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特稿

首页 > 最新文章 > 封面特稿

香港「一国两制」新定位(2017.12)

发布日期:2021-02-03

☉文/柳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14条「基本方略」,其中第12条是:「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了香港「一国两制」新定位。

1、王志民精确解读「一国两制」新定位

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对此进行了精确解读,他指出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港澳工作新进展,并确立「一国两制」新定位,表明香港在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后,「一国两制」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新的政治定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一国两制」事业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际上,习近平今年视察香港的七一讲话已两度强调了「有机结合」:一是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二是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特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习近平七一讲话还明确划出了不允许触碰的三条底线:不允许危害国家主权安全,不允许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区基本法权威,不允许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精辟地点出「有机结合」的两大关键,就是「维护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香港的高度自治权」。只有落实「有机结合」的两大关键,「一国两制」实践才能行稳致远。

正如王志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一国两制」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提升,从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十七大进一步表述为「重大课题」,到十八大提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根本宗旨」,再到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一国两制」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一不断递进的历史脉络,表明中共对「一国两制」事业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2、从「井水论」到「一国两制」白皮书

1989年12月,江泽民会见英国首相特使、首相外交顾问柯利达时表示:「在『一国两制』问题上,我曾在同香港许多任务商界人士、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的谈话中引用过中国的一句谚语,叫做『井水不犯河水』。有的香港人不大理解,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必定犯井水』。其实,我这句话完整地说是:『井水不犯河水,河水不犯井水。』」

成语「井水不犯河水」,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六十九回,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所谓「井水河水两不犯」,在某种程度上是将「五十年不变」,理解为「五十年不管」,虽然这有助安抚香港回归之初港人「惧中恐共」的情绪,但却一度主导对港政策路线,弊端不可忽视。这就难怪香港反对派趁机垄断基本法的诠释权,肆意操弄,百般曲解,香港年轻一辈耳濡目染,习非成是。

但是,中共对「一国两制」事业规律性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随着香港回归后种种问题的出现,中央官员已甚少再提「井水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发展「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由白皮书的发表、政改「8.31」决定,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基本法第104条释法等,均体现中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

其中,2014年6月10日,国务院发布《「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全面阐述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区的实践成就,明确指出中央拥有香港「全面管治权」,既包括中央直接行使的权力,也包括授权香港特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

3、过去五年中央全面管治权的落实

过去五年来,中央面对香港社会围绕政改及本土分离问题的一系列挑战,对治港具体方略进行了适应时代与形势要求的调整,检讨与修正了既往偏重「两制」的治理思维与政策取向,显示出对「一国」之法理与制度化的重心转移。2014年「一国两制」白皮书,是对中央治港地位与权力的总括概念。「全面管治权」由国务院的政策用语正式纳入十九大政治报告,表明中央对既往五年治港工作与方向的政治肯定,及未来治港的制度进取方向。

2015年底习近平强调:「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有两点坚持: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习近平的「四不原则」,高度概括中央贯彻「一国两制」的立场,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有三处提及香港。第一处是在第一部份。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列举了一共10项成就,其中第8项是「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

过去五年,适逢上任特首梁振英履任的五年,有甚么事情显示中央「牢牢掌握」了对香港全面管治权,以及「工作取得新进展」呢?

梁振英履任特首的五年,在出色处理斯诺登事件、沉着应对「占中」、率先在施政报告中反对和遏制「港独」,以及紧密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等,都努力落实了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特别在去年的立法会宣誓风波中,梁振英顺应民意,果断对辱国辱族的梁颂恒、游蕙祯提出司法复核,继之对渎誓的梁国雄、姚松炎、刘小丽及罗冠聪提出司法复核,为阻止「港独」分子进入立法会以至随后的人大释法和高院判决创造了条件,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香港社会稳定。

去年12月23日,习近平特别高度评价梁振英「在遏制『港独』,依法处置街头暴力活动等重大问题上严格按照基本法、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法和特区法律办事,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了香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事件,哪些属于「新进展」呢?当中又如何体现了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呢?这是一目了然的。

4、为什么强调要「牢牢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不仅再次重申中央全面管治权,而且首次强调要「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为什么强调要「牢牢掌握」?这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密切相关。

大量事实表明,香港回归以来每次围绕管治权的斗争,都有外国势力插手。例如,2014年非法「占中」其实是「港版颜色革命」,矛头指向特区政府和中央,是香港回归以来最重大的一次争夺管治权的斗争。梁振英在中央支持下最终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其平息。又如,回归后长期的政改争议,乃至反对派现在还在叫嚷「重启政改」,其实质也是反对派在外国势力支持下对香港管治权的争夺。在外国势力时刻觊觎和争夺香港管治权的情况下,中央若不牢牢掌握对港全面管治权,就会让外国势力有机可乘。

近年来各种分裂中国的势力有合流趋向,「港独」与「台独」、「藏独」、「疆独」、「蒙独」狼狈为奸,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十九大报告虽没有「港独」二字,但多次强调反对分裂国家,其实已包含对「港独」零容忍的严正立场。反对和遏制「港独」,坚决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牢牢掌握中央对港全面管治权的重要一环。

过去几年,反对派制造矛盾,撕裂社会,香港陷入「泛政治化」内耗深渊。特区政府动辄得咎,管治问题治丝益棼,原有优势弱化,无法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按照过去几年的趋势发展下去,香港有可能陷于失序的景况。

习近平视察香港的讲话说得很清晰:「香港虽有不错的家底,但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经不起折腾,经不起内耗。」帮助香港摆脱折腾和内耗,应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央也必须牢牢掌握对港全面管治权。

5、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新主题

十九大报告强调,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新全球化以中国为主场,这是香港近代史所未有之大变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新主题。

习近平明确强调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香港反对派阻止香港与内地融合是当头棒喝。反对派从来没有停过阻止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凡是有关两地融合的政策和措施,反对派必定设法出来阻挠。彷佛与内地有关系的所有事物,甚至中央对香港经济的支持,都是洪水猛兽,都是「赤化威胁」,连「个人游」也被诬蔑为「染红香港」、「使香港沦为中国殖民地」。从陈方安生提出「小心边界模糊」,到反对派造谣指高铁是「中共希望藉高铁来统战香港」和「加速香港内地化」,再到反对派耸人听闻称粤港澳大湾区「更会加快『一国两制』的消亡」,都暴露反对派抗拒融合的顽固心态。反对派「凡融合必反」,打着「反被规划」、「反被吞并」的幌子,抹黑和狙击港珠澳大桥、高铁、新界东北发展、西九故宫、落马洲深港科技园,以及粤港澳大湾区。

香港社会和政府也一度对两地融合抱有戒心。回归以来,有关香港定位、两地合作应循什么模式发展,出现过不同的方案。回归后主要以粤港联席会议为中心,当年粤方是由广东省常委、副省长王岐山领军,港方组长是政务司长陈方安生。然而这种高层会议的效果不彰,流于形式,谈不到实质问题,而且港方有高度戒心,怕粤港合作走得太密会令香港逐渐变成一个中国内地的普通城市,不利香港的国际都会定位云云。

「小心边界模糊」的错误观念,衍生出不得使用内地与港澳「融合」、「一体化」、或深港、珠澳「同城化」等词语的禁忌,据说是为避免被解读为模糊「两制」界限、不符合「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云云。习近平明确强调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也是拨乱反正。

实际上,中央对港的全面管治权,就包括中央把国家战略与促进香港经济发展充分结合起来,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习近平在提出「中国梦」,以及「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性重大理念和举措中,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与推动香港「一国两制」实践深入发展、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增进香港与国家融合发展、增进广大港人福祉充分结合起来,这对促进香港「一国两制」伟业深入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6、最有效最长远的「挺港」和防「独」方略

过去中央推出一系列「挺港」措施,包括开放个人游、开放人民币业务、签订CEPA及补充协议、推出36条惠港措施,这些措施都是以内地对香港减税、让利和开放各类市场方式来为香港输血和让利。

以CEPA为例,前几期的CEPA是着重于对原产于香港的制造业产品怎样减税和开放市场,后几期则集中于服务业市场的开放与香港人才的引进。再以自由行为例,自由行确对香港旅游业、餐饮、零售业等有显著效益,有利香港整体经济。惟教港人纠结的是,除个别行业的东主与从业员可直接受惠自由行外,大部份市民未觉本身分享多少得益,不少港人对市面被自由行「迫爆」、内地客抢购奶粉与日用品、药房和金铺等挤走小店等现象,生活恍如处处受压,权衡个人利害下,较多港人遂倾向收紧自由行。

2012年开始,内地和香港两地民众在日常生活领域发生一些摩擦和冲突,香港内部出现一些反弹,担忧未来发展。因为香港缺乏在国家战略中新的定位,这也是导致香港所谓「本土主义」和「港独」兴起的原因之一。「本土主义」是全球化的对应物,是一个反面。滋生「本土主义」,也是面对全球化时,香港无法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和定位所致。国家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重新激活香港,找回香港这个国际化都市的活力,打破「本土主义」,告诉香港社会不要关起门来,而要看到国家的发展和世局的变化。

香港没有实体经济优势,服务产业与内地实体经济又是「两张皮」,越来越贴不到一起,这就是20年来香港经济逐渐丧失增长动力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不改变,再过10年香港还是走不出低增长的格局,甚至可能更糟。

香港不能再自我封闭,只有融入整个国家发展大局,才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商机。这对香港来说等同于一个新的时代、新的驱动、新的机遇,香港必须要主动融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挺港」方略,更强调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最有效最长远的「挺港」方略,也是最有效最长远的防「独」遏「独」方略。

7、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尤其重要

习近平明确点出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点,其中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尤其重要。十九大新闻中心10月21日召开第四场记者招待会,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会更好地造福港澳同胞,提高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竞争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大湾区的建设,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这不是简单的「9+2=11」,应该说「9+2>11」,可以起到这种迭加或者乘数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超过了旧金山湾区,介于俄罗斯和西班牙之间。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由此可见大湾区不仅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地位举足轻重,而且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同样非同小可。

与三大世界一流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已经颇具实力。从现状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GDP虽暂列第三,但增长潜力最大。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发展梯度差异,反而容易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至于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则双双名列前茅且领先优势较大,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在向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港口经济和工业经济也将继续存在,从而形成独具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多阶段、综合型的湾区经济的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可以让香港经济发展的空间全面拓展到整个泛珠三角区,香港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包括具国际化的现代金融业、与世界各地有密切联系通道的贸易和物流业、四通八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具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资源、世界一流的高校教育及科研等等,这些都必将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大湾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香港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经济规模和能量都可以更上一层楼。同时,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建成亦将为香港民生福祉带来更大的改善和提升,为广大香港市民的就业、生活、居住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使香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湾区需要香港强大的科研及自由经济体优势的助推。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将香港优势产业的市场范围辐射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利用香港先进的基建管理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可打造大湾区世界产业创新链。

8、大湾区率先解决港人的「国民待遇」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制定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中联办主任王志民提示:「大家应该注意到这句话指的就是我们香港同胞念兹在兹、多年要求的『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是国际习惯法中重要的原则,意思是外国人或境外居民与当地居民有同等的待遇。根据「国民待遇」,如果一个国家将特定的权利、利益或特权授予自己的公民,它也必须将这些优惠给予处在该国的他国公民或境外居民。但是,「国民待遇」只是就一般原则而言的,并非在具体的民事权利上外国人与本国人完全一样。为了维护本国安全和社会利益,各国都将「国民待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根据中国有关立法的规定,外国人不能在我国军事、外交、公安和机要部门服务,也不能在我国充任律师、专利代理人、商标代理人等。

大湾区是在一国之内,有两种制度和三个独立关税区。因此,大湾区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按照「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可以创新思维打破旧有框框,在粤港合作「先行先试」的成功基础上,率先探索解决香港居民的国民待遇的方法和途径,使香港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居民、货物、资金、信息的流通更为便捷,让在大湾区发展的香港商界和行业受惠。争取为港人在大湾区学习、营商、就业、创业、生活以至养老提供更多便利,使大湾区能够成为港人的优质生活圈。

香港人不是外国人,根据《基本法》及《中国国籍法》,香港人首先是中国公民。因此,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率先解决香港居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其方法和途径包括:实行专业资格互认,香港专业人士专业资格互认后可以在大湾区内所有的城市服务。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版「负面清单」,降低业界准入门坎;以及让香港居民在大湾区投考公务员(包括投考外交人员、公安部门人员)、参军、积分入户(长远实行自由落户政策);港人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等方面享受国民待遇。这将使大湾区成为港人特别是香港青年就业创业和安居的乐土,成为两地同胞的共同家园。

写于2017年11月14日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