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两岸

首页 > 最新文章 > 台海两岸

民进党为何升高「台独」声浪 (2020.6)

发布日期:2020-08-10

☉文/郝沛然

今年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呈现明显倒退迹象,不但在「反中抗中」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多次抛出「台独」主张、频频采取相关动作,不断试探大陆对台政策底线;或「旧调重弹」,再掀「文化台独」「去中国化」的恶潮;或「沉渣泛起」,大打「法理台独」的擦边球。其中,既充满了民进党企图攫取更大利益的政治算计,也暴露了该党最终实现「独立建国」的根本追求。

一、对台湾民意的重新认识,致使民进党打破以往两岸政策调整规律

台湾地区「民主化」以来,两岸关系始终备受关注,并对历次「大选」结果和平时治理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民进党虽从未放弃「台独党纲」这张「神主牌」,但在历次「大选」以及两次执政期间,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势调整两岸政策,以获得最大政治收益。总体而言,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的规律是:顺利时,走淡化「台独」的温和路线,以争取中间选民;困难时,走强调「台独」的极端路线,以巩固「深绿」基本盘。

1999年民进党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抛出的「未来一个中国」「统合论」,2004年陈水扁连任后推动的「族群多元、国家一体决议文」,2011年、2015年蔡英文分别提出的「台湾共识」「维持现状说」,等等,均是民进党在较有可能赢得「大选」或施政顺利的情形下,对两岸政策朝温和方向进行的策略性调整。相反,2003年陈水扁发动的「防御性公投」、炮制的「台独时间表」,2007年陈水扁谋求推动的「法理台独」、民进党通过的「正常国家决议文」,2019年民进党提出的「抗中保台」竞选主轴,等等,均是民进党在较有可能失去政权或政绩不彰的情形下,对两岸政策朝极端方向进行的习惯性调整。

今年1月,民进党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两项选举,延续了「行政、立法全拿」的有利态势。民进党似应及时缓和两岸关系,淡化「台独」色彩,降低两岸对立;然而,在蔡英文开启第二任期前后,民进党却执意恶化两岸氛围,强化「台独」主张,升高两岸对抗。之所以出现既有规律被打破的重要改变,是因为蔡英文已获得「史上最高票」,民进党已两度「全面执政」,大部份青年似已抛弃了国民党。总之,狂胜后的民进党已认为台湾整体民意发生了有利于该党的结构性变化——「反中」成为主流、「拒统」成为共识、认同「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民众成为多数。在民进党看来,它成为「台湾民意的化身」和「公众意志的代表」,在面对大陆时底气可更足、音调可更高;同时,它也急需「趁热打铁」,利用声望「如日中天」的势头,加紧迈出朝向「台独」的步伐,加紧培育倾「独」民意,加紧厚实「台独」社会基础。

二、对转移民众注意力的考虑,致使民进党在胜选后依旧强打「反中牌」「台独牌」

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首度「全面执政」的民进党却未给多数民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两岸关系上,「维持现状」承诺破功,台海局势复杂紧张;和平红利不断流失,相关产业受损严重。对外关系上,一味讨好列强却未换来相应回报,美国猪肉意欲入台,日本核食频频扣关;「邦交国」纷纷转向,国际活动空间持续缩小。内部治理上,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经济低迷不振,民生问题凸显;「年金改革」「转型正义」「同婚合法化」「无核家园」等重要政策引发强烈反弹,抗议示威频发;施政能力低下,政策反复多变,民众无所适从;党政机构丑闻不断,酬庸现象严重,用人出现较大争议等。这些也成为民进党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惨败,以及在2019年选情一度吃紧的主要原因。

进入2019年,民进党和蔡英文利用香港修例风波,趁机丑化「一国两制」,制造「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气氛;修订「国安五法」,制定「反渗透法」,对民众渲染大陆「威胁」,贩卖「战争恐惧」;限制、阻挠两岸正常交流交往,诋毁大陆惠台政策举措;「抹红」国民党及其候选人韩国瑜,攻击「九二共识」;最终扭转蔡支持度不如韩的不利态势,实现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委」选举的「双丰收」。然而,蔡英文在行将迈入第二个任期之际,上述两岸、「外交」、「内政」等各方面的危机并未消解,相反,它们还在疫情爆发的大背景下更形加剧。此外,近几个月来,蔡英文当局虽基本控制住疫情,却酿成「口罩之乱」「抢购风潮」「纾困之乱」「军舰染疫」等一系列波及面广、民怨较大的公共事件。在此情形下,将疫情扩散的原因「甩锅」给大陆、将无法参加世卫大会的根源归咎于「中国打压」、树立民进党「护台湾、守主权」的形象、推动「去中国化」以彰显「台湾与中国不同」等,自然成为民进党转移焦点、降低民众不满的廉价而有效的选择。换言之,民进党以「打江山」的方式来解决「坐江山」的困境。

三、对「深绿」势力的政治需求,致使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严重受阻

成立以来,民进党内围绕两岸政策的斗争从未停止:1991年通过「台独党纲」前后,林正杰、朱高正、费希平等创党元老退党;1996年「大选」失败后,以许信良为代表的「务实派」和以蔡同荣为代表的「激进派」相互指责,双方矛盾加深,部份「激进派」后来出走成立「建国党」;1998年在两次选举中先后受挫,党内出现是否修改「台独党纲」的激烈争辩,最终决定虽不予修改、但以决议文的形式对其加以解读和包装;1999年通过「策略性接受中华民国」的「台湾前途决议文」,这一时期党内「台独优先」还是「执政优先」的争论基本得以解决。然而,党内有识之士意图冻结、废止「台独党纲」的动作并未就此停止,从2000年起,陈昭南、柯建铭、吴子嘉等多次在党员代表大会、「华山会议」等场合提出相关建言和议案,均遭到「深绿」势力的阻挠和攻击;有「急独」人士甚至威胁,如敢抛弃「台独党纲」,他们便抛弃民进党。因此,历任民进党主席多对「台独党纲」的存废采取「冷处理」方式,避免党内产生重大分裂。更重要的是,民进党内外交困时也往往向「深绿」势力靠拢取暖,对后者有着深深的依赖。

蔡英文入主「大位」后,一度为「深绿」势力所不满。蔡秉持「维持现状」的两岸政策论述,任用一批「老蓝男」担任「外交」、「国防」、两岸等部门负责人;此外,「行政院长」也是无党籍人士,不少「阁员」为专业技术官员,以致体现不出「是民进党在执政」。然而,不久之后,蔡英文便逐渐走上与「深绿」势力合流的道路:第一个阶段,2017年9月,「务实台独工作者」赖清德「组阁」;2018年2月,绿营政客取代「老蓝男」分别出任「外交部长」、陆委会主委。第二个阶段,2019年1月,「台独」色彩浓厚的苏贞昌「组阁」;同年5月,蔡英文在民进党内初选中胜出,放下身段、多次安抚、积极沟通、化解不满,最终获得多数「深绿」人士的谅解和支持。

今年以来,「深绿」势力在民进党拉高「台独」调门的过程中,扮演了「急先锋」甚至是「主推手」的角色。无论是主张更改「中华民国」及其「护照」的英文译名、要求「华航」飞机增加「台湾标志」,还是开展「制宪意向公投」联署、提案删除「法律」中「国家统一」字样等,均能看到「深绿」势力的身影。总之,民进党两岸政策被「深绿」势力绑架的态势愈加明显,向「非独」方向的转型遥遥无期。

四、对美国「仗义挺台」的期待过高,致使民进党在面对大陆时有恃无恐

随着中美战略竞逐加剧,美国加大对华打「台湾牌」的力度,挺台动作频繁,深化美台关系,谋求「以台制华」。另一方面,民进党和蔡英文当局奉行「远中、离中、反中」的政策,也契合了美国制衡中国的战略需求。2019年选举期间,美国索性撕下「中立」伪装,鼓励议员频频访台,数次宣布对台军售,制定多项涉台法案,安排双方高官会面,营造蔡英文「过境」升级为「准访问」的氛围,附和蔡英文「中国干涉选举」的言论,帮助台湾维系「邦交」等,刻意释放「美国挺蔡不挺韩」的信号,利用台湾多数民众「亲美畏美」的心理,达到影响台湾「大选」的意图。蔡英文也借力使力,对内打「美国牌」,夸耀在民进党执政下双方关系「好得很」。

疫情爆发后,美台双方借机拉近彼此关系,加强连结互动。美国不但在参与国际组织上力挺台湾,而且与台湾发布「具官方色彩」的「防疫联合声明」,甚至表示支持台湾「正名」运动等。有美国做靠山,民进党遂在推动「台独」时自觉腰杆更硬,更敢于与大陆抗衡。然而,美国挺台多停留在「口惠实不至」的阶段:对于台湾参与世卫大会,认为「不合适」由美方提案;对于「台美建交」,表示「反对片面更改现状」;对于签署台美自贸协议,要求先讨论美猪开放问题。正如马英九所指,美国相关动作「象征意义大于实质」。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