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香港求变需妥处三对关系(2020.11)

发布日期:2020-12-03

☉文/萧史

经过修例风波、新冠疫情的连番侵袭,港人早已不堪其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香港更到了必须求变的时候。

笔者认为,香港求变的核心思路,仍在于妥善处理中央同特区、内地同香港、港府同港人三对关键关系。

坚守「一国」之本 善用「两制」之利

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的宪制基础来源于「一国两制」方针框架下的宪法和《基本法》,回归以来的经验更证明,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基础亦系于「一国两制」在港创新实践。正如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香港同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大会上的致辞中所说,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清醒地认识到坚守「一国」底线,才有「两制」空间;不守「一国之本」,就没有「两制之利」。

修例风波集中暴露出「港独」「黑暴」「揽炒」组织和境外势力串谋冲击香港「一国两制」宪制秩序的野心。警务处10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去年6月9日至今年9月30日,修例风波中被捕港人数量超过1万,在被检控的2266人中,「暴动」「非法集结」「藏有攻击性武器」成为被控数量最多的前三类罪行。这些行为不仅使香港社会元气大伤,也给香港特区的前途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惟《香港国安法》及时出台并施行,为「一国两制」正本清源发挥出决定性作用。

更加重要的是,中央以此为抓手,在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的同时,更加积极地探索「一国两制」在港创新实践,加速推进涉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香港重返正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决定性作用。

港人要厘清「一国」同「两制」的关系,教育和传媒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从「反国教」游行到大专院校学生会沦为播「独」温床,从DSE考题歪曲历史到中小学「黄师」「毁人不倦」……正如伍淑清感慨香港「已失去两代年轻人」,难辞其咎的本港教育界亟需彻底整改和反思。需要警惕的是,个别西方传媒及本港持份者仍在鼓吹诸如中央将藉《国安法》收紧涉港政策,中央全面管治权将完全覆盖特区的高度自治权等舆论,其实质不过是刻意模糊「一国」概念,无限夸大「两制」权限。本港建制派团体和传媒应做好「一国两制」、《基本法》、《国安法》等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讲普法工作,深入小区和校园,引导港人尤其是青年正确理解「一国两制」初心和使命,从根源上防范别有用心者的播「独」行径。

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为供应香港鲜活食品开通「三趟快车」、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引东江水入港,到回归后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度过亚洲金融海啸、国际金融危机、沙士及新冠两场疫情,数十年来中央不计成本力挺香港的案例和故事应该被更多香港年轻人知晓。国务院港澳办近日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有代表关于建设「一国两制」博物馆的建议作出答复称,将协调有关部门针对建议开展进一步研究,并结合港澳工作实际统筹考虑。目前,「一国两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预备委员会已经成立工作小组,由《基本法》「小护法」王振民担任组长,无疑将对引导港人正确了解「一国两制」产生积极作用。

立足湾区之基 拓宽「北上」新路

有别于特区同中央的隶属关系,香港同内地其他省市之间需要拓展更多合作空间、避免恶性竞争。从回归前的省港互动到如今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内地广阔的腹地始终是香港实现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妥善处理、灵活运用同内地省市的关系将是香港实现再出发的重要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国庆假期后举行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讨论了稳就业、新能源汽车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议题。其中,稳就业是中央「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的首要议题;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是国家推动新基建的重要政策举措;决定在粤港澳大湾区部份地方推广实行国际航运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则是以大湾区为窗口,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新一招,中央对大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至今,从中央到广东省层面的相关政策举措已呈加速之势出台并实施。今年5月,央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26条」)后,广东省随即出台实施方案(「湾区金融80条」),不足半年时间,已有65条完全落地或正在推进实施。

继去年广东省印发《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的实施方案》后,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授权国务院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标志着医师、教师、导游及律师等具有代表性的香港专业人士赴内地工作发展更加便利。加之早前已实施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等政策,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正在加速畅通。

在英国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新一期(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香港总排名较上期提升一位至全球第五,深圳亦跻身前十。未来深港应探索加深金融合作、科创合作的前景,避免恶性竞争、力求资源共享,在为国家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多贡献的同时,打造国际级的湾区经济体。

聚焦民生之根 培育增长动能

欲在后疫情、后修例时代实现由乱变治,香港还需处理好以特区政府为代表的本港公权力机关同普通市民的关系。随着李慧琼、陈健波分别连任立法会内委会主席、财委会主席,相信因反对派议员在立法会拉布导致大量民生议案被迫搁置的情况将会有所改善。

内地历来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香港刻下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仍是尽快战胜疫情,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此基础上,住房持续紧缺、贫富差距加大、社会流动受阻等难题应是港府和建制派团体需着力改善的重要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骆惠宁在国庆节当日到小西湾和深水埗落区慰问香港市民,释放出中央高度重视香港民生工作的信号。分析人士指出,往届中联办主任虽也有类似落区行程,但大多仅涉及慈善公益及两地交流等安排,骆惠宁此次探访劏房住户,既有新意又具深意,有助于中央和香港共同拓展解决香港住房难题的思路。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香港再也经不起蹉跎,唯有主动求变,加速培育增长新动能,才能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