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要打赢抗疫战 更要打赢民意战(2020.3)

发布日期:2020-08-11

☉文/文轩

打赢防疫战不难,因为香港并非疫区,疫情也终究会过去,难的是打赢民意战。所以香港政府在疫情中,是选择早着先机、主动有为,还是继续一贯那「不做不错」的「佛系」作风,将直接影响香港的未来的政治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但对于香港香港政府来说,却是重塑威望的良机。在过去持续大半年的暴乱中,政府一直在被动的招架,既没有从根本上止暴制乱,也没能对参与暴乱的违法者予以应有的法律制裁,民怨早已沸腾。这次肺炎疫情只要处理得当,挽回颓势并非不可能。

走在民意之前

要得民心,须走在民意之前,不待民众要求爆发,就满足民众所需。不过,香港政府最近在疫情问题上的表现却依旧被动,控关一再拖延,被反对派利用来大做文章,于医疗人手和资源最为紧张的时候,搞所谓的医护罢工近一个星期,最后竟还全身而退,未有人因此受到惩处,受影响的只有病患,这股怨愤最后自然撒在政府头上。

疫情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口罩供应,当口罩成为全民防疫的必备物品之时,香港政府却拿不出口罩,连建制团体和反对派团体都能够从海外购得数以百万计的口罩,香港政府只能干瞪眼。后来有传媒揭露,香港政府采购不利的原因「佛系采购」策略,想以招标的形式购买5700万个口罩,结果在口罩价格被愈炒愈高的情况下,无人问津。后来香港政府表明,会不经招标程序而直接采购,但特首林郑月娥没过多久就承认,全球采购「唔系好成功」。

眼见政府对口罩供应无能为力,社会对口罩的炒卖更加疯狂,成本仅数十元一盒的口罩炒到数百元,甚至上千元,而且口罩质量良莠不齐,市民连夜排队苦等才买到的,很可能只是劣质口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要求政府规管口罩价格和质量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官员们却一再以香港是利伯维尔场为由拒绝采取行动。

除了在口罩问题上不作为,香港政府在全城防疫方面也选择袖手旁观。当前内地各大省市早已认识到,防止疫情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人员流动,故严防死守,纷纷下令暂时关闭卡拉OK、电影院等休闲娱乐设施,甚至限制酒楼食肆不许堂食,仅提供外卖服务,对小区居民的出入也要进行管控。但在香港,市民除了脸上多一个口罩之外,正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该吃的吃,该玩的玩,对防疫并不重视,所以出现了19人吃火锅至少10人确诊的请况。有见及此,行政会议成员林正财提出关闭戏院减少人群聚集,但林郑月娥再度以香港是自由社会说事,还天真地认为商户会采取确保顾客不受感染的措施。

澳门的对比

疫情是否真的如此难以处理呢?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澳门政府就给香港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早于一月初,澳门已出现市民抢购口罩的消息,政府掌握口罩缺货的情况,并开始搜购,当疫情急转直下,政府便可以开仓卖罩。1月22日,澳门政府宣布,澳门居民可以用身份证,10日内每次限购10个口罩,售价8元。虽然有时要排队轮候,但人人安心,不会担忧缺货,不须囤积,更不必像港人一样,要忍受天寒地冻漏夜排队。而且澳门库有口罩,心中不慌,1月26日,珠海因应医用口罩缺货,向澳门提出紧急支持。澳门政府还抽调5万个口罩予珠海医院。

澳门政府的防疫抗疫措施一波接一波。2月4日,就在林郑月娥承认全球搜购口罩不成功的当天,澳门特首贺一诚自豪地宣布:「葡萄牙口罩已经俾我地买晒。」贺一诚同时宣布,将作为澳门命脉的赌场关闭半个月,并鼓励市民避免外出,在乘搭巴士方面,规定所有巴士乘客必须强制佩戴口罩,否则司机有权拒载。

2月13日,澳门政府决定将在疫情过后向每名居民发放3000澳门元电子消费券,有效期3个月,以刺激餐饮、零售等消费;为全澳居民多发一次600元医疗券、住宅有3个月水电费津贴、为弱势受资助群体在3月份多发一次援助金;推出一系列包括所得补充税、个人职业税、娱乐商业场所各项税费的减免等。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中小企可以申请60万元免息贷款,最长还款期8年。

从上面所述不难看出,澳门政府每隔不到10日就会主动出招,既有全民受益的政策,也有针对性的重点援助,一步步层层推进,有条不紊,不仅稳住了民心,还有余力向邻市施以援手。再看香港政府,步步被动,政策落后于形势,即便厚着脸皮向中央讨得1700万个口罩,仍然无法平息市场上的口罩乱象。

迷信「大市场、小政府」

香港政府将「不作为」视作理所应当,源自于对「大市场、小政府」,即自由经济的迷信。「大市场、小政府」的说法早在1989年港英政府公布的《公营部门改革》文件中已经提出,但当时港英政府的实际操作却是与之背道而驰,在经济民生方面采取扩张政策,积极投资经济及社会建设,例如彭定康在1992年施政报告提出社会福利五年计划,增加26%实质福利开支;在医疗方面则应允在五年内增加22%实质开支,即增加4200张病床和13间新的公共诊所;在房屋方面更许诺在五年内平均每天兴建100个新公屋单位。

真正全面推行「大市场、小政府」的是回归后的香港政府,而且特别选择在面临经济危机之时,主动放弃政府在各影响民生经济重要范畴的影响力。例如2003年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全面扭转房屋政策,收回定期卖地做法,改为只用「勾地」机制,实际上变成由地产发展商决定何时卖地,削弱了政府主导土地供应、影响楼市的能力;更宣布废止居屋计划,全面退出资助出售房屋的市场,只专注出租公屋,形成「政府主资助出租房屋、地产发展商主出售房屋」的新二元格局。

前行政长官曾荫权在2006年更明确地说:会在「小政府」的规限之下配合市场的需要,尽力支持及推动经济发展。对于私营界别可以自己做的事,政府不应对市场作任何干预。林郑月娥上台后,也是将政府形容为「促成者」和「推广者」。

这种「小政府」的思维若是放在太平盛世,自无不可,但在非常时期,社会上乱象频生之时,政府就应挺身而出。什么是非常时期?过去大半年的持续暴乱是非常时期,现在的疫情当前也是非常时期。许多国家都已采取非常时期的紧急政策,主动帮助社会恢复正常秩序。我们还是以口罩问题为例,看看别人是如何操作的。

1月27日,马来西亚政府推出政策,严打坐地起价的行为。多种口罩被列为价格控件目,设立最高零售价,若有商店违法,一经定罪,个人最高可被罚款10万令吉(约19万港元)或监禁3年,公司就可被处以最高50万令吉的罚款。

韩国政府2月4日宣布,2月5日至4月30日期间加强打击囤积口罩和消毒液的行为,违者最高判处两年有期徒刑或5000万韩圜(约33.4万港元)罚款。

泰国政府2月4日通过政策,将口罩及酒精搓手液列入价格控制名单。该清单涵盖食物、纸张、石油及药物等日常必需品。如被发现囤积或收取不合理价格,最高可被判处7年监禁,或罚款14万泰铢(3.5万港元)。

不难看出,上述各国几乎不约而同地对趁乱炒卖口罩都采取颇为严厉的打击措施,意图就在于稳定市场秩序,安抚民心。唯独香港政府不闻不问,行政会议成员叶刘淑仪早上说政府拟立例管制防疫物品价格,政府下午就忙不迭地发新闻稿否认,不作为的决心表现得异常坚定。

港澳系统接连换帅响警钟

如果此时此刻,香港政府以为这么得过且过,还能在中央那边蒙混过关,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湖北疫情爆发得最厉害的时候,湖北省委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都临阵换将,一来是要在危急关头找有能力、靠得住的大将来稳住局面,二来也是表明了中央对原本负责官员的不满。

香港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中央在不到一个半月之内先后撤换中联办和港澳办的一把手,全部改由曾做过封疆大吏的官员来担纲。这就表明中央已经对香港的情况感到十分不满,待疫情过后,香港政府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便随时有可能落下。

打赢防疫战不难,因为香港并非疫区,疫情也终究会过去,难的是打赢民意战。市民要的不是初心,而是结果,市民利益受到任何损害,最终矛头都只会指向政府,因为政府权柄在手。社会不稳,得益最大的自然是反对派,只要轻轻煽动民众的负面情绪,就可趁势而起,在区议会选举大获全胜之后再在立法会选举再下一城也并非难事。所以香港政府在疫情中,是选择早着先机、主动有为,还是继续一贯那「不做不错」的「佛系」作风,将直接影响香港的未来的政治格局。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