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精英

首页 > 最新文章 > 华裔精英

《海上钢琴师》:电影艺术哲理教科书(2020.2)

发布日期:2020-08-27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国际专业影评人萧永亮

☉文/莫利亚 镜报纽约分社社长

☉图/萧永亮 提供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电影经典之作,它出自电影大师之手,经过二十多年的时光检验,重返银幕,用超高清技术赋予它新的生命,为全球影迷带来重温旧梦的机缘,不断给人们带来哲理的思考。该电影最初于1997年由意大利写实主义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拍摄,与《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并称为导演的时光三部曲。影片自1998年上映以来,斩获包括欧洲电影奖、美国金球奖、意大利戴维奖在内的22项全球大奖。

《海上钢琴师》久负盛名,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经久不衰的极高口碑,在国际电影数据库网站IMDb上获得8.1的高分,各国媒体不吝盛赞,其中国际威望最高的美国《华盛顿邮报》曾评价该影片为「一部迷人、惊奇又美丽的海上史诗」。这样的一部电影,无论从艺术、技术和哲理方面都可圈可点,香港《镜报》月刊纽约分社当然不会放弃难得的机会,再次邀请著名影评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萧永亮博士给读者作一番独到的评析。

是一部教科书级的经典之作

莫利亚:萧博士,《海上钢琴师》之所以称为电影经典之作,您认为该作品有哪些珍贵之处?为何引起全球影迷和影评赞不绝口?

萧永亮:《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的复出,终于自2019年11月15日起在中国内地上映,赢得了中国观众热议叫好。影片在豆瓣电影TOP250中高居第11名的位置,同时网站上超108万人给这部影片打出了9.3的高分,在影片的豆瓣页面中长评超过5500条、短评超过21万条,标记看过本片的人数更超过160万,拥有此般热度与声望的电影真是屈指可数。除了赞誉,《海上钢琴师》更是影视相关院校重要的专业教材之一,被奉为「教科书」级别的优秀作品,可见该影片之经典。

首先,我认为作为一部经典的优秀电影,《海上钢琴师》在电影语言的把握应用上确实可称为典范。我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该剧情的主要桥段和精华画面,可以看看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是如何调度电影手法,以及他讲故事的专业叙事功底。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叙事空间限定在一艘往返于欧洲大陆与美国之间的豪华游轮弗吉尼亚号上。每当游轮抵达矗立着自由女神像的纽约伊莉萨白港时,人们不分身份贵贱地位高低齐聚甲板眺望,有人透过薄雾依稀看见女神像,情不自禁高喊一声「America」就令全船沸腾。移民们怀揣梦想和期待奔赴美国,充满着去自由世界开拓新生活的兴奋。影片主人公因为恰好是1900年的头一天,被贵族父母因私生而遗弃在船上舞厅的钢琴上,被邮轮上黑人锅炉工丹尼.博德曼(比尔.努恩饰)意外发现。当时这个被遗弃的新生儿,装在标有TD牌柠檬的空纸箱内,让丹尼坚信「TD」正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缩写,独立抚育这个婴儿。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将新生儿的姓取为:1900。

海上出生的1900(蒂姆.罗斯饰),随邮轮浪迹天涯无以为家。抚育他的养父一直劳作在这条船上,直到一次海上意外事件,被工友们葬入大海。从此1900成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的人。但他还是随着弗吉尼亚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不断地和迎来送往形形色色的乘客接触,依赖邮轮特殊的生态环境逐渐长大。

故事的奇妙之一,是1900失去养父之后的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钢琴声所惊醒,循着琴声而往,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地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所有人。从此,1900全身心地投入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与钢琴为伴,他自带音乐天赋,大脑中不断溢出的创作灵感,日积月累将弹奏技法磨练得炉火纯青,征服了船上所有听众,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小号手马克斯(普路特.泰勒.文斯饰)在因缘际会下来到弗吉尼亚号加入乐队伴奏,有幸目睹了海上钢琴师1900的奇才并油然起敬,两人因此结为好友。马克斯作为该剧主人公的见证人,将故事娓娓道来,用三个主要桥段充实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其一是在一个大海波涛汹涌之夜,马克斯在邮轮剧烈摇晃中行走都感到难以适从时,1900却让他坐上自己的琴櫈,随着他挥洒自如地和钢琴随波起舞,弹奏得指上生花如行云流水,刻划出1900桀骜不驯的性格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其二展现1900的技艺顶峰的桥段是,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杰利同船竞技琴艺,三轮之后完胜,从此其声势更是如日中天;其三为几番被劝说离船登岸,尽管马克斯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自己的主题曲《1900's Theme》。女孩的下船离去,不禁使1900心生一丝波动,几乎就要像人们所期盼的那样走进人间享尽富贵荣华。于是,1900按社会世俗优雅地打扮成上流绅士,步下邮轮悬梯。不过出人意料的他走到一半,将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帽往海里一扔,毅然决然返回船舱的难以忘怀的画面;以及最后作为1900唯一「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知己,马克斯断定1900仍然坚守在即将炸毁的弗吉尼亚号邮轮上,企图用动情动容动心的劝说让1900离开他即将毁灭的世界,但是1900还是不为所动,与他终其一生的世界弗吉尼亚号共存亡,为该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船一世界」划上了一个句号,带给观众一个震撼的感叹号,同时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一个大写的问号。

导演用这部电影不仅讲述了主人公1900极富传奇的人生故事,也采用了极为恰当的讲述者来讲述一个好故事,而且还非常直白地向观众宣称好故事的魅力是如何体现的。在影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通过场景对白多次点题,如同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给观众带来音乐盛宴征服听众

莫:这部电影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值得挖掘?

萧:电影艺术不仅仅是满足故事的猎奇和视觉的享受,该部电影同时还是听觉上的极美享受。是那种能充分感受到二十世纪初流行音乐,生活娱乐氛围的完美情境。无论是1900得心应手指法自如的华彩乐章,还是当时风靡一时的爵士音乐,舞池里的室内乐队的流行组合,整部电影通过21首优雅动听的完美乐曲,给观众带来了音乐的盛宴,沉浸在故事的喜怒哀乐情绪当中,用音符不断敲击观众的心灵,让我们产生共振共鸣,将主人公的命运连接自身情感,回想往事,心潮澎湃,思绪翩翩。

不得不说,斗琴的那场戏,三首钢琴演奏曲子的比拼,分别将初级、中级和登峰造极的演奏技巧的展露无遗。艺术永无止境,而1900怀揣一颗自由自在的心灵,凭借与生俱来的天赋,积攒毕生专注的演技,其必将征服所有听众,战胜一切对手。而这些演奏的技巧和难度,也不愧为教科书级别的高超和高雅。

电影中的人物对白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经典金句如晨钟暮鼓,绕梁三日,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1900解释他在下船走到悬梯一半突然停下来的缘由是「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因而他毅然迷途知返。

「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有终,有88个键,它们并不是无限的,但你是无限的,用88个琴键做出来的音乐是无限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只要你还有一个好的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那么你永远不会完蛋!」这就是《海上钢琴师》亲力亲为的创作标准,它用作品本身明明白白诠释了什么是经典。

4K修复还原老电影的旧颜

莫:最近上映的是经过技术修复后重新上映的《海上钢琴师》。您如何看待此次4K修复的作品?

萧:作为传世之作般存在的《海上钢琴师》,自上映之初至今,已长达21年。长时间积累的广泛观众群体和深厚情感基础,堪称国内影迷心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情怀之作。经典的艺术是值得永远留存和传播的,但承载故事内容的媒介生命周期是有限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影片经典场景在老胶片的保存下只剩模糊的影像,慢慢就会失传。幸好技术总在不断进步,现代技术能够让即将消失的经典之作起死回生,这就是电影修复技术的威力所在。一部老电影的修复,要经过影片素材整理、清洁、胶片转数字、画面修复、画面调色、修复、声画合成、修复质量鉴定等一系列过程,其繁杂程度和工作量不亚于制作新电影。

像《海上钢琴师》这部老电影的胶片由于保存时间过长、存盘环境欠佳或使用不当等因素,会导致胶片受损。胶片上的尘埃、划痕、胶印、霉斑、油渍等多种痕迹,经过胶转磁,也就是将胶片电影录制到磁带上的处理后,一并留在了画面上,成为影像的一部份。有画质问题的老电影在高清播出以后,随着分辨率的提高,任何瑕疵都被放大,因此画面问题也更加突出,所以需要借助专业的修复设备,对画面进行数字修复,以达舒适的观感。

此次经4K技术修复的《海上钢琴师》新版本,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使分辨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将多年磨损的影像和声音恢复到了拍摄时的质量,光影层次过渡细腻,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被完美再现。同时此次的修复还原了影片原始色调,将色彩饱和度调试至最适宜银幕观看的程度,在完美保留了胶片质感的同时,完成了胶片与数字电影的融合,可谓画质与电影感并重。

电影行业很多内容就是以4K的技术标准发行的,并且其发行、拷贝可以实现2K和4K的双向兼容,不过目前观众在传统的10平方米以下的屏幕上是体验不到4K效果的。4K修复的《海上钢琴师》经过了物理修复、数字修复、艺术修复三大步骤,最终将35毫米的胶片修复成 4096×3112 分辨率,达到了新的观赏和体验效果。

数字修复通常要经过粗修、精修和调色三个工序。简单来说,在粗修环节使用实时修复设备,利用计算机的自动识别技术预处理修复一部份问题,使修复效率提升30%以上;精修是依赖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人工并辅以计算机计算逐帧修复视频图像;如果影片存在颜色方面的问题,还需进一步优化图像质量。

修复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巧妙结合。老电影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比如胶片画面的颗粒度、具有年代感的影片色调等。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影片的历史艺术性,不能一味追求画质效果,把影片修复得太新。对影片做降噪和调色处理时,也要充分尊重老旧影片的特点,通过调色改善画面层次、偏色、变色和褪色等问题,不能对影片做不必要的二次创作,改变老影片的原有风格,需要真实还原老电影的「旧颜」。

AI技术新发展满足观众需求

莫:看来电影修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它关系到好的电影如何延续他们的艺术生命,经典的影片如何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更多的观众得到美的享受,还能通过影片艺术表现了解特定时代的艺术和历史。您认为今后电影修复将怎样发展?

萧:随着技术流的崛起,过去主要靠人力操作修复经典电影胶片的工作方式已经过时。如今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方式,老片中常见的模糊、噪点、色偏、隔行、抖动、划痕等瑕疵得以被批量化修复,不仅为老片「翻新」带来了加速度,更能助力挖掘老IP的新价值。

作为储存电影的介质之一,早期胶片都采用硝酸片基,比纸更易燃,保存不当还特别容易受损。根据全球130余间电影资料或收藏保护机构的数据统计,自电影诞生以来,目前保存下来的拷贝仅为总数的10%左右。可以说老片修复,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更为迫切。

在老片修复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AI开始修复之前,它必须经过大量的学习来搭建模型和推演算法,学习材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照人工修复前后的影片,其次是在清晰的片子上加糊、加噪,人为模拟老片。通过这些基本素材,超分辨率、去噪锐化、修复污迹、色彩增强成为了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老片修复的基本技能,这也是减轻人力的重复劳动的解决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自我反复运算能力。最早AI的能力仅限于实现增强色彩等通用修复,后来样本库中出现了胶片转数字化中经常出现的划痕、黑白片中常有的斑块,技术上才做了跟进。比如AI在修复过程中碰到了划痕的问题,最初去噪声锐化的模块无法修复这个问题,随着技术团队研发智能去划痕模块,根据前后帧自动检测划痕的位置进行智能填补,最终减弱并去除了划痕。现在的AI技术,已经能批量完成去噪、去隔行、色偏、去模糊、去划痕、去闪烁、去抖动、高帧率等一系列修复动作,大大提升了用户观看体验。未来AI技术会有更新的发展,以满足观众的新需求。

放弃下船机会天地与我并存

莫:谢谢萧教授为我们普及了这么多4K修复技术。现在我们来谈谈有关影片的思想内容和创作主题。您如何看待男主角放弃下船的机会?

萧:男主角1900一生中放弃了三次下船机会。

第一次是追随爱慕的姑娘。手提行李箱走下船梯时,在风浪中如履平地的他竟然在悬梯上歪歪扭扭不能成行,最终折返回到船舱。第二次是他的钢琴演奏开始声名远扬,1900本可以借着一张唱片去探索陆地的繁华喧闹,但他依然放弃了。最后一次,当寿终正寝的弗吉尼亚号终将被炸毁前,1900看着陆地上的水泥森林,最终还是选择留在船舱,带着他最后的无名曲消失在烈焰火海中。男主角最终进入「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电影中,邮轮通往地面的悬梯,是1900的人生边界。可以理解成这个真实世界的水泥森林终究阻遏了他,或者说他终究没能接纳这个世界。

这部被《洛杉矶时报》评为「雅致的寓言」的电影,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纪末上映,片中围绕1900所构建的多层冲突,是个体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对抗。「不下船」的象征、殉道式的浪漫主意、「回到船上」的隐喻、没有过时的社会症结,这一切都让这部老片在多年后依然值得回味。

就我个人而言,当世人都认为1900下船是他人生的机会,我却认为这只不过是我们所习惯的世俗思维。如果用道家的哲学思想去考虑1900的行为,就能理解他的坚守和执着。佛法随缘,道法自然。1900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然人,你也可以将他看成为大海里的一条鱼,他离不开大海。与其将其「处于陆」,和其他人「相呴以湿」或「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我强烈地感受到该部电影充满着老庄哲理,用现代影视语言体现道家的思想大智能。正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能感受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而惠子道出了世俗人的看法:「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寻找生命意义体现核心思想

莫:导演精心编排的1990一生拒绝下船的执着是否意味着从另一视角帮助人们寻找生命的意义,您如何理解影片要表达的观点?如何理解在影片最后男主角1900反复提到的「尽头」?

萧:寻找生命的意义可以看作是电影想要体现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叛逆是因为他推翻了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提倡的「本质主义」。在二十世纪让.保罗.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宇宙本身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要人们自己去寻找和判定。自由自在顺其自然是1990用一生去寻找的意义,即简单与纯净。弗吉尼亚号邮轮年复一年乘载了成千上万追求自由的人们,对于他们来说美国纽约就是自由的象征。而最高境界的自由,是每个个体的自由选择,顺其自然地去享受大道至简的生活,抛开一切虚荣名利,快乐度过适合自己的每一天,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命尽头。

在影片中1900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里生活。」

琴键有限,音乐却无限;船身有限,载船的海域无限。钢筋水泥的城市看不到尽头,太多的选择让他无所适从。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你能说1900懦弱吗?是他没有勇气去选择、去尝试吗?但我更愿意把1900看作是一位勇敢者、「明白人」,他生活在世界中,却又身处这个世界以外,屏蔽一切人为赋予的主流价值观,拒绝社会成规和礼俗成见,追求内在的「真实」。大海是他的精神净土,哪怕生命短暂,他却能在海上乌托邦式地永存。他有着充裕的感情,丰富而平静。在有限的一生里,在目力所及的范围里,他也见过不堪入目的人事物,但他仍无尽地爱着这个海洋世界。这种不受桎梏的感情能力也是他的本能,所以他才会在和对手比赛时被对方的音乐打动,泪流满面。

我赞许他的勇敢,他的自信,他摒弃一切世俗,他与社会格格不入,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真实对待自己,面对世界。这种真实不正是一种勇敢吗?

男主角生命终结回归自由的海洋

莫:您如何看待影片在二战后的世纪末上映的意义?

萧:电影呈现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梦膨胀的景象,大批欧洲人告别故乡搭上巨轮前往美国,为远方的世界狂欢呼喊,对平等、自由、民主的生活心怀向往并深信不疑。「1900」既是主人公的名字,也是时代的名字。

导演将他的浪漫主义美学表达嵌入写实主义的镜头里,用长镜头、深焦距打造出了「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视觉观感,赋予了1900集新现实主义和传奇的浪漫主义于一体的风格。末尾处理死亡时也运用了寓言的形式和唯美的手法,镜头里浑然天成、精妙绝伦的琴声与海浪和火焰共舞,传达的是生命的终结,和终结之后的另一种回归,即回归自由的海洋。朱塞佩•托纳托雷时光三部曲都出现了海洋的意象,纳百川,也囊括生死,如1900说,「陆地对他而言不过是更大的船,但他的整个世界,是海洋。」

凝聚二十世纪电影工业技法与智慧

莫:有观点说,《海上钢琴师》不仅在内容层面具备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同时在艺术价值维度上代表着二十世纪电影工业的发展最前沿,您如何看待这个评价?

萧:《海上钢琴师》确实凝聚着二十世纪电影工业的技法与智慧。据数据显示,《海上钢琴师》制作花费了两千万美元,这在当时远远超出了意大利拍片的平均水平。在高成本之下,导演带领制片团队建立了严格的工业化制片流程,比如大量使用分镜头剧本,按照顺序排列,然后再在拍摄过程中丰富细节。

影片的主场景——弗吉尼亚号的画面采用的是实景加特效结合的创作方式,近景拍摄使用的是一艘真实的苏联退役舰艇,影片中出现的在海上航行时的船则是一个1:40的模型船,制作团队用造船的材料和树脂相结合,打造出了影片中航行于海上的那艘「船」。

得益于前期精良的制作,后期特效合成的工作量少了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同时影片也凭借高超的制作和设计水平多次获得意大利戴维奖、意大利银丝带奖、卫星奖等多项大奖中的最佳制作设计奖。

莫:感谢萧教授在专访中的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评论,让我又观看了一部迷人、惊奇又美丽的海上史诗!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