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精英

首页 > 最新文章 > 华裔精英

李远:专题研究中欧「一带一路」华人学者(2020.1)

发布日期:2020-08-27

☉文/彭大伟

从扬子江边到莱茵河畔,旅德学者李远的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与「一带一路」倡议在不同维度产生着交汇。他和同事们创办的「一带一路」与中欧合作国际论坛迄今已走过五届,吸引了中外著名学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要。他与意籍妻子喜结连理,长期往来于意大利和德国之间,其幸福小家庭也彷佛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无远弗届的缩影。

前不久,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李远和同事马库斯.陶伯编着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如何改变全球经济格局》一书正式出版,这是德国关于「一带一路」的畅销书行列中为数不多的严肃学术著作。而他与同事们创办的中欧合作国际论坛已吸引了林毅夫、白重恩、张军和法布里齐奥.齐立波蒂、谢淑丽等中外著名学者和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哈萨克斯坦驻德大使等沿线国家政治人物出席,成为「一带一路」中欧三方合作在智库领域的鲜活典范。

除了工作在德国参与「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合作最重要节点城市杜伊斯堡,李远与「一带一路」的缘分还延伸到了家庭生活中。他在意大利米兰留学期间与意籍妻子喜结连理,如今意大利已与中国正式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长期往来于意大利和德国之间的李远,其幸福的小家庭也彷佛成了「一带一路」合作无远弗届的缩影。

在杜伊斯堡研究「一带一路」:坐拥天时地利人和

李远用「偶然中带有必然」形容他最初选择研究「一带一路」的经历。结束意大利的博士学习后,李远2011年初次来到德国,赴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做博士后,那年恰好是首列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抵达杜伊斯堡。

「我所在的学院是德国最大的东亚研究机构,但当时这趟班列的开通并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2013年博士后出站,李远离开德国赴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任助理教授。到瑞典不久,中国就正式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李远也开始关注起这项倡议。

「一个重大的转折发生在2014年3月29日,这天我在斯德哥尔摩看到了习近平主席访问杜伊斯堡的新闻,我立刻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我在杜伊斯堡的前同事们写信,问他们有没有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问他们渝新欧班列在杜伊斯堡的发展情况。他们回信告诉我这是杜伊斯堡历史上的大事。」李远回忆道。

同年6月,李远结束了在瑞典的助理教授工作,同时获得了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授职位,又回到了阔别近两年的杜伊斯堡。「但这次和初次来杜伊斯堡的感觉完全不同了。每当我打开办公室的窗户,看到楼下不远处的铁路,就彷佛看到中国就在铁路那头。我很想了解这些铁路的前世今生,很想知道它们能在互联网与经济全球化时代发挥出怎样的潜力。自那以后,我就正式把『一带一路』作为了新的研究课题。」

德国和「一带一路」缘分颇深。十九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特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首次将连接中国和欧洲的古代陆地商道命名为「丝绸之路」。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德国期间专程来到位于德国北威州的杜伊斯堡港,见证一列中欧班列抵达,亲自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杜伊斯堡现已崛起为中欧班列线路最广、运量最多和货值最大的重要节点之一,2014年往返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每周仅3列,2019年每周已逾30列。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2019年10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20000列。其中2018年一年开行6363列,超过前几年开行数量总和。目前中国国内开行中欧班列累计超过100列的城市有22个,通达17个国家56个城市。

杜伊斯堡港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萨沙.特雷普特认为,正是「一带一路」建设帮助杜伊斯堡港这个内河港成为欧洲和中国之间最重要的物流枢纽之一。

谈起「一带一路」倡议和杜伊斯堡的历史与现实,李远说,作为在杜伊斯堡研究当代中国的学者,研究起「一带一路」这一课题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五年多来,李远和同事在杜伊斯堡组织了一系列有关「一带一路」的学术活动,包括讲座、工作坊、会议、论坛等。其中最成功的当属初创于2015年的「一带一路」与中欧合作国际论坛,至今为止,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

「我和马库斯.陶伯教授编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如何改变全球经济格局》一书,正是希望对近几年『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脉络做一个阶段性梳理。所以我们把近几年参加过我们活动的部份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此书。」李远同时指出,参与历届论坛的各界人士不仅限于中德两国,还有很多欧洲及沿线国家代表前来参加,可以说「一带一路」三方合作也体现在了智库领域。

中欧宜真诚沟通共塑欧亚一体化融合发展

在2019年发表的一篇工作论文中,李远和他的合作者们发现,中欧班列对于欧洲沿线城市的就业和公路运输有显著影响。事实上,汉堡和杜伊斯堡等德国城市从中欧班列和「一带一路」中获益颇丰。但另一方面,德国和欧洲舆论上、政界人士中,对「一带一路」的批判质疑声仍时有耳闻。

对此,李远指出,欧洲各国目前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即使是在德国内部,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也没有统一。「总的来说,我觉得目前欧洲对于『一带一路』的批判质疑集中在『意识形态』和『中国中心论』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李远指出,中欧「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让部份欧洲人甚至会形成「逢中必反」的偏见,这确实给中欧合作带来很多障碍。不可否认,美国对欧洲的「意识形态」影响很大,很多中欧合作的困难背后是有美国因素存在的。「但欧洲曾经是冷战的受害者,又是多边主义国际秩序的支持者,这点和美国很不一样,也让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和美国不太一样。」

「中国中心论」则主要是担心「一带一路」会抢了欧洲人的饭碗,会破坏欧盟的规则和欧洲的团结。这个观点也影响到了布鲁塞尔的相关决策者,让他们对「一带一路」持有比较负面的态度。李远强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中国和欧洲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双方应该加强有效沟通,相互顾及好对方的利益要求,同时应该争取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真正实现中欧合作的双赢。

「我这些年来也切实感受到了德国各界对待『一带一路』态度的转变。总的来说,德国人对于『一带一路』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德国的企业界、金融界和地方政府对『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也可圈可点。我所在的杜伊斯堡就是『一带一路』的明星城市。」李远说。

不久前,葡萄牙前欧洲事务部长布鲁诺•玛萨艾斯在柏林一场演讲中提到,「一带一路」是欧亚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项目,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做的,和德国在欧盟中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其核心实质都是关系到物资和资本的自由流通。李远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事实上,他和陶伯2019年关于「一带一路」新书中一篇文章专门比较了「一带一路」与「欧洲一体化」的异同。

「我们发现『一带一路』的一些区域融合构想和当时德法等国最初发起的欧洲钢煤共同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增加物资和资本的自由流通并实现优势互补。」李远表示,但是「一带一路」不仅借鉴了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经验,还借鉴了其他地区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同时结合了中国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参与各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欧亚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

谈及「一带一路」未来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李远指出,「债务风险」和「地缘冲突风险」是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中比较重要的风险。为了让这项倡议更加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中国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一带一路」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一带一路」项目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形成一套公开的「一带一路」项目可持续发展指针,并用这些指针去指导和规范项目参与主体的行为。同时,还应该和项目所在国形成利益共同体,可以适当与国际多边组织和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一带一路」项目内外部风险控制,共同建立项目争端解决机制。另外,学术界和智库也要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为「一带一路」的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在生活中感悟「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觉得中国和欧洲是我个人职业和家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相互影响,最终渐渐地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李远的微信朋友圈里,既有「一带一路」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也能看到意大利的圣诞节饼干,抑或德国东南欧协会活动上的欧洲各国友人。

「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东西方文化虽然表面差异很大,但本质的东西却是相通的,东西方文明之间完全可以做到融洽相处,和谐共存,合作共赢。」多年旅居欧洲不同国家、家庭横跨中意两国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让李远感悟到,中国人和欧洲人以及所有地球上的人类,最终都是同气相求,同命相依的。

「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我经常在中国、德国、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之间往返,我非常有幸的见证了『一带一路』在杜伊斯堡,在意大利,以及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也许正是由于我个人的经历,让我对『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静谧的德国「一带一路」之城杜伊斯堡,李远的研究工作还在不断继续着。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