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对港府财政预算的思考(2020.4)

发布日期:2020-08-11

☉文/马建波 香江智汇副会长

此番逆周期大规模增支扶助财策在当下及时推出,体现了特区政府救济民生、致力提振经济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港府今后应该多思考怎样建立完善「积极开源、加强节流、活水养鱼」的财政预算机制,以增强香港经济动力的长远策略。

港府2019/2020年度财政预算案在全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张氛围中,在市民翘首「还富于民,提振经济」热烈期待中,于2月26日公布了。财政司陈茂波司长表示,政府决定推出大规模的逆周期财政政策(经济收缩,通胀上升,财赤上升周期),新增投入将超过1220亿港元,约占本港GDP4.8%。以提振全民信心,刺激消费,救急抗疫,疏解民困。其中有一个坊间热议的焦点话题,就是港府决定给年满18岁的香港永久居民每人派发1万元港币的抗疫救济金,政府落实该项政策,就将投放710多亿港元,将全面惠及700多万港人。其他利民纾困措施还包括给195万名薪俸税纳税人和超过14.1万名利得税纳税人宽减2019/20年度100%税项,上限2万元。宽免335万个住宅及非住宅物业的2020/21年度全年差饷,每季每户上限1500元。豁免150万商户2020/21年度的商业登记费等。

这些措施有助进一步纾解民生困苦,缓解中产阶层的压力,是积极财政政策的表现,将突破港府一直以来「量入为出,力求收支平衡」的传统理财思维。但同时也会加剧本港未来结构性财政赤字和公营成本支出大幅上升的矛盾。例如:2019至2020年度政府经营开支已较上年度增加22.2%,政府总体开支也增加15%,新财年的经营开支将会进一步上升16.9%,直至2024/25财年的中期预测,政府公共开支将占到本地生产总值的23.2%。2020/21财年的经常开支中:教育、社福、卫生三项支出将超过2800亿元,约占政府经营总支出的六成,体现政府稳定经济,纾解民困的决心。也就是说,在本港经济收缩的状态下,随着政府公共开支的快速上升,本港已结束连续15年实现财政盈余的稳定状态,而首现赤字,本港结构性赤字情况将进一步恶化。

陈茂波司长在新年度预算案中已公布:2019/20年度本港财政将录得378亿的赤字,相等于本地生产总值的1.3%;2020/21财年赤字将大幅上升至1391亿,相等于本地生产总值4.8%。他表示未来五年本港财政都将出现赤字,即香港财政已进入赤字预算周期。

香港财政进入赤字预算周期

结构性赤字,是指在经济转型时期,为服务产业结构的宏观布局与调整,引导政策倾斜,财政税收体系的建立,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时期「税制结构粗放、简单或不完善」,从而形成「税基狭窄、税源单一、税率较低和税负不公」等结构性赤字特征。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区政府曾连续三年出现财赤。很明显,当时其「税基较窄、低税率和税负不公」的结构性赤字矛盾就较为突出,亦使30多万中产阶层沦为「负资产」。直到2004/05财年方扭亏为盈,当年实现盈余214亿港币,之后连续15年均实现财政盈余。其中:2017/18财年更创下历史高峰,实现盈余1489亿,2018/19财年盈余回落到680亿。这一时区政府平衡赤字预算的核心,正是立足于促进香港经济的稳健复苏,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而采取了「利民纾困、资源增值、节流裕民和固本培元」的办法。为共度难关,特区行政长官曾率领问责官员带头减薪。

同时笔者也要注意到,香港一旦进入赤字预算周期,其「经济周期性赤字」特征也非常明显,就是因市场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引发股市、汇市及楼市的大幅波动和市场需求萎缩的变化,使经济繁荣时形成的财富效应(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扩张内需和资产财富增值等)在经济低迷和萧条时,导致失业率快速上升,资产急剧贬值和财富快速缩水,政府财政收入急剧减少,从而出现的「经济周期性赤字」。比如:2018年3月初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2019年6月香港爆发反修例暴乱事件持续近8个月;2020年1月底全球又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等,都对香港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导致股市、楼市下跌,财政盈余下降,并出现财赤。访港游客和商业零售大幅锐减超过60%,资产财富快速缩水,失业率快速突破3.5%(预计将超越沙士时期的峰值8.6%),2019年香港GDP已较上年度收缩1.2%。因此,未来出现经济周期性赤字状况在所难免。这一类型的财政赤字,在西方自由经济体资本主义国家中较为普遍,今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将会更加突出。

体现救济民生、提振经济的决心

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此番逆周期大规模增支扶助财策,是在香港经济快速收缩和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及时推出,更体现了特区政府救济民生、致力提振经济的决心和勇气。陈茂波司长也表示:「控疫情、稳经济,是当前政府最迫切的工作。需要要进一步强化医疗系统,携手抗疫」。既为「抗疫救急」,政府在医疗系统救助扶持方面也做了系统安排,不可谓力度不大。例如:在来年的政府经常开支中,教育、医疗卫生和社福三个民生范畴的经常开支占总经常性开支接近六成。政府还为两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预留约5000亿元,提供超过1.5万张病床和超过90个手术室,可应付至2036年的服务需求。为医院管理局和卫生署的防疫工作提供足够财政支持。2020/21年度向医院管理局提供总计750亿元经常拨款,较2017/18年度大幅增加35%。已拨款约1.8亿元提升大学的有关设施和加强医疗专业培训。2021/22年度起5年额外拨款共36亿元给予医院管理局,以挽留医护人手。发展香港医疗体系多元经济,预留30亿元推展科学园第二阶段扩建计划,向香港旅游发展局增拨超过7亿元,在疫情过后加强对外宣传推广,向香港贸易发展局增拨1.5亿元,为港商开拓商机,预留4000万元为本地大学STEM课程的本科及研究生安排短期实习。

笔者注意到,上述力度较大的强化医疗系统措施,多为长效机制或中短期扶持安排。而眼前最急需的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扩充医疗救治资源的措施还显得不足。比如:现时防控疫情急需的口罩供应、应对疫情高峰,救治隔离的医疗设施及床位是否足够?全港医疗卫生和保洁消毒服务资源供应,及相关就业职位是否急需扩充等,都应当必须有清晰详细的预算和工作安排。就香港当前的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况而言,特区政府必须尽快推动落实的工作应该有三个重点方向:一是应严厉制止和惩处「黑医护」罢工干扰新冠抗战的恶劣行为,全力保障香港医疗卫生救治及保洁服务资源供应之需,并确保增加相关职能的床位和就业岗位。二是应大力辅助日益萎缩的中产阶层,他们是香港薪俸税和利得税的纳税主体,此次在宽减纳税方面作了一些安排,但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完善,加大扶持力度,以激活中产再生能力。三是大幅派钱应做精细化预算管理,除了应急照顾贫困家庭和长者救助的生活津贴、医疗券,提高综援标准金额、高龄津贴、伤残津贴外,政府派钱资源更应当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扶贫。对那些沉默安份,努力工作的大多数和积极纳税贡献者,不论是永居或非永居,都应当一视同仁,共享政府派钱利益。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忌面面俱到,撒胡椒面。

笔者始终认为政府派钱,及逆周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均属于打「强行针」似的短期救急、提振经济策略选择,理论上对稳定持续8个月的「反修例」黑色暴力冲击破坏和新年伊始又雪上加霜突发新冠疫情而重创的香港经济,及时纾解民生困苦,缓解中产压力,赢得全港民心,团结助力抗疫有利。但长远看,特区政府还必须立足于「重建产业、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为」为前提,认真做好未来年度逆周期「赤字预算」的安排,才是扭转香港经济困局的关键所在。

多年来,特区政府形成的保守预算思维和派钱逻辑,似乎有固化,或成为惯性的迹象,也有失财政资源分配的公平。例如:每次派钱,仅局限于年满18周岁的香港「永久居民」,而不包括长期在港生活、就业的「香港非永久居民」。按此政策,全港195万纳税人中,约有近30万人就享受不到派钱1万元的利益。也就是说,约90%以上,在港工作和生活的「非永久居民」都是忠实的纳税人,每年为港府积极贡献税收不少,但他们从来得不到政府派钱的眷顾。这些人就是全港各境外企业或其他外资机构的「非永居身份」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他们是香港「薪俸税,印花税和企业利得税」的重要贡献者,也可理解为是他们为香港作出的另类贡献。从港府派钱逻辑思维也可看出,似乎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本位和本土意识」。

建立增强香港经济动力的长远策略

「派钱」从来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应急策略,应属临时「弹性支出」安排,因此不能作为政府常态化的财政预算「刚性支出」基数。港府今后应积极转变直接派钱或注水的传统逻辑,应该多思考怎样建立完善「积极开源、加强节流、活水养鱼」的财政预算机制,以增强香港经济动力的长远策略。

一是积极开源:即立足于重建香港产业价值和供应链,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发挥香港独特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现代金融、专业服务业优势,重建香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定位,大力发展香港经济,增强财政税收动力,才是实现本港建立宜居城市目标和持续改善民生的基础源泉。

二是加强节流:即是要科学规划预算,压缩政府公共行政支出,改革公务员薪酬机制,精简机构,强化职能,适当降低每年公务员刚性增资比例,实行与社会平均薪酬及消费支出结构相衔接与适应的薪酬调整机制。政府公布预算案后,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已率问责官员捐出一个月薪酬给公益金。这是一个政府积极承担的表现。但目前既定且多年不变的公务员每年加薪4%至6%机制,也决定了香港约19.8万公务员团队(每年还要增员)就是一笔庞大的人头开支。加之政府对全港约200多万人口的庞大低收入和贫困阶层的救助投入日增,每年需增加15%至23%的开支。更加重财政支出的负担,也制约了特区政府重建产业、发展经济的投入力度。因此,为了与民共度时艰,政府问责官员应思考是否应该带头减薪,公务员的高薪机制是否需要以时俱进的改革。另外,靠政府预算供养,却经常歪曲事实、误导公众、抹黑政府、抹黑警队,散播负能量的「香港电台」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其要求增加新年度预算拨款2520万的议案是否应该撤销?而去年6月以来的持续黑暴冲击,香港犯罪率显著上升超过一成,前线警员艰难守护支撑,已反映出警力资源的薄弱,政府是否应增强财政支持的力度。

三是活水养鱼:即「放水养鱼」财政策略,以积极扶持企业和中产,激发市场与经济活力。应进一步给本港中小微企业削债减负,减息降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制度成本。并加大给予纳税人的免税,退税,及宽减差响地租的力度。进一步实施财税改革,完善税制、拓阔税基、公平税负。建议研究开征「销售税、资本利得税、资本离境税」。各金融机构也应给予供楼业主适当降低借贷利率,宽免供期的实质优惠,以减轻中产负担。政府派钱应更具精细化和针对性,直面贫困、特困和病困阶层。应将更多的财政救急资源,补贴投入到抗击新冠疫情的医疗救治前线和确保香港市民生活保障、防控疫情,及回复生产和商业服务的供应链环节,使财政资源的投放更具效率。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