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后疫时代」中国经济艰难突围「三大战役」(2020.7)

发布日期:2020-08-10

☉文/白雪冰

在经济冷却和疫情冲击倒逼下,中国新一轮经济对冲政策既要突围「失速战」「脱贫战」和「新冷战」,亦要避免结构性矛盾积聚,还需与改革相结合,在制度环境、公平市场环境、改善政府治理、鼓励企业创新等领域破冰,其中,大刀阔斧进行要素市场改革,释放农村土地市场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红利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应对中长期产业链转移风险,应更大范围放开垄断和管制,但应避免重走「闭关锁国」老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

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全球危机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加速将世界拖入「危机模式」。全球经济大衰退背景下,中国经济重心已由此前的「六稳」转变为「六保」,在5月下旬登场的全国两会上,中国政府首次未设具体增速指标,并将今年赤字率调高至3.6%以上,财政赤字规模较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危机模式 挑战加码

从「六稳」到「六保」,再到GDP增速指标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消失,显示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最为严峻的挑战。

挑战一:就业压力

从「六稳」到「六保」中,就业居各项任务之首,且是二者唯一之交集,凸显中国就业压力之大。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同比下降29.3%;从单月看,1至3月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同比增速分别为-19.8%、-55.7%、-19.3%。3月份,反映就业质量的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4.8小时,同比减少1.2小时。

新冠疫情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压力不容小觑。一方面,2020毕业的大学、大专与高职毕业生高达870万,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此次疫情对服务业与出口行业的中小企业打击尤重,而这些中小企业原本就是解决就业的重要管道。

当前中国经济中,GDP每增长1%,约对应200万人就业。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负增长6.8%,以此推算约影响1360万人就业。一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同比少增95万人。

挑战二:外需熄火

有估算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国因疫情导致的实际产出损失约为3.3万亿。这其中,外需所受到的冲击,可谓空前。

随着欧美经济在今年二季度显著下行,中国出口行业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外需萎缩,订单不足和订单被取消将成为「新常态」。而其他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更或陷入长时间危机状态,全球性冲击或甚于预期。4月,中国出口订单下跌超过12%。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升温,未来几个月中国出口会雪上加霜。

此间经济学家预测,今年出口增速在-12.6%到-6.2%之间,进口增速在-2.1%到-1.1%之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预测,全球2020年GDP负增长3%,全球贸易量下降11%,若中国今年出口下降10%,全年出口部门将拖累经济增长1%以上。

新冠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冲击不仅表现为进出口增速的回落,对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更有致命打击。

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涉及到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中间品生产以及下游终端需求,几乎牵涉产业链的所有环节。特别对技术密集型的中高端制造业,由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疫情冲击将尤为严重。

挑战三:消费萎缩

尽管疫情趋缓,但考虑到对消费者心理预期冲击、对消费者收入与工作机会的负面影响,消费增速极难恢复到疫情爆发前水平。

市场数据亦显示,中国并未迎来报复性消费。根据中汽协发布的统计销量显示,4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58.7万辆和153.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6%、2.6%。

中国央行发布的统计调查亦显示,预计收入会有所增加的受访者占比为42%,创调查以来历史新低。预计未来一年收入会有所下降的受访者占比为19%,高于以往调查的3%至5%。其中,三线城市的收入预期远低于一二线城市。

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0%,较上季下降6.0%;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3.0%,较上季上升7.3 %;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5.0%,比上季下降1.3%。

观察家指,由于新冠病毒特性、潜伏期、传染管道等诸多不确定性,消费者习惯将变得更为谨慎,从而给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意愿和行为模式带来重大变化,升级类消费、感受体验式消费、奢侈型消费均可能会被抑制。

挑战四:复工不复市

中国经济增速从去年的6%正增长迅速跌落至今年一季度的-6.8%。虽然当前国内疫情得到阶段性控制,但常态化防疫工作持续意味着国内经济活动短期内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特别是航空、旅行、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消费负面冲击将持续较长时间。

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中国注销公司超过15万家。一季度,深圳写字楼空置高达24.6%,上海空置率21%,北京为13.8%。

为数不少的第三产业亦陷入复工不复市的窘境之中,70.59%的被调查餐饮企业表示,最困难的时间是4月至5月;截至目前,已经关闭部份或者全部门店的餐饮企业占36.28%;38.76%的企业被迫面临部份裁员或解散员工的问题;虽然全国门店逐步开业,但在被调查的5451家门店中,超过90%餐饮企业的客流量较去年下降了一半,营业额不足去年同期一半。

企业复工了,人回来了,送上电了,机器转起来了,但是远没有达产达标。统计调查显示,4月底,工业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接近85%。还有15%的企业达不到正常水平的一半。

甘肃省长唐仁健在该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会上亦罕见喊话称:甘肃的经济到了「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地步。「很多企业开了门没有客或客很少」,远没有达到正常的生产经营水平,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疲弱不振,「个别企业甚至命悬一线」。

挑战五:楼市低迷

新冠疫情对中国楼市造成重击。瑞银证据实验室(UBS Evidence Lab)最新一期中国住房调查报告显示,80%左右的受访者决定推迟或取消计划;无购房意愿受访者占比则跃升至46%,创调查以来最高。

该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受访者的房价预期、购房信心和未来收入预期都大幅走弱,尤其是三线城市。同时,受访者对加杠杆贷款买房亦更为保守。

一手房方面,因疫情影响,中国超过95%城市新增房源遭遇「零供应」。二手房方面,市场成交量连续处于低迷状态。

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约为80%,处于历史高位。据平安证券研究所测算,2020年房企境内债券到期5902亿元人民币,海外发债到期2136亿元,房地产信托到期6544亿元,合计约1.46万亿元,7月到期值达到峰值1490亿。受疫情冲击,多城房地产企业销售回款受到明显影响,债务陆续到期,现金流压力空前增大。

此间经济学家预计,2020年中国整体房地产销售下跌5%至7%,投资增速放缓至2%至4%。

挑战六:失速危机

从经济维度视之,当前中国「六保」的实现与经济增速之间具有极强正相关性,欲确保「六保」「六稳」,以及「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中国就必须追求一定经济增速。

但新冠疫情不仅是全球公共卫生大冲击,亦是全球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百年一遇的大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预测,2020年全球将有170多个经济体经济负增长,中国虽是正增长,但其预测亦仅为1.2%。

有经济学者指,当前有关各方或高估了经济复苏能力,认为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很快就能V型复苏。实际上,经济大概率是U型复苏,且底部持续时间较长。在疫苗大规模上市前,只要全球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还在受新冠影响,经济活动均不可能回到疫情前水平。

事实上,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同时下挫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正明显遭遇「二次冲击」,经济修复显著受阻,企业家信心、就业、库存积压问题均极为突出。央行公布的调查报告亦显示:87.2%的银行家和75.5%的企业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

当前,全球经济已不可避免进入「硬着陆」模式,外部冷风劲吹,内部经济乏力,中国经济重启艰难。

挑战七:新冷战

疫情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是「罪魁祸首」,排华、仇华现象日趋升温。近期美国颁布多项规定收紧对华出口管制和限制对华为的技术出口,考虑到近期的事态发展、美国大选在即,无法排除中美贸易战再次升温的可能性。

更堪忧虑的是,美国等国家不仅要和中国重燃「战火」,更可能与中国形成「新冷战」局面。「新冷战」最明确的信号,是201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在伦敦的峰会,首次高调指出「中国的威胁」。

观察家认为:「新冷战」兼具热战、心战、信息战、贸易战、不对称战、超限战的综合,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冷战的深度、广度和烈度,都不会亚于旧冷战,而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新冷战」大幕拉开后,脱钩将是必然,世界势必重新洗牌。「脱钩」和「逆全球化」抬头,则意味着某些国家会「向内看」,收回产业链,设置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并利用其他手段打压中国。

中国虽有庞大的国土资源、人口规模,以及市场规模,即便关起门来,仍可以运转,但中国科技进步、制度创新、海外市场等带来的经济活力将不复存在。如何突围「新冷战」铁幕,将成后疫情时代的重要命题。

「三新」领衔 危中寻机

面对疫情下的多重挑战,中国欲「危中寻机」,须求新谋变,并「以制取胜」,拓宽发展空间。

其一:新基建

着眼未来产业布局的「新基建」,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破茧重生创造条件。

目前,中国以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已成为投资热点。根据各地政府公布的重点项目计划,投资规模已达数十万亿元。其中,据工信部最新数据和相关测算,预计2020年新建5G基站50万个、投资2500亿元。

新基建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产业升级,扩大有效需求,保障民生托底,更是稳增长重要抓手。但亦有观点指出,「新基建」投资要避免忽视产业链体系构建与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生产能力培育,避免企业一哄而上投资加工制造环节,导致产业低端化发展。

此外还应注意财政负担风险。中国部份省份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高达数千亿元,但财政资金自给率低。如不考虑运营模式与当地市场需求,「大跃进」建设,「新基建」将成为各地负担。

其二、新对冲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外部风险显著增加。中国防范疫情输入和国际经济风险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均面临新困难,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现时中国经济遭遇空前危机,推出「新对冲」政策可谓势在必行。

事实上,当前中央层面已出台逾200项政策,地方政府层面亦出炉800余项政策。但总体而言,政策碎片化突出,落地情况亦参差不齐。

因此,对冲疫情经济双料危机,应避免「酒瓶装新酒」「重量不重质」。

在推出政策过程中,鉴于中外经济金融形势迥异以及中国经济潜在风险,当前中国刺激政策不宜发力过猛。对潜在大规模信用扩张的负面作用,应汲取历史教训。

如今,2009年的「四万亿」遗患仍存,房地产泡沫积聚、地方政府债务攀升、银行坏账风险加大以及部份行业产能过剩等后遗症仍困扰中国经济。如大水漫灌和依靠土地、房地产拉动增长的传统模式重演,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再陷入泥潭。

其三、新改革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国高层多次明确,脱贫目标必须如期实现。在经济冷却和疫情冲击倒逼下,中国新一轮经济对冲政策既要突围「失速战」「脱贫战」和「新冷战」,亦要避免结构性矛盾积聚,还需与改革相结合,在制度环境、公平市场环境、改善政府治理、鼓励企业创新等领域破冰,其中,大刀阔斧进行要素市场改革,释放农村土地市场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红利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应对中长期产业链转移风险,应更大范围放开垄断和管制,包括对外资和民营企业准入限制,采取竞争中立原则、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面对全球脱钩的新挑战,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亦应避免重走「闭关锁国」老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

此外,政府和市场亦应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避免「一刀切」和过多「行政性指令」干扰市场正常运转。

重启经济、抗击疫情、突围「三大战役」需要政治智慧,而「动刀」疫情中凸显的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更需政治勇气和决心。在当前疫情政策重心逐步转变过程中,惟有挖掘和善用政策空间解决深水区结构性问题,推动制度革新和改革创新,中国才能走出「疫情和经济双阴霾」,成功重启,重获新生。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