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精英

首页 > 最新文章 > 华裔精英

中国生物制药的现状及前瞻(2020.7)

发布日期:2020-08-27

──专访资深美中健康医疗产业投资专家唐马克博士

☉文/莫利亚 镜报纽约分社社长

☉图/龚文谟、唐马克 提供

2020年6月21日应镜报月刊纽约分社社长的诚挚邀请,唐马克博士再次接受了莫利亚社长的专访:他全面总结和权威解读了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概况,并对医药行业进行展望并表示很乐观。

莫:首先请马克博士谈谈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概况。

唐:2019年是中国生物医药发展、本土创新黄金阶段的起步之年。第一,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发生了整体变革。临床试验自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加快审评审批、加入ICH(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药品重新分类等举措均利好新药研究。同时,医疗服务也在不断改善和完备。分级诊疗、多元化办医、互联网医疗等新医疗服务模式不断提高。第二,国家政策对创新药的研发采取鼓励态度。新药的获批数量增加,审批速度变快,药企研发投入大幅增加,药物的引进品种活跃,对外许可上升等,均促进创新药的研究与开发。

除了政策在优化外,越来越多从海外归来的新药研发人才加入了新药研发公司。医疗保健价值链将转向高科技生物制剂,资本市场的重点转移到了高科技领域,包括生物制剂和CRO/CMO业务。2018年,中国在制药业领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制药投入国家。但不可忽视的,中国的医药企业正面临严峻形势,大部份企业依然处于转型过程中。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全球化发展的势头,几个新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2019年11月百济神州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获FDA批准,12月石药集团国产降压新药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获美FDA批准上市,这都标志着创新药走出国门NDA申报取得突破。除此之外,医疗器械也开启了国际化道路,海外销售和并购开始兴起。

中国资本市场也不断发展,为生物科技与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2019年,9家尚未实现盈利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市场IPO。这表明联交所上市规则第18A章已发展成为一个生物科技公司可以由此获得促进持续创新的国际资本上市通道。去年6月,上交所科创板正式开板。这也开启了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中国内地二级市场筹集资金的新通道,同时激发了一级市场PEVC投资者对的生物科技公司的热情。

莫:2019中国生技公司首次上市募资(IPO)的活动的情况如何?

唐:2019全球生物医药产业IPO总体趋于冷淡,但发展稳健。去年中国持续稳健的风险投资和逐渐成熟的生物技术产业让IPO表现抢眼,其中肿瘤领域仍为热点,8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通过香港交易所的IPO筹集了大约23亿美元的资金,几乎是欧洲公司同期筹集资金的10倍左右。三家中国公司跻身年度前十榜IPO金额单:豪森药业、复宏汉霖和基石药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融资以及上市机会大幅增加,为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充裕的资金。

IPO上市成为新的融资方式,生物科技行业的最先行动者受到资本市场的欢迎。3SBio于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标志着纯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百济神州是中国尚未盈利(pre-revenue)生物技术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同时新推出的科创板,对于高科技公司(包括生物科技公司)有着大量需求。拥有好产品的生技公司将会占据优势,即使在整体融资环境趋冷的情况下仍然能筹集资金。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生物科技行业总体估值过高,日后交易门坎会变高。

莫:请你讲讲港交所生物板块生物制药公司上市的情况。

唐:港交所生物板块HKEX1和新推出的STAR2为中国生物技术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来源。自推出《上市规则》第18A章起至2020年4月30日的两年内,共有28家生物技术公司在主板上市,共募集资金825亿港元。由18A上市的公司集团包括生物制药和医疗技术公司,并且有望在未来成为更多新兴的生物技术子行业领头羊。其中,有12家被列为生物技术公司,有5家(Innovent,BeiGene,Henlius,Ascletis和Junshi)进入了商业化阶段,5家仍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但首次公开募股后股价由于体量等原因表现出巨大差异。

为什么选择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主要原因包括:方便资金退出,与许多医疗保健专业投资者建立联系,利用香港作为全球资本市场实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和香港作为中国内地投资者的门户。

莫:请马克博士谈谈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发展势头和展望?

唐: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势头在延续。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预计到2030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总规模将达约2.4万亿美元。中国市场庞大的中产阶级、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有力的政策扶持等因素,让医疗健康行业具备了不断推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和可能性。在过去的3年中,中国本土生物科技公司的临床试验申请(IND)所占份额达到45%,成为推动创新的中坚力量。其中肿瘤仍是最主要的治疗领域,占临床开发工作的一半左右。中国本土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的首创新药开始出现。中国企业的临床试验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临床试验。当然,中国市场仍然是关键市场。但是,生物制药相关人才市场仍有缺口,缺少临床科学家,执行人才,专业性针对性高的商业性人才。因此创新药的商业化方面仍有待提高。

中国仍将会是临床试验的最主要地区之一。一些国家相比中国对早期研究的监管更加宽松,能够反过来加速在中国境内的注册。对于具有国际性优势的产品,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将可以有望在全球多个国家针对其产品进行试验,从而获得开拓中国市场以外的机会。中国医药健康市场现今发展的速度很快,从体量上来说已经是世界第二。但从整体角度而言,距离国际的领先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总的来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与价格压力将持续并存。推动生物医药公司开发新的技术平台和新疗法,有较高的创新风险,同时也可带来可观的回报机会。中国的企业仍需要不断革新,从而适应时代潮流,完成国际化。

莫:请马克博士谈谈中国区域生物制药的引入许可发展势头。

唐:中国区域引入许可发展强势,跨境交易依然活跃,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开始引入更多非肿瘤类药物。授权引入依然是授权合作(与对外授权相比)的主要形式,在跨境交易中占据约90%的份额。自体免疫类药物交易数量上升。尽管受COVID-19影响,但预测2020中国的许可交易数量仍在增加。2018至2020中国权利药品许可交易数量为:80件,52件和74件(预测)。全球制药公司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前几大药厂2018的4%至16%的年收入来自于中国市场。去年,安进公司与百济神州之间进行了重大合作,使安进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大。Fosun和BioNTech公司合作开发针对COVID-19的mRNA疫苗。In-License模式在中国早期创新药企目前非常普遍。大部份国内的生物医药投资机构,目前的投资方式主要是参股生物医药公司。只有极少数通过控股或组建创新药公司,或直接买入药物权益的方式进行投资。

莫:关于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被做空的事件, 您有什么看法?

唐:对当前日益崛起的以研发创新为主的初创型生物医药公司而言,随着逐渐被国际资本市场所关注,类似的「做空」也是这类中国药企必须面对的现实。尤其是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面对国际政经形势的不断变化,它们可能会首当其冲。对于中国的上市药企,尤其是在美国上市的药企来说,其在上市之后经受做空机构的攻击和考验,而保证自己不被做空报告击溃的重要前提就是要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合规合法地开展业务。

莫:请马克博士讲讲对中国医药健康行业展望。

唐:中国医疗健康企业将继续在香港IPO市场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同时,科创板也将为创新公司的发展提供支持,将成为A股IPO市场长远发展的催化剂。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出现将受到三个主要方面的改善的推动:第一,海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审批流程自2018年以来已大大缩短。例如,罗氏的艾乐替尼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批准。专家认为NMPA的举措正在解决低门坎进入的问题:1)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以采应用新的全球疗法,例如,承认海外临床试验数据,而不是要求在中国进行特定试验;2)优先考虑并加速新疗法的批准。第二,今年中国高价生物技术疗法的可负担性,新药的报销范围有所改善。中国政府指示将对NRDL(National Reimbursement Drug List)进行每两年修订一次,较之前的修订周期缩短了3至5年,之前为5至7年,有可能导致更及时地偿还负担新疗法的费用。2018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将17种抗癌药物,包括13个单克隆抗体,纳入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计划。另外,生物仿制药产品周期即将到来,中国公司开发的生物仿制药可能是成为跨国公司的生物仿制药的廉价替代品。

莫:请马克博士讲讲生物医药公司在贸易战时代环境中怎样生存和发展。

唐:中国和美国目前在贸易谈判、投资限制、技术转让、人才来源、知识获取与源头创新、国际合作与市场准入方面似乎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中美贸易战是影响各个行业发展,包括大健康行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但是,经贸协议中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预计将给科创板公司带来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红利。下一阶段海外金融服务机构的参与,预计将给科创板带来机构化投资的模式红利。中美欧在研发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美国知名大学林立,有很好的教育科研平台,因此能够提供很好的科研资源。中国则在人口、生产、市场上有大量的资源。这些优势都可以互相利用,加强合作,从而促进全球科研创新的进展。

对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来说应尽早在研发能力和早期管线产品方面做好准备,找到合适的研发,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并且培养其它相应的能力。公司应该准确选择业务重心,保持细分行业领先地位,学习行业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在人才管理方面必须制定吸引人才和有吸引力的人才挽留制度。

莫:请马克博士讲讲如何研发生产一支COVID-19疫苗,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社会意义。

唐:疫苗要经过严格的流程。这包括临床前的研究一期临床(安全性和剂量选择),2期临床(小规模有效性试验),和3期临床(大规模有效性试验)。至今为止一个疫苗最短的研发时间是5年。各个国家的审批部门会采用不同以往的审批流程,以保证尽快的为大家提供疫苗。如何生产一个低价的给大众的疫苗对于很多国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中美新型冠状疫苗的目标是18个月以内完成,申请紧急使用许可(EUA)。

截至2020年4月8日,全球COVID-19疫苗研发进展包括115种候选疫苗,其中78种被确认为处于临床开发阶段。最近已经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5种候选疫苗,包括Moderna的mRNA-1273、康希诺的Ad5-nCoV、Inovio的INO-4800,Sinovac灭活疫苗,复星医药产业与BioNTech许可的mRNA疫苗。另外至少有10家公司表示计划开发针对COVID-19的佐剂疫苗,包括葛兰素史克、Seqirus和Dynavax。若项目能够成功研发并顺利实现产业化,将为全球疾病预防控制贡献力量。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用不同的技术平台开发COVID-19疫苗,这些技术平台包括核酸(DNA和RNA)、病毒样颗粒、合成肽、病毒载体(复制型和非复制型)、重组蛋白质、减毒病毒和灭活病毒。大多数候选疫苗旨在诱导针对病毒S蛋白的中和抗体,防止通过人类ACE2受体攻击人体。     

与COVID-19的战斗是一场马拉松。专家认为,大流行将持续18个月或更长时间。COVID-19可能会季节性出现并反复出现。因此,只有疫苗接种才能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彻底消除COVID-19的目标。新冠疫苗的意义不仅在于救人,也在于恢复全球的政治、经济秩序,填补由疫情造成的社会裂痕。

莫:请您讲讲您的投资基金或您个人对防治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的贡献。

唐:新冠疫情不仅影响了人的健康,整个社会都按了暂停键,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医疗保健系统超负荷运转大多数生物制药行业的专业人员在家工作1至2个月以上。走向「正常」的路很长。

自新冠病毒肺炎在中国和全球爆发以来,我们Good Health资本投资企业Diacarta立即开始进入美国新冠病毒肺炎诊断方向。Diacarta获得FDA EUA QuantiVirus™ SARS-CoV-2 Test Kit诊断批件,目前正在申请抗体的诊断。专家认为这诊断批件将可能有助于美国对大流行疫情的控制。作为公司的投资人,我们与公司团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机制。

Good Health资本投资企业Aritis Pharma五月开始招募第一名美国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进行其III期抗感染抗体试验。分析师报道,公司将利用APEX平台进行的COVID-19疫苗和中和抗体疗法研究。作为公司的投资人,我们将继续努力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搭建起支持公司与知名研发机构、上市公司推进体外病毒测试等方面的合作关系。我们希望这项令人期待的研究将来有助于美国、欧盟和其他国家对大流行疫情的治疗控制。

我个人从2019年底开始组织这方面的慈善募捐活动,首先在今年年初给中国武汉医药募捐PPE(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而当美国疫情发生后,我也集中资源募捐了近1万个口罩跟其他PPE,捐献给美国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医护人员以及医院和老人院等机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