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中国加码「国内大循环」 抗全球经济瘟疫(2020.9)

发布日期:2020-09-30

☉文/白雪冰

在全球大范围封锁、经济活动大面积停摆背景下,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将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和安全性提升到新高度,从而防止在全球性经济震荡波动中出现系统性风险,从容应对逆全球化下的贸易摩擦和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风险。中国加码国内经济大循环,绝不能独立于全球化之外,更不能开历史倒车回到「闭关锁国」和「闭门造车」,果断推出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突围全球经济瘟疫的关键。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亦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的确立之年。当此特殊年份,中国经济却遭遇史无前例内外震荡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坦言: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形势仍然严峻,国内经济面临的困难挑战特别是就业压力仍十分突出,要做好继续打硬仗的准备。

内部挑战:四大硬仗

从内部来看,疫情、水灾、债务高企、内生动力不足等挑战交织,对中国经济形成严峻考验,对供给侧、需求侧、实体经济以及对整个社会心理构成巨大冲击。

一、 疫情阴霾

此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伤害,充分暴露出中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

尽管当前国内疫情受控,但秋冬季会否二次大面积爆发仍未可知,持续防控压力以及疫情二次爆发风险对旅游业、餐饮业等聚集性消费冲击明显。当前,报复性消费被未雨绸缪的报复性存款替代,根据中国央行公布的统计数字,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4.55万亿元,同比多增4.5万亿元。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在6%徘徊,比去年同期高出1%,而人社部数据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下半年就业压力陡增。

疫情亦放大了「马太效应」,社会弱势群体陷入「难者更难」困境,并酝酿更多次生风险。此轮疫情对贫穷、弱势社会群体及中小企业形成更为沉重的冲击,进而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贫富分化加剧不仅会削弱消费引擎修复动力。亦会导致社会结构失衡,进一步对激化各阶层社会矛盾。

二、债务危机

2020年开年至今,中国注销的企业数已超过80万,可以预见,到年底这一数字将更为严峻。

与中小企业生死挣扎相呼应的是,局部区域财政收入崩塌问题。今年上半年,中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176亿元,同比下降10.8%。为了维持地方财政收入,各地重掀卖地热潮。中指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54万亿元,同比增加10%。其中,住宅用地出让金总额为22166亿元,同比增加11%。

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4.15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2倍多。如加上各种形式隐性债务,情况更为严重。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居民债务收入比已达90%。短短十年内,这个数字增加了一倍以上。特别是对于1990年代后的年轻人,人均债务约为13万元。

三、洪水肆虐

今夏,暴雨洪灾袭击南方多个省份。6月以来,75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极值。暴雨造成433条河流超警,其中109条超保,33条超历史水位。

有观点指,今年洪水堪比1998年,灾害影响巨大。截至7月底,洪灾已造成中国5481.1万人次受灾,158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444.3亿元。

疫情迭加洪水,对中国经济形成双重打击。6月以来,中国生猪价格已连续多周上涨。除了推高肉价,洪灾加剧通胀亦毋庸讳言。

洪水肆虐对民生影响不容小觑。今年是中国「双决之年」(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对于数千万受灾民众而言,因洪返贫将成为因疫返贫之后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四、「内动力」不足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从二位数增长到个位数增长,再到受疫情冲击出现负增长,经济增速一路下行,究其根源,除了疫情、外需不振等「外力因素」外,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所暴露的内力不足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改革开放的前30年,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增长在4%以上。但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目前中国全要素生产水平仅为美国的43%。

在过去40余年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依靠「铁公基」等投资狂飙猛进,更多是靠政府拉动,市场自发动力不足。

对过去粗放发展模式进行彻底修正,提升资本收益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将是未来中国的重要挑战。

外部挑战:六重风险

全球疫情冲击波下,当前国际形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可谓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全球疫情常态化

目前,全球疫情常态化大流行尚看不到尽头。全球新增确诊人数不断刷新新高,部份国家仍处于疫情爆发期。世卫组织警告称,近期新冠疫情又出现加速传播的趋势。全球累计确诊病例从6月29日突破1000万例到7月10日突破1200万例仅用时12天。

中疾控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全球疫情将持续高水平流行,冬季将会在高水平流行的基础上继续加重。」亦有专家认为,新冠疫情不可能消灭,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二、经济衰退

新冠疫情大流行不仅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1000多万人确诊感染,50多万人失去生命,且令全球性经济活动被迫停止,全球经济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打击。

从一季度数据可以看到,全球十大经济体有9个出现负增长,陷入衰退,其中美国经济下滑4.8%。二季度各国经济体负增长的情况会更严重。

由于疫情波及面甚广,全球200多个国家均受到冲击,同时冲击力度史无前例,导致了诸多就业机会流失,诸多人收入出现了永久性丧失。因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

此次百年不遇的严重疫情或将加速未来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变化,造成市场化放缓甚至在部份经济体、部份领域出现倒退,或发生方向性改变,全球经济可能创二战之后最低增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显示,受疫情传播阶段性的影响,2020年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经济体同步出现严重下滑,其中发达经济体将萎缩8%,新兴经济体整体将萎缩3%。如不包括中国,新兴经济体整体将萎缩5%。2020年将有超过95%的国家人均收入预计均将出现负增长。

有观点指,至少要到2022年,全球经济才有可能回到疫情前水平。

三、全球化受阻

疫情大流行下,疫情防控使得各国国内的社会生产减缓甚至局部停滞。与此同时,各国的封锁政策使得全球贸易往来快速萎缩,这使得过去30年,建立在全球化大生产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冲击。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最大外部环境是全球化,但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随着中美关系不断紧张升级,加之新冠疫情的肆意蔓延,许多国家纷纷提出要重塑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逆全球化浪潮已席卷全球。

疫情导致全球性经济和金融危机,正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为转移国内矛盾,国际纷争料会在一段时间内愈加复杂动荡。

四、产业链重组

面对疫情的长期威胁,低成本不再是供应链的最重要考虑,稳定性地位上升,成为跨国公司的首要关切点。

疫情期间由于疫情带来的人流物流不畅、国际贸易不通等问题,导致大量企业复工不复产,主要表现为原材料运不进来、产品运不出去,甚至出现设备停产、机器空转的现象,造成极大的国际订单转移风险,进而加剧制造业企业外流压力。

由于疫情造成制造业上下游供应断裂,导致部份环节尤其是跨国企业掌握的环节出现走出中国、寻找新基地的倾向,对中国制造业崛起造成严重冲击。

由于制造业生产往往是长链条、跨区域协作化生产模式,全球产业链重组,或导致中国可能面临整个供应链「一损俱损」风险。

五、外需受创

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萎缩甚至断裂风险上升,促使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可能陷入长期低迷。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全球贸易二季度可能骤降27%,全年萎缩约20%。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出口亦创下多年最大跌幅。

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下降3.2%。当前,海外疫情并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可能,迭加疫情本身对消费者信心冲击,海外复工复产进程不会顺利,而需求亦难反弹到疫情前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全年出口增长欲恢复正增长,绝非易事。

中国官方承认,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迭加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下半年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六、海外风险传染

今年上半年,各国为应对疫情,多采取了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分析机构Janus Henderson 在对全球900家顶级公司的调研显示,2020年全球各地的公司将发行多达1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万亿元)的新债务,以应对疫情冲击。这种前所未有的增长将推动全球公司债务总额跳升12%,至9.3万亿美元左右。

当前,全球流动性空前宽松,但大量资源停留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并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大水漫灌的副作用正在显现,包括股票等风险资产的价格迅速上涨,一旦疫情受控、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市场就会进行二次调整,从而对经济复苏形成更大挑战。

而从目前疫情、经济和金融发展形势看,诸多国家正酝酿第三轮、第四轮扩张政策,诸多新兴经济体亦随之面临债务不可持续问题。

事实上,黎巴嫩、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已点燃主权债务违约之星火。除已违约国家外,巴西、南非、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乌拉圭等违约风险亦不容小觑。

当前全球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估值过高,一旦发展中国家出现大面积债务违约问题,无疑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剧金融动荡发生可能性,从而令本已脆弱的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雪上加霜。一旦下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再次发生金融动荡,无疑亦会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实质性冲击。

突围:国内大循环

全球疫情常态化大背景下,对于中国而言,欲实现经济逆风突围,启动国内大循环可谓势在必行。

其一:外部环境

从外部环境视之,全球化逆风频吹,外部环境业已发生重大变化。外需萎靡的同时,中企「出海」亦可能遇阻,一部份经济活动只能被动停留或回流国内,部份国外消费需求无法满足只能在国内释放,这些均将带来国内经济循环体量增大。

全球化重构,需要中国在战略和政策上作出调整。欲对冲疫情在供需两端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性,今年中国经济复苏必须首重「扩内需」。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内需市场的庞大和不断升级是活力之源,需求结构和消费升级是驱动经济良性循环、加速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驱动力。

其二、发展阶段

从发展阶段而言,中国目前人均GDP已达到1万美元,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时期。从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大国经济成长规律来看,一旦发展到这一阶段,须逐步从外向型发展模式,演化成以内为主发展模式。调整发展重心布局,将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一招。事实上,中国贸易依存度已从2006年超过60%降至目前的30%多。

其三、发展基础

从供给层面上,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形成了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消费层面,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在当前世界经济出现大面积停摆情况下,可实现整体经济的自我复循环。

加码「国内大循环」,核心要义之一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调结构」上有所突破,使供应链产业链更有弹性,更好管控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波动带来的风险。并在多元的体系下,开启多元供应链、多元价值链,为产业链提供支撑,从而使国内经济循环建立在更加安全、更富有弹性的国际供给和国际需求的基础上。

在全球大范围封锁、经济活动大面积停摆背景下,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并非简单启动「来料加工」和「出口转内销」,而是对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的重新梳理,对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新整合,将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和安全性提升到新高度,使得中国经济优势和安全维持的内生动力来源于内部,从而防止在全球性经济震荡波动中出现系统性风险,从容应对逆全球化下的贸易摩擦和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加码国内经济大循环,但绝不能独立于全球化之外,更不能开历史倒车回到「闭关锁国」和「闭门造成」,一味满足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两条腿走路,并果断推出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突围全球经济瘟疫的关键。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