用凹版雕刻的方法将一些名画重新演绎,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雕刻艺术精细、层次丰富的特点,让这些举世名画再次大放异彩。「或许退休后会向绘画靠拢」,马荣憧憬自己的未来生活,在没有工艺限制的情况下,她还是想重新选择绘画。

 

雕刻磨炼出的性格,让她对生活不会苛刻、不会强求,她身上有东方女性内敛、平实的个性。新科技出现,坦然接受;未来之事,随遇而安;甚至自己的孩子没有继承父母之志,而是选择做一名影视编剧,她也觉得「挺好的」。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