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中国金融监管「利刃出鞘」(2021.1)

发布日期:2021-01-28

☉文/白雪冰

中国金融行业「泡沫式」繁华已拉响红色警报。披着「金融科技」外衣的金融乱象,导致金融市场鱼龙混杂、金融产品良莠不齐,给金融稳定带来巨大挑战。金融强监管已经利刃出鞘。亦有专家指出,新时代的新金融,需要新监管。对金融新业态「简单粗暴」行政一刀切并非上策。为金融创新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实现「与未来接轨」的金融新监管,才能真正畅通金融创新血脉,为中国经济走出「全球熊市」保驾护航。

2020年11月上旬,全球最大「独角兽」蚂蚁集团在上市最后时刻被监管部门紧急叫停,「马已今服」事件在市场上掀起强力震荡波。在此之前,中国《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紧急发布,为蚂蚁高杠杆「以小博大」套上「紧箍咒」。

金融新周期 强监管落闸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力度渐次加码。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近3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5.8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之前8年处置额的总和。金融违法犯罪受到严厉打击,安邦、明天、华信等金融集团的资产清理追赃紧锣密鼓,包商银行、恒丰银行、锦州银行等风险机构处置铁腕推进。

曾经频繁爆雷的网贷领域,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已由高峰时期约5000家,压降到目前的3家,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8个月下降。

地方金融强监管亦加码推进。针对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建立「黑名单」机制,持续摸底、清理和整顿地方金融交易场所,对地方金融组织开出行政罚单,进一步起草完善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制度,动作频仍。

两个月间,中国地方银保监分局、银保监局和银保监会针对150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共开出374张罚单,涉及230名员工,合计罚款金额达5.21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金融强监管风暴正呼啸而来。

中国央行表示,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做好统筹与协同,强化监管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加快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

无独有偶,中国银保监会亦宣布,将完善风险全覆盖的监管框架。增强监管的穿透性、统一性和权威性,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亦强力发声:坚决整治各种金融乱象,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维护金融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一个论坛上亦明确指出,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金融不能走投机赌博的歪路,不能走金融泡沫自我循环的歧路,不能走庞氏骗局的邪路。要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

北京观察家指,当前中国已进入「金融新周期」,意味着中国经济在逐步告别高增长的同时,金融政策亦在和过去的无限扩张进行告别,防风险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强监管何以利剑出鞘

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近段时间以来频密出招,实是时势所需。

其一、内外逆风

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关联,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延宕不息,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中国无疑需要在一个高度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

国内方面,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短板弱项,金融领域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增多。

内外逆风劲吹大背景下,均需有稳定金融大环境,为经济发展护航。

其二:「泡沫式」繁荣

经过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各行业林立,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已在2013年超过美国,在2015年超过英国。麦肯锡 2019《中国与世界》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拥有全球第一大银行体系,第二大股市体系,第三大债券体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脱离本源,缺少实体经济的厚实支撑,搞过度创新和体内自我循环,中国金融行业「泡沫式」繁华已拉响红色警报。

金融体系的「虚胖」和低效催生了金融创新。早些年的互联网金融贴上了「颠覆银行」标签,曾经遍地开花。但大浪淘沙过后,传统银行业并未被根本颠覆,互联网金融却在野蛮生长中屡遇挑战。

互联网金融退潮后,金融科技机构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无论是头部以蚂蚁金服、陆金所代表的大机构,还是各类与金融业相关的科技公司,以及银行系、保险系、基金系自设的科技公司,数不胜数。

金融科技企业迅速膨胀,金融行业的部份利润被以技术服务之名转移到技术公司,利润增速不断刷新,企业估值数千亿、数万亿的背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本并未真正降低。

此间观察家指出,创新是金融业活力之源,但监管缺位易令金融脱离实体而自我循环,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需根据中国经济、金融发展规律,处理好监管与创新关系,特别应避免脱离实体经济的「虚胖」式金融创新。

其三:风险加速暴露

金融业作为「第二国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旦金融页拉响警报,极易引起连锁反应,触发系统性、全局性金融风险,影响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期迭加」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所积累的金融风险不容小觑。从宏观层面看,存在高杠杆和流动性风险,包括信用过快扩张,企业和个人过度负债。从微观层面看,中小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风险凸显。此外,还存在影子银行和违法犯罪风险。特别是,随着大量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业,部份公司违规控制多家金融机构,部份公司无视红线肆意扩张,金融风险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更强。

而这些风险点,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已有加速暴露的隐忧。

数据显示,中国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从2015年近1000亿元,快速增至2020年的37500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各类债券发行共4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5%;利率债发行总额达到14.85万亿元,同比增长45%,债务增速远超经济增速。与此同时,信托业风险亦加码暴露,少数信托公司已劣变为高风险机构,存在外溢可能。截至2019年末,信托资产风险率2.67%,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1.69%。

互联网金融界亦长期存在小成本高杠杆套利的现象,作为领头羊的蚂蚁集团的高估值背后存在着高风险。前段时间的网络借贷、虚拟货币交易等活动,很多是披上了「金融科技」外衣的金融乱象,金融市场的鱼龙混杂、金融产品良莠不齐,给金融稳定带来巨大挑战。

其四:疫情冲击

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加大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仅造成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更对金融稳定形成诸多新挑战。

疫情爆发加大经济下行压力,造成公共财政收入下降。数据显示,2020年前8个月下降7.5%,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仍保持较高增速,前7个月为14.7%。2020年下半年是地方政府债券到期高峰期,到期1.44万亿元,比2019年下半年增加8007亿元,收入来源受限、偿债压力上升将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疫情冲击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资金周转周期延长,市场信用风险明显上升,部份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困难凸显,违约风险上升。11月中旬,拥有AAA评级——永煤集团爆雷,无法兑付10亿元债券,违约事件后,永煤集团其他存续债券价格暴跌,其他多家能源煤炭企业和国企的发行债券亦受波及,且多只地方城投债和煤炭等能源类的债券取消发行。

据Wind数据显示,仅2020年7月份至11月5日,已有23只信用债发生展期或实质违约,金额逾330亿元;违约企业多为民企和地方国企,涉及主承销银行近20家。

数据同时显示,2020年三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98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6%,较上季末增加0.02%。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导致的金融风险或具有滞后性,在信用风险上升、利润考核压力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存在上升压力,同时核销能力亦将受到影响,部份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后续资产质量管理难度或将明显上升。IMF警告称,如果经济持续低迷,一些地区的银行体系可能出现资本短缺、私人和公共部门债务负担不断增加。

监管之殇 何以解题

当前,内外逆风交织下,强监管利刃出鞘毋庸讳言。但备受争议的金融监管如何实现有效监管,却实非易题。以蚂蚁暂停上市为例,何以早前一路顺风,却在「临门一脚」被紧急叫停。正如网上舆论所指,「既然问题如此严重,为何当初批准上市?」

概括而言,当前两大监管之殇,需要破题。

其一:系统

当前,中国金融监管系统并未形成一套基于中国内外金融形势的指导性理论,特别是对互联网金融没有制定公开明确的规则,政策跟不上创新的速度,无法提前预防和纠偏。马云即直言: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业内人士指,从监管模式看,中国当前以分业监管、机构监管为主,存在监管空白和监管漏洞,对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风险防范不足。从监管对象看,存在非对称监管现象,对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的行为监管偏少、偏软。从监管制度看,持续出台了大量规章制度,但层级较低,监管权威性不足,尤其是对非金融机构处罚力度偏软。

破题监管短板和构建成熟的监管系统,可谓至为关键。

其二、平衡

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问题,如同走平衡木,知易行难。

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表示,将开始更像对待银行那样对待金融科技公司。金融强监管之下,金融科技公司活力受损下降,亦在意料之中。

事实证明,金融监管将导致金融体系信用创造能力下降、流动性水平降低,进而推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研究显示,巴塞尔协议III可能推升各国经济信贷成本约60至80BP。毋庸置疑,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需要权衡,监管收益与监管成本的关系亦需要权衡。

马云认为,「创新一定要付出代价」「把风险控制为零才是最大的风险」。从近几年经济形势和社会舆论来看,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固然重要,但解决「发展」问题亦同样重要:随着近年经济增速下滑和疫情搅局,社会舆论中的不满、焦虑、戾气等已有增多趋势。

「我们现在管的能力很强,监的能力不够。」马云说,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用昨天的方式去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全球很多监管部门监管到后来,变成了自己没有风险,自己部门没有风险,但是整个经济有风险,整个经济不发展的风险」「未来的比赛是创新的比赛,不仅仅是监管技能的比赛」。

正如马云所言,金融监管如不能与时俱进,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源分配扭曲,创新资本与民间资本形成不足,更会掣肘金融创新,令其举步维艰。

事实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报告均提出「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仍受到不少政策层面的掣肘,所触发的金融创新活力下降甚至金融窒息不可小觑。

新时代的新金融 需要新监管

中国金融强监管核心是防风险。当前,百年大变局迭加百年大疫情,推动世界经济列车驶向不可预知的未来。对内,中国金融业须防范「灰犀牛」;对外,须防范「黑天鹅」,只有防住内外风险,才能保证中国巨轮不偏航,不搁浅。

防风险至关重要,但如何平衡发展和稳定、监管和创新,以及不同市场主体和所有制,并非易题。

有专家认为,新时代的新金融,需要新监管。目前中国金融体系是仍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结果监管」的传统监管不同,新监管将是行为过程监管,「功能监管」,针对业务过程和行为,利用大数据提高监察能力,及时发现和管控市场风险,鼓励资金流入新经济领域的同时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发展与稳定、创新与监管并非水火不容,而应是相辅相成。与此同时,新监管需要综合监管提上日程。

当前中国金融监管仍处于分业监管、机构监管状态。当前金融各项业务逐渐混合、深度融合、交叉渗透,业务边界越来越模糊,金融监管更需要「综合监管」。

此外,减少监管空白和多头监管,不仅加大对金融业具体业务的约束,更加重视完善制度办法,形成监管的长效机制亦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将是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47次提及「创新」,可谓重点着墨、贯穿全篇。

有观点认为,对于全新未知的新业态金融服务,如监管当局主要通过针对传统金融业态的事前准入限制和种种条条框框限制设置,很可能将重大创新扼杀在摇篮中。

因此,对于中国监管层而言,不能因当前监管系统不完善,监管技术相对落后,便对金融新业态「简单粗暴」行政一刀切。为金融创新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更多依赖事后惩戒,而非事前准入限制,提升监管有效性,实现「与未来接轨」的金融新监管,才能真正畅通金融创新血脉,为中国经济走出「全球熊市」保驾护航。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