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精英

首页 > 最新文章 > 华裔精英

于凯:杜伊斯堡「一带一路」的「群主」 (2020.10)

发布日期:2020-11-02

☉文/彭大伟

来自南京的于凯在德国杜伊斯堡生活5年多,见证并参与了杜伊斯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蓬勃的对华合作。疫情期间,杜伊斯堡率先向武汉捐赠防疫物资。对于后疫情时期杜伊斯堡同中国合作的发展前景,于凯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杜伊斯堡位于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区鲁尔区。这里曾是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区,经历转型阵痛后,杜伊斯堡和整个鲁尔区如今重现青山绿水。近年来,令杜伊斯堡在国际媒体上频频亮相的,是其最新的一重角色——作为全球最大的内陆港,杜伊斯堡以德国各城市中最突出的热情积极拥抱「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成为中欧班列在德国乃至全欧洲最主要的枢纽之一。杜伊斯堡市长林克更明确提出,杜伊斯堡要打造德国的「中国城」。

回顾杜伊斯堡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当地若干重大活动和标志性事件上,还是与北威州当地对华合作促进圈子的互动中,都能见到一位中国姑娘的面孔。

来自南京的于凯现为杜伊斯堡经济促进局中国区业务拓展经理。如果将杜伊斯堡对华合作比作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微信聊天群,那么于凯便恰如一位负责不断往这个群里引荐新朋友、撮合新机遇的「群主」。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德国「中国城」

大学本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德语后,于凯研究生来到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深造。毕业后,她曾在南京为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在当地的办事处从事招商推广工作。2015年,她获得德国总理奖学金,来到柏林访学。在德国访学期间,于凯偶然看到了杜伊斯堡正在招聘一位负责其对华招商合作的人员,各方面背景都符合、也熟悉北威州各项情况的她便拿下了这份工作。

于凯来到杜伊斯堡经济促进局时,当地围绕「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进行的对华合作正处在起飞阶段。一年前的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德期间专程参观了杜伊斯堡港,并观看了重庆至杜伊斯堡港的「渝新欧」铁路列车到达。

六年后,杜伊斯堡已成为中德之间中欧班列合作最重要的枢纽之一,因其重要地位而频频登上国际媒体版面。

如今,连接中国重庆的「渝新欧」班列已成为杜伊斯堡的一块响亮招牌。这里还是「汉新欧」铁路的始发站和终点站,以及连接义乌和马德里的重要枢纽站。

2019年11月,中铁集装箱欧洲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杜伊斯堡正式揭牌。目前,中国国内开行中欧班列累计超过100列的城市有22个,通达17个国家56个城市。其中杜伊斯堡是中欧班列线路最广、运量最多和货值最大的重要节点之一,2014年往返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每周只有3列,2019年每周已达30列。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2019年10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20000列。其中2018年一年开行6363列,超过前几年开行数量总和。中铁集装箱公司在杜伊斯堡设立欧洲子公司,是2016年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设立子公司之后,进入集装箱国际物流市场的重要一步。

事实上,杜伊斯堡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其与武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已缔结为友城,是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后,双方结成的首对友城。

疫情期间,这一合作更显得历久弥坚。疫情爆发以来,杜伊斯堡市作为武汉的友好城市率先捐赠防疫物资,而武汉则已向杜伊斯堡发出两列防疫物资专列,运送了数百吨口罩和防护服等当地急需的防疫物资。

中欧班列已成为疫情下中德经贸合作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稳定器」。截至今年7月,杜伊斯堡每周往返中国各地班列数,从疫情前的30多趟提升至现在的约50趟,再创新高。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二季度从德国进口了总额近230亿欧元的货物,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国。

据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介绍,在亚欧大陆间空中航运受到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欧班列逆势而上,今年上半年开行5122列,同比增长36%。不久前,首列「湾区号」班列从深圳出发,抵达德国杜伊斯堡。「钢铁驼队」再添新成员,为保障疫情下中欧及「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物流畅通和物资供应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看到杜伊斯堡市区有很多空地开始投入开发,搁置的项目开始重新启动。」亲眼目睹杜伊斯堡过去数年间各项变化的于凯注意到,随着当地发展为「一带一路」欧洲段枢纽,在国际上和在中国国内知名度都得到了提升,「这也令投资人看到了杜伊斯堡未来的潜力,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投资流向当地。」

于凯将杜伊斯堡在德国众多寻求对华合作和承接「一带一路」的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地利,是指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内河港,地理位置也位于欧洲工业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蓝香蕉」地带中心,交通便利;人和,是指包括当地政府和港口等方面都非常愿意同中国合作,也不怕在德国当下政治氛围中被贴上「亲华」的标签。杜伊斯堡市长林克当选以来,每年都坚持去中国访问。「天时当然就是中国领导人的到访,这一重要事件让当地在政治层面意识到这是一个发展的重要契机,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去推广。」

无惧逆风后疫情时期中德合作向好

尽管中欧班列维持了中德之间的货物贸易不至于陷入中断,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还是极大地改变了于凯的工作和生活。

「你会发现工作量一下子少了很多,因为以前每年都有很多的中国代表团到访杜伊斯堡,但今年基本上就没有代表团可以接待。」于凯表示,疫情以来大半年时间她已改为在家办公,由于潜在的中国投资者无法来到杜伊斯堡实地探访,很多招商引资工作也无法实际推进。而与此同时,她需要帮助企业处理的受疫情影响的员工签证也多了很多。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是当地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马斯.海贝勒和马库斯.陶伯都供职于这一机构。于凯说,在北威州当地,如果在工作中遇上会说中文的人,一经打听,几乎都是在杜伊斯堡学习的。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与位于杜伊斯堡的鲁尔都市孔子学院连续多年合作组织的「一带一路」与中欧合作国际论坛已成为当地开展「一带一路」人文和智库合作的响亮招牌,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和美国等域外国家政商学界知名人士参与。

不过,在疫情爆发后,德国政界和主流媒体上关于中国的负面舆论一时间再度沉渣泛起,为双方合作蒙上阴影。首先是德国最有名的严肃时政刊物《明镜》在2020年第6期赫然打出「新型冠状病毒中国制造」的封面图片。此后,继同在北威州的杜塞尔多夫大学单方面宣布不与孔院续约后,今年7月,位于北德的汉堡大学又单方面宣布退出与复旦大学共建汉堡孔子学院的合作。一时间,德媒上关于孔院的负面报道不断。

在这种背景下,担任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德方院长的托马斯.海贝勒教授8月中旬联合德国多家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和汉学家联合发声,强调德国境内现有的19家孔子学院是德国和中国之间开展交流和跨文化对话的重要平台。海贝勒等汉学家强调,如今,中德两国在各层面的沟通与对话至关重要,作为中德合作机构,孔子学院本身就是跨文化合作的生动例子。孔子学院始终支持两国开展的各类文化、社会、经济交流活动,并为中外人文交流开辟了管道,促进了两国人民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正是共同解决未来全球问题的重要前提。

在于凯看来,无论是德国教研部近年来提出「中国能力」(China-Kompetenz)建设,还是北威州多地经济促进局设立专门的对华服务岗位,都反映了德国各层面对同中国开展长期合作的重视,她对后疫情时期杜伊斯堡同中国合作的发展前景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疫情期间,尽管没有接待线下的考察团,但于凯负责维护的杜伊斯堡经济促进局微信公众号还在一直不停推送着介绍当地复产复工进展和投资机遇的文章。

不久前,她所在的机构还与号称聚集了最多中欧班列人的自媒体平台「探索新丝路」达成合作,发起了「2020探索新丝路.最美中欧班列照片」在线摄影比赛,让身处中德两国的人们通过镜头探索这座中欧班列欧洲核心节点城市。

作为杜伊斯堡在中文世界的「群主」,于凯一刻未曾停下奔跑的脚步。

结束与记者的对话,于凯又要赶赴一场聚会,她要和鲁尔区其他几座城市负责经济促进方面工作的中国同行进行一场交流。「未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中国对话』的圆桌,让北威州一带做对华合作的朋友们形成更多合力。」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