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全球经济海啸 中国疫后突围(2020.5)

发布日期:2020-08-10

☉文/白雪冰

当前,疫情肆孽全球,世界经济瘫痪。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上升,在此背景下,中国仍应敞开开放大门,以抗疫为中心形成新机制安排,以区域一体化为实际行动,有效激活区域经济,对冲全球经济衰退。与此同时,中国亦应把握此轮世界经济海啸下的全球化结构调整契机,将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快国内经济调整步伐,从而化危为机,倒逼国内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百余国蔓延,多国封城,多地口岸关闭,数以亿计的民众被迫进入「禁足」模式。

全球经济瘫痪  翻版大萧条

作为经济晴雨表,全球多国资本市场爆发「熔断潮」,美股十天内触发四次熔断机制,全球主要股指跌势超过美国「大萧条」时期,各主要经济体纷纷跌进熊市。

与此同时,固定收益市场、大宗原材料市场、贵金属市场、外汇市场全部同向下跌,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正在上演。

「自己活了89岁,也没见过这个场面」,「股神」沃伦·巴菲特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全球金融市场时如此表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期展望报告》将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2.4%,并指,若疫情在亚太、欧洲、北美地区广泛传播,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或仅为1.5%。德银大幅下调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其中二季度经济衰退程度可能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高。

高盛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哈祖斯(Jan Hatzius)将美国GDP增长预期从1.4%下调至1.2%,并将韩国GDP增速预期由1.6%调降至1%;OECD将日本2020年的增长率预期从此前的0.6%下调0.4%。

欧洲方面,英国政府下调2020年GDP增速预期至1.1%;德意志银行下调德国一季度GDP增速预期0.2%;法兰西银行将法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的0.3%下调至0.1%;欧洲央行预计欧元区2020年GDP增速为0.8%,去年12月预期为1.1%。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3月中旬在脸书称,新加坡正面临着严峻的长期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已经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滑速度和幅度历史罕见,甚至超过2008年金融海啸时的情况,凸显市场对未来的长期性担忧。

由于疫情全球蔓延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实体经济供需两端已经受损,北京观察人士指,全球央行宽松力度将随之加大,但全球汇市债市股市将难免波动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将加速进入「危机模式」。

美联储已紧急宣布大放水:除了下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100个基点至0.00%-0.25%;同时还将银行的紧急贷款贴现率下调了125个基点至0.25%;并推出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量化宽松(QE)计划。危机拯救行动可谓「一步到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至今,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主要靠量化宽松和超低利率拯救经济,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债务杠杆上升、居民财富差距拉大。

有观点认为,考虑当前美欧多年重手刺激经济导致宏观政策调节空间收窄,加之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紧张因素,如疫情恶化形势不能较快得到有效控制,在疫情、金融、经济消极变动相互作用下,不能排除发生堪比2008年金融危机「量级」更大的危机。

美国财长姆钦更坦承,如不采取行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新冠病毒在美国的「大流行」可能导致美国失业率飙升至20%。20%的失业率若成为现实,将是美国自「大萧条」时期以来最高的失业率,为「大萧条」时期的两倍,有3200万人将陷入失业。

世界经济海啸 三大利空来袭

世界经济遭遇「史诗级冲击」,伴随经济海啸铺天盖地,三大利空来袭。

一、产业链受损

由于疫情延宕且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和冲击越发凸显,促使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和分散化。

疫情肆虐下,经济停摆导致产业链断裂,停工停产,供应链断裂,进而导致生产运行危机和消费拉动危机。加之经济活动停滞导致收入下降,使强需求抑制和强供给抑制并存。

由于人流受到限制,疫情对旅游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冲击严重;加之疫情影响导致关键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生产停工,对汽车制造、电气电子、医药等行业的整体需求和供应链造成致命打击。

从疫情冲击波来看,疫情全球扩散直接冲击了东亚、欧洲、北美全球三大生产网络。第一波冲击中日韩的高技术产业;第二波冲击是伊朗及中东地区等能源产业;第三波冲击或将是欧美服务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市场恐慌加剧、金融风险增大。如美国金融出现危机,将对全球金融系统带来灾难性后果。

事实上,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全球价值链已经在缩短,此轮疫情蔓延无疑进一步加大这一趋势。

二、重创全球化

在近年来全球化出现阶段性退潮背景下,疫情大规模暴发和迅速蔓延不可避免对经济全球化造成影响。当前,疫情的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强化隔离措施,加剧去全球化、去国际工序分工、去人际交流,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极大冲击,亦将进一步激化国际国内矛盾,激化贸易保护和民粹主义,引发石油战、贸易战、货币战等。

在当前的环境下,为应对全球经济海啸,反全球化、全球产业链争夺、竞争性货币宽松和汇率贬值将轮番上演。这也意味着,各国之间的不合作会进一步加剧,割裂会更加严重。

具体而言,从企业和项目层面看,缩短国际供应链环节、向国内退缩、缩小环节链距,企业全球化战略开始调整。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将导致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在合同履约、执行、融资、雇员返岗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一些重大的国际性项目将拖延甚至停滞和取消。

从国家层面看,诸多国家政策将转向强调内向性、内向发展、自主发展和有保障的发展等。从全球层面看,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不仅对贸易、生产、投资、服务一体化带来极大冲击,且或冲击这些一体化背后的规则一体化。此次疫情将对世界各国将对国际秩序重新洗牌,加快全球化结构调整,且调整广度和深度均或超出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蔓延还将严重影响双边、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使疫情暴发国无暇他顾,由此亦使双边、多边的自由贸易安排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严重影响。在这个背景下,中美第一阶段经济贸易协议、中欧投资协议谈判、中日韩自贸区谈判、RCEP协议签署,均面临新变量。

三、恶性循环

全球化红利的蛋糕增量收缩后,一系列矛盾也随之产生,如产业链转移、制造业回流、贸易摩擦加剧等。

疫情不仅导致大量经济活动骤停,而且疫情的不确定性亦加剧了恐慌。未来一段时间内,多数国家经济继续下滑,世界经济步入衰退的可能性很大。对2020年全年来说,全球经济陷入持续性衰退已是大概率事件。

有经济学家认为,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从前年3.6%降到2.9%。今年全球增速大概率会跌破2.5%,将成为全球经济衰退分水岭。

如疫情继续延宕,加之世界主要大国应对不力,全球性协调行动迟缓,伴随着债务—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经济就可能由严重衰退逐步转入长期停滞。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当下险况,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已几乎没有政策空间:欧洲、日本长期负利率,美国利率亦已一步到位「零利率」,子弹耗尽,世界经济颓势难遏。

双重风暴  四大挑战

作为疫情爆发第一阶段的「震中」,中国可谓「风暴眼」。而今,全球经济开启「危机模式」,让中国经济遭遇「风暴中的风暴」,于当下中国而言,四大挑战正横亘其前。

一、 超预期下滑

1至2月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显著低于市场预测,显示经济活动大幅收缩。受疫情爆发后出台的延迟开工、交通及活动管制措施影响,1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跌20.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跌24.5%,工业生产同比下跌13.5%,均创历史新低。

作为经济先导指针,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断崖式下降至35.7,比上月剧降14.3个点,创有纪录以来最低,而上一次制造业PMI降至40下方还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刻;2月官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甚至跌破30,环比大降24.5个点至29.6,亦创有纪录以来新低。

有数据显示,由于恢复生产过程所需要素供给受到疫情冲击,人流、物流、资金流堵点尚未完全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无法顺畅运转,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供给端如制造业、房地产、进出口等领域。受冲击最严重的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旅游、住宿、餐饮、线下娱乐、农林渔牧等行业,已占到GDP的36%。

偏悲观预测认为,1、2月份经济数据出现断崖式下滑,3月亦尚未恢复常态,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为负。二三季度的反弹亦无法完全弥补一季度缺口,全年GDP增速可能放缓至4.8%。如无大规模需求刺激政策配合,中国经济达成2011至2020年这十年GDP翻番所需的全年5.5至5.6%的GDP增长将很难实现。

二、外需萎靡

目前,新冠病毒肺炎在国际间快速扩散,已演进为全球大流行病。今年全球大部份主要经济体可能陷入经济衰退,加之疫情加速了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和世界的经贸关系最坏场景发生的可能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将对中国外需带来致命利空。

海外疫情快速蔓延,多国开始旅行限制,减少社交,消费需求萎缩,投资下降,全球占GDP超过一半区域按下暂停键,使得中国出口部门面临极大压力。

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前2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下降15.9%。鉴于大宗商品装船期和企业进口节奏的原因,前2个月进口仅有小幅下降,疫情对进口的影响尚不明显。

随着疫情在全球扩散,更多国家开始实施封闭措施和交通管制,在中美经贸战泥潭中尚未喘定的中国外贸将遭遇「双重考验」。

三、腾挪空间小

与2008年的经济危机相比,此次经济寒冬并非单纯外部冲击,而是内外夹击。经过上一轮「四万亿」政策刺激,目前中国整体杠杆率高企,特别是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进一步举债空间极其有限,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增长效果亦明显减弱。

从前几月中国地方财政收支情况来看,多数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跌幅显著,其中吉林2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39.7%,疫情重灾区湖北1月份财政收入400多亿元,但2月份收入已跌至个位数。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期,债务杠杆高、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系统性风险高、房价过高居民杠杆上涨过快的「三高问题」,无疑收窄中国祭出宽松政策空间。

四、产能恢复慢

自2月中旬以来,中国政府陆续放松了交通管制,并要求有序复工复产。但由于新冠肺炎的高传染性,加之境外倒灌人数增多,中国复工复产步调逊于预期。

虽然诸多工厂宣告复工,但产能利用情况远未恢复到常态,小企业的复工率仍然偏低。由于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不少国内企业的海外订单难以及时完成,国际上电子、汽车甚至游戏、快消等行业部份产品出现「断货」。

从高频指标看,近期中国相关消费并无大起色,未来何时好转亦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2%。

疫后突围 改革为先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将对本届政府执政构成重大考验,或甚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如何应对此次「疫考」,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笔者认为,中国此番欲成功实现「疫后突围」,应把握三大关键:

其一、避免过度对冲

由于当前中国高企的杠杆率和低位徘徊的投资收益率,政策选择应避免因疫情造成的短期冲击而进退失据、从而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

在经历了四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核心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决策层应充分吸取此次疫情冲击的教训、反思中国经济体系现存的核心短板,推进结构改革,避免在疫情中让结构性矛盾再度恶化。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平衡轻重缓急,掌握合适时机与力度。寓「稳增长」于「促改革」中,释放制度红利,全面激发经济活力。

2020年是中国「双决胜」之年:全面实现小康,全面脱贫。但值得注意的是,应避免实施过度扩张宏观刺激政策,人为拔高经济增速。

中国政府应保持定力、顺势而为,适度下调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或区间,不能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狭隘定义成GDP总量翻一番。避免为达标而达标,避免为追求达标而让改革放缓。

其二、发力「新基建」

中国围绕「再工业化」的「 新基建 」领域,包括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具有极强带动效应、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

疫后突围,发力「新基建」可谓一大关键抓手。在新基建领域,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方能激活实体经济,护航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其三、加大改革开放

当前,全球化结构调整已成必然趋势,尽管遭遇外部风暴,但加大改革开放,仍是中国整体政策组合的底盘和基础。在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上升背景下,中国仍应敞开开放大门,具体而言,可以抗疫为中心形成新机制安排,以区域一体化为实际行动,有效激活区域经济,对冲全球经济衰退。

与此同时,中国亦应把握此轮全球经济海啸下的全球化结构调整契机,将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快国内经济调整步伐,从而化危为机,倒逼国内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