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薛永恒局长:「国安法」让香港创科重新出发(2020.8)

发布日期:2020-08-27

☉文/晓晞

☉视频播放/「镜新闻YouTube频道」、Facebook、微博、华人头条


「创科是需要人才去推动」。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7月9日接受「镜新闻」采访,与大家分享《港区国安法》立法后,创科界人士应把握立法后的机会,重新推动创新发展的感想。

薛永恒称,「港区国安立法」给我们拨乱反正的机会,去年「黑暴」事件给各行各业很大冲击,创科发展需要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去支持融资。2014年风险投资基金有12亿多元资金投资于科技,2018年升至160亿多元,短短数年间翻升了12倍,但2019年风险投资基金总投资额大跌至99亿元,因为社会不稳定,令投资者却步。投资创科比其他类别风险高,若社会环境不稳定,资金更不会有信心投资在高风险的科技产品上。所以,发展创科必先要有稳定的环境,在大是大非下,每个香港市民都有责任维护国家安全,这是重中之重。「国安法」立法让香港回复一个平静环境、适合创科的土壤,他呼吁创科界人士把握立法后的机会,重新推动创新发展。

美国制裁不会令港创科变一潭死水

在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的优势可作互补。美国宣布撤销香港特殊待遇地位,限制军民两用的科技产品及技术出口到香港,令人忧虑会否影响香港创科发展。薛永恒指出,自中美角力战爆发后,香港工业家已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去寻找代替品。美国透过制裁去停止双方贸易,只会带来「双输」的局面。美国出口至香港的科技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及通讯器材,出口货额每年仅四至五亿美元,香港业界可能因此出现阵痛,但大多可在其他市场寻找替代品。他直言,美国所谓制裁绝不会令香港创科变成一潭死水,其影响相比香港去年社会动荡带来的破坏是微不足道,仍有动力向前。反之,若社会不稳定,对创科发展影响更大。所以,「国安法」立法为创科是正面动力,给我们一个拨乱反正的契机,让创科重新发展的机会。

引入人才推动香港创新科技

薛永恒指出,人才是创科最重要环节。创科需要人才去推动,特区政府已投放千亿元从各方面去推动创科发展,包括加强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研发设施及配套,政府亦一直吸引、培育和留住创科人才。香港虽然只有700多万人口,但拥有坚实的创科基础,大学科研能力很强,本港共有5所大学跻身全球前100名。特区政府亦鼓励大学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选择创科作为职业。他表示,初创企业的受聘人数过去五年已增长逾三倍,创科局通过整合博士专才库和研究员计划等措施,推动本地人才培养,亦希望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到港工作,支持香港创科发展。每间合资格公司或机构聘用最多四名取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创科人才,聘用期一般最长为三年。拥有本地大学学士学位的研究人才每月最高津贴额为18,000元;拥有本地大学硕士学位者每月最高津贴额为21,000元;持有博士学位的每月最高津贴额则为32,000元。另外,今年推出「创科实习计划」,资助本地大学STEM课程本科及研究生从事与创科有关短期实习,最长为期3个月,每名实习生每月可获10,500元津贴。此外,香港科学园及数码港多年来致力扶植香港创新创业,两个园区分别有数百间培育公司毕业及茁壮成长。「创科是需要人才去推动,如何培养香港的年轻人对创科的支持、热爱及能力,让他们扎稳创科的根基,贡献香港,这亦是我们现在的工作。」

疫情给科研产品进入市场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对香港乃至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失业率上升。但薛永恒认为,有危才有机。疫情给我们带来机遇,一些科研产品在平常看不到其优势,如纳米抗菌涂层,有效杀灭病毒、细菌,在疫情下转化为抗疫商品。另外,香港一直引入多种科技方案,支持家居检疫,应付疫情急剧变化,如香港自行研发的电子手环,配对居安抗疫流动应用程序。特区政府在公营机构试用计划下推出项目特别征集,支持疫情防控的产品开发和科技应用,邀请本港的研发中心、大学、科研机构的科学家提供建议,这些科学家在短短数星期内已提供了不同的科研产品供政府试用。特区政府也与泰国政府合办讲座,把香港成功利用技术优势研发出的抗疫产品经验分享给「一带一路」国家。疫情下,科技抗疫大派用场,同时带给科研产品进入市场的机遇,加大科研应用力度。

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业升级转型,为金融市场带来很多机遇与改变。政府一直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现时数码港有380多间初创金融科技公司进驻。特区政府亦做好法例法规,透过发出虚拟银行牌照、虚拟保险牌照,在有序合规的环境下推动金融科技,这是香港引以为傲的。因为香港对法律法规尊重,重视金融制度优势,为推动创科发展提供动力。

完善创科生态链

特区政府一直在基建、财政、技术及人才方面支持香港「再工业化」。薛永恒表示,发展创科不能停留于研发阶段,要令科研落地,香港经济及市民受惠。要完善创科生态链,推动「再工业化」是其中重要一节。他相信研发科技产品后,一些高价值、高增值的生产程序如智能生产,可在香港完成,这可有助刺激香港经济及改善就业环境。政府亦向香港科技园公司增拨20亿元,把一幢位于元朗工业邨的旧厂房改建为「微电子中心」,提供现代化生产设施。特区政府希望做好前期基础配合,当工业家把工作搬到微电子中心后,不需要筹谋相对成本较高的基础建设。

另外,薛永恒表示,已获立法会拨款20亿元,推行「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希望吸引厂家在港设智能生产线,每个项目的资助额最多为1,500万元。

创科是香港的发展新动力,香港可与大湾区内各城市互补优势,产生协同效应。虽然本港科研能力强,但因土地限制,近年才开始推动「再工业化」,创科发展仍属起步阶段;深圳是先进制造业高端基地,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庞大市场,香港科研成果可利用大湾区的生产能力转化成商品。例如,特区政府协助香港青年人在科学园、数码港在技术突破及商品化上取得科研成果,也会协助带领他们与大湾区不同的工业家联系,协助香港青年到内地创新创业。近年来,创科局积极与大湾区内的政府官员与工业家做好配合工作,大湾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港澳创科企业孵化和创业创新基地,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未来他会定期带领本港青年科学家和工业家到大湾区重点创新创业产业基地作对接,并争取把科学园直接连到大湾区城市内的高新园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深入协作,让本港青年创业家更好地落户大湾区发展。

「未来青少年发展是特区政府重中之中重,特区政府会全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特别是增拨更多资源在创新研发上,协助青年人创新创业,我们期望与《镜报》等各行各业同行,为青年人提供机会参与其中,透过大家良性互动,支持及推动区内经济协同发展,让国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薛永恒强调。

(转载自「镜新闻」)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