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精英

首页 > 最新文章 > 华裔精英

《流浪地球》何以流浪(2020.1)

发布日期:2020-08-27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国际专业影评人萧永亮

☉文/莫利亚 镜报纽约分社社长

☉图/龚文谟及萧永亮 提供

当人们还沉浸在欢庆新中国建国70周年喜庆日子中陶醉不已,2019年11月19日起,在中国大陆充满诗意的美丽海滨之城厦门,又迎来了一场初冬时节「面朝大海」的电影盛会,11月23日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圆满落幕!

本届电影节组委会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宏公开宣称,本届金鸡奖评委遵循「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的评奖方针,以实名制投票方式评选产生了19个奖项。其中最有分量的一项奖,即最佳故事片桂冠授与《流浪地球》。这是中国电影给2020新年开端带来的好彩头,香港《镜报》月刊纽约分社特邀新年嘉宾、著名影评人、北京师范大学萧永亮教授给全球读者分享彩蛋,谈谈《流浪地球》怎样流浪。

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2019年11月在福建厦门圆满落幕。因萧教授曾经担任过许多国际电影电视评奖和颁奖嘉宾,首先请他介绍金鸡百花奖的来由:

一、金鸡百花百家争鸣闻鸡起舞

萧永亮: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现由中国文联和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它是大陆诸多的官方电影评奖活动之一。它同时进行电影评奖颁奖、影片展览、学术研讨、市场推广、文化交流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该电影节其实是由两类颁奖活动组成,分别是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简称为「金鸡奖」和「百花奖」。百花奖早在1962年由当时大陆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大众电影》杂志社创办,已举办了34届。百花奖由《大众电影》发放选票,由读者投票评奖,各奖项均以得票最多者当选。虽然自1983年以来百花奖只设有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男女配角5个名目的奖项,但由于从1980年的第三届评奖开始,「最佳故事片」得奖名额由前两届的1个增至3个,所以百花奖实际上共有7个奖项。

金鸡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在1981年创办,由电影界专业人士从事评奖活动,目的是奖励优秀影片和表彰成绩卓著的电影工作者。由于奖杯设计成金鸡啼晓,用来象征电影艺术百家争鸣并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故名金鸡奖。这两类电影奖出自同一机构主办,因此后来合称为金鸡百花电影节每年照常举办。自2005年起来年轮流颁发,单数年颁发专业评审制的金鸡奖、偶数年颁发观众投票制的百花奖。金鸡百花共享品牌,办了28届电影节,颁了32届金鸡奖以及34届百花奖。

金鸡奖评选当届生产年度公映的影片。设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戏曲片,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最佳编剧、导演、摄影、美术、音乐、录音、剪辑、特技、服装、化妆、道具等奖项,必要时增设特别奖或荣誉奖。但自金鸡奖创办以来,仅有1990年的第十届没有颁发特别奖或荣誉奖。

二、首部科幻大制作里程碑式制作

最近的第32届金鸡奖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摘得最佳故事片桂冠,拿下最具分量的一大奖项,同时还获得最佳录音奖。而最佳导演是《红海行动》的导演林超贤;最佳男女演员奖分别被电影《地久天长》的男女主演王景春和咏梅摘得,他们曾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女主演奖,再次双双荣膺此奖,实至名归。最佳编剧仍然属于影片《地久天长》的阿美、王小帅,该片成为本届金鸡奖的最大赢家。另外,文牧野凭借《我不是药神》摘得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红花绿叶》获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风语咒》获得最佳美术片奖,而获得市场和观众高度认可票房收成近50亿的《哪咤之魔童降世》虽然被选送参加奥斯卡角逐,却与此次颁奖失之交臂,甚至连提名都没出现,其中必有一番道理。

莫:这一届金鸡奖活动闭幕后,颁发的电影奖项引来了公众的热议,《流浪地球》获得本届最佳故事片奖也被人嘲讽。被称之为开创大陆科幻电影先河的《流浪地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呢? 请萧教授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萧:《流浪地球》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的中篇小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成为2019年初春节档的票房黑马,总票房46.55亿元(6.998亿美元)排名在中国电影史第三位。排在前两位的是总票房分别为56.81亿元(8.7亿美元)的《战狼II》和49.59亿元(7.02亿美元)的《哪咤之魔童降世》。

电影《流浪地球》的故事设定特别有趣,讲的是太阳在即将毁灭的时候,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了上万座巨大的推进器和转向器,举全球之力推使地球脱离太阳系,由此开启了地球在宇宙中流浪、寻找新家园的旅程。全球发动机在流浪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停摆事件,眼见就要撞上木星,影片展开了人类与时间赛跑抢修地球发动机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电影的改编延用了原著小说的核心概念,但是在文戏的方面进行了很多再创作。

由于该片称为中国第一部科幻大制作电影,《流浪地球》的确在多方面超过了很多观众的预期,可以说是一部代表中国院线科幻电影起航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不同于荷里活电影中对个人英雄的塑造和刻划,《流浪地球》中塑造更多的是集体主义,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念。电影以中国人的视角看全球危机,不同以往的科幻电影主要来自荷里活,像《星际穿越》《后天》等作品,几乎是从美国人的视角看问题,而《流浪地球》中的美国元素相对较少,只出现了几次美国国旗,连联合国的开会语言用的都是法语。所以,该片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思维的带有中国情结的忧患意识和科幻畅想的豪迈之作。

三、成功要素改编合理大众接受排除风险

莫:关于文戏的再创作,电影将小说中的结局进行了彻底改编,使得故事的阴暗面基本不复存在。您是如何看待此次的改编呢?

萧:电影脚本对结局的改编的确引发了广泛讨论。原著的结局是充满悲观的阴影,甚至可以说对人性近乎绝望。原著中的结尾讲述的是,叛军处罚了所有牵头流浪地球行动的人,而最后却被事实证明,流浪的行动是正确且必要的。地球由于无知无畏的不同政见者固执己见而遭到彻底毁灭而无可挽回。

很多忠实原著者更喜欢原著的结局,认为它原有的设置足够震撼。如果照搬进电影的话,会不会因此引起产生消极导向的价值观?是不是会带来投资风险?剧组是不是必须改变结局方可适应?不能否认的是,如果按照原著拍摄,会拥有另一批受众,像是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去年的作品《此房是我造》,讲的是一个变态杀人狂把行凶和艺术联系起来的故事,电影是部好作品,但观影后可能会产生生理不适,所以只能被归类为艺术电影的范畴,不属于大众的商业电影。科幻片是一种通俗的类型片,也是商业片,照顾的是最主流的价值观受众。

电影对结局的改编是合理的,也是被大众证明所能接受的。观众还是会被亲情打动,尤其是作为春节文件作品,和合家团圆的大众心理非常契合,因而获得不菲的票房收益,排除了一切风险,是该片成功要素之一。

四、区别硬科幻软科幻传递情感产生共鸣

莫:有观众评价说《流浪地球》是一部「硬科幻」的电影,怎么区别「硬科幻」和「软科幻」呢?

萧:所谓的「硬」和「软」是一个历史性的定义,最早来源于西方。「硬科幻」偏向于以基础科学和理工科为主题展开的想象,在情节上追求科学合理性和实验依据;相对应地以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为主题的作品,会被归为「软科幻」。「硬科幻」主要涉足自然学科领域;「软科幻」更偏重人文学科领域。现在这种二元对立的两分法已经过时了,最好的作品是既包含科学的想象,数据的精准,也有对人性、社会深入的洞察。如果去掉原著中所谓「软」的部份,也就不会有现在如此受欢迎的局面了,所以还是不能简单对一部作品进行卷标化。

简单来说《流浪地球》涉及到了非常多的科学事实,包括推动地球的行星发动机的推动力到底有多少,在推动过程中会产生的包括大气层消失、地表温度下降、被木星引力解体的现象等,这些会让电影显得很「硬」。但是细究的话也是有科学硬伤的,比如太阳是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氦闪的,最早也要在几百亿年之后才会到达电影中的状态;包括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木星引力激增」,「激增」本身就是带有推测成分的一个形容词。这类所谓的「硬伤」,在科幻片中比比皆是,因为科幻片的存在本身就是基于假设的。比如有了流浪地球这样一个世界观的设定,所有的情节都基于此展开,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中间存在不符合现有科学事实或定理的细节,考虑到是为了照顾叙事上的真实性,所以很多怀疑都被悬置,这样才能保证观影的流畅感。目前有一种较为包容的解释认为,不能要求一部科幻片像科普纪录片一样,每个细节都严丝合缝,吻合现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原理。再加上电影最重要的是让观众能够接收到所传递的情感而产生共鸣就足够了。

五、被译28种语言向190国家播放

莫:中国科幻电影就此一部吗?在网络大电影里,不是已经有很多带有科幻元素的作品了,您觉得如何看待?

萧:严格来说,《流浪地球》是在影院正式上映的第一部国产大制作科幻电影,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电影拍摄现象级事件,因而也促成它又成为电影票房现象级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到2018年,国家广电总局收到22,855部电影剧本备案,其中大约有286部属于科幻元素电影。网大平台上已经有很多尝试性的作品了,只是受限于成本,制作算不上是精良,更多的是靠创意取胜其中,不乏点击量还不错的作品。科幻电影还有《拓星者》《上海堡垒》《折迭城市》《太空2049》等。有一部小成本的制作叫《孤岛终结》,导演用不到八万的成本拍出了一个相对文艺、但也有相对宏大视野的一个作品。接下来网大要努力的是怎么做得更好,被更广泛的大众所接受。

莫:有人说科幻电影是一种宣教,您怎么看呢?

萧:在美国很多的科幻大片里都是有意识形态的,包括爱国主义和所谓的主旋律,并不比国产电影少,只不过处理得更有技巧性,跟叙事层面融合的更加圆熟,观众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影片的价值观的影响。

科幻片必然会承载一定的价值观,或主流或小众,与其用宣教方式去传递,用科幻片作为主流价值观的载体是一种进化,是有益于大众的。只有当文化产品多样性够丰富,文化基底才有生命力。

莫:有评论说《流浪地球》的成功代表着中国进入了科幻电影元年,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正式步入全球电影工业体系了呢?

萧:放眼全球电影工业,目前只有荷里活做到了规模化、不间断产出科幻类型片。荷里活每年票房前十的作品中,科幻相关的类型作品就占7部之多,并辐射带动了包括电影主题乐园、周边产品的发展,这是国产电影要奋起直追的原因,为的是完成文化市场的全球共享。

虽然这个想法形成已久,但真实成功的作品很少,不管是商业层面还是价值观意义层面。全球电影的市场远大于国内市场或华语圈市场,中国电影真正步入全球电影工业体系,提升电影高质量生产能力,会让作品的成本和票房的天花板都上升不止一个数量级。

现阶段我国的硬实力已经有了质的提升,但软实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输出了很多的翻译小说和主流文学,但是真正做到了到达终端读者、且被喜欢和广泛传播的作品,《三体》是第一部。很多欧美的读者在全球性的书展上,排队等刘慈欣签名,这是在以往都没有出现过的场面。正因为科幻题材有普世价值观,具有冲破语言、文化、地域界限的叙事模式,所以科幻电影才会成为我们加入竞赛的模版。《流浪地球》已被翻译为全球28种语言,并且面向世界190个国家播放,算是迈出了第一大步。

六、视觉特效成功接轨荷里活制作模式

莫:《流浪地球》是一部大制作科幻电影,必须充满想象力并能够充分展现,影片的视觉效果十分重要。作为曾经担任过霍士蓝天工作室技术总监的专家,您认为该电影在视觉特效方面有哪些可圈可点?

萧:电影史上有通过摄像机制作特效,实现物体变多或凭空消失的效果;有通过停机再拍,创造出了快动作、慢动作、迭印、淡出、淡入等特技摄影;也有将电影剪辑从技术变为艺术;还发明了玻璃屏蔽绘景技术营造出置身真实场景的观感,基于此技术还延伸出了动态屏蔽技术、蓝幕技术、黄幕技术以及现如今的数字绿幕技术。

伴随着计算机图像技术CG、动作捕捉等新技术的发展,电影迎来了数字特效时代,各种依靠特效制作出来的场面宏大、精益求精的电影作品相继涌现,可以说伴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特效技术在日臻完善,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审美乐趣。站在前人肩膀上,国产电影人也在进步,甚至还在技术上不输荷里活,只不过在电影生产流程上有所不同。按照荷里活电影的制作标准体系,在电影的前期筹备阶段,特效团队就已经进入到电影的创作当中了,相比于国内直到影片后期合成阶段才参与的模式更为合理。其次就是在电影制作团队中,荷里活设有特效总监一职,对特效制作全程全权把关,既可以分担导演的压力,也可以用专业的眼光对电影视效进行视觉辅导,这一职位在国内往往是导演兼任。

机构数据显示,中国特效公司大多成立于2014年以后,其中就包括MoreVFX。作为《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公司,MoreVFX牵头与韩国特效公司Macrograph合作完成了电影的全流程制作,其中 MoreVFX承担了75%的工作。全片800多个视效镜头,内部直接制作约400个视效镜头,大部份都是高级别、高难度的视效镜头,而这些视效镜头产生的任务量高达12000多个。《流浪地球》在前期概念设计时,MoreVFX的视效团队就已经介入到了创作中,成功「接轨」荷里活的制作模式,也是电影在世界观搭建和在中国式科幻概念的呈现上达到空前成功的最佳助力之一。

对着木星不断喷吐火蛇的加特林、大如山脉的行星发动机、地木交汇交换物质,震撼的每一秒钟,都是特效团队长达数月的渲染。走完了这一遭特效级别的全流程的制作过程,可以说是为未来中国视效产业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七、虚拟化妆技术重建场景三维重建

莫:《流浪地球》在技术上有哪些突破?

萧:主要说三点吧。首先是虚拟化妆技术。特效团队运用三维扫描、特殊材料及后期制作工艺和逼真的塑形工艺,改变演员原有的外貌,制作出逼真的人物造型。《流浪地球》并不是第一个使用这项技术的电影作品,早在《阿凡达》中就出现过。

其次是虚拟重建技术。运用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以虚拟的方式重塑演员的三维模型。以虚拟的表演来实现真实角色难以实现的高难度动作,在人体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来创造新的素材,结合动作捕捉系统的跟踪器位置,进行人体三维数据与运动物体的匹配,最后生成电影中的特效场景。这套技术现在也在搭配全息VR使用,结合动作捕捉系统生成更多维的画面。

最后说一下场景三维重建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及虚拟三维场景进行合成。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即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虚拟环境,并通过各种传感设备提供拥有视、听、触这既自然又直接的与环境交互的虚拟场景。利用计算机进行模型渲染,最常见的环境模拟为飓风、火山喷发、宇宙飞船、飞机坠陷等。通过三维扫描获取实景的建筑模型,场景合成将演员与上述特殊环境和特殊造型合成,通过后期每一帧的特效进行渲染,这种合成可以制造出非常惊人的构图。

在《流浪地球》中,在上海寒冰冻结场景里,冰封并倒塌的「上海之巅观光厅」,特效团队首先用三维扫描创建人物、道具和场景的三维模型资产,随后模型师根据照片参考人工在三维软件中制作模型;大疆传媒用无人机来采集上海街道和建筑模型贴面的材质,在三天的时间里拍摄了多达数万张的素材,作为大楼高空部份的取景;地面道路主要以LiDAR来进行三维重建用以还原素材。正是这样大体量的特效才能完美结合创意和技术,将未来的上海构建于观众眼前。在场景重建中,采集的三维扫描素材可以让导演在后期时灵活调整创意,不被实拍素材约束。比如想追加某个镜头,或镜头中背景人物不够多都可以自由调整。

莫:感谢萧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笔者专访,获益匪浅!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