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特稿

首页 > 最新文章 > 封面特稿

大湾区规划是「一国两制」里程碑(2019.3)

发布日期:2021-02-03

☉文/柳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具有「一国两制」里程碑的意义,是国家开启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发展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也是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的纲领性文件。大湾区建设不仅仅是要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也追求粤港澳地区的进一步整合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如果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由构想变现实的第一站和第二站,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功,将是第三站。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月18日正式公布规划纲要,全文长达11章、2.7万字,是指导大湾区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希望把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这份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分工定位、产业重点、合作机制等作出全面规划,清晰描绘了大湾区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宏大发展蓝图。为配合《纲要》的公布,粤港澳三地政府于2月21日在香港举行宣讲会,国家发改委介绍《纲要》的内容,三地政府的官员和相关界别代表亦会出席,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

一、五个定位与两个时间表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纲要》在坚持「一国两制」、依宪法和港澳《基本法》办事的前提下,立足全局、着眼长远、高屋建瓴、全面规划,清楚列明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五个战略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五个战略定位,既体现中央推动大湾区建设的战略目标,也切合大湾区各城市的互补优势和发展需要。也要看到,大湾区建设实现这些战略定位,面临其他湾区所没有的制度和体制机制障碍难题,所以习近平主席强调,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

《纲要》列出两个时间表:到2022年,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纲要》所订的时间表相当紧迫,特别是离第一个时间点只有三年,时不我待,落实纲要需要有急迫感,香港是否已作好准备,踏上这趟大湾区合作快车,令人关注。

二、宣讲会透露的讯息

《纲要》宣讲会于2月21日在香港举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郭兰峰分别在会上发表讲话,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香港参与大湾区发展,将由联系人转为更积极的参与者角色,最终令全港市民成为大湾区的受惠者。香港凭着优越地利位置及利伯维尔场等因素,多年来在国际竞争力名列前茅,但随着国际及周边地区竞争加剧,香港的优势缩窄,面对更多严峻挑战,参与大湾区发展可以为香港注入新动能及新机遇,香港各界应抓紧机会,创造对自身更有利的条件。

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致辞时表示,澳门要在大湾区合作中获得成效,必须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定位合作、错位发展的策略,为澳门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说,澳门政府将进一步发挥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及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优势,推动新兴产业,加大力量扶持科技创新,做精做强,加快经济多元发展。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致辞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三地的重大发展机会,会出动全省之力与港澳做好大湾区建设。马兴瑞表示,随着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的措施逐步落实,加上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等基础建设投入运作,广东省会积极发展大湾区内的一小时生活圈计划,加强三地深度互动,将大湾区建设为宜居宜业的湾区城市。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林念修表示,推进大湾区发展,除了有利于推进港澳与内地双向开放,促进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提升湾区的国际竞争力,亦有利于破解粤港澳三地发展面临的樽颈问题。林念修指出,当前三地自身发展和融合发展,面对不少挑战和问题,实施大湾区战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方案,让三地有更大回旋余地,解决长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三地发展提供新的重大机遇。港澳与珠三角城市优势互补,推动湾区建设将促进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增强「一国两制」生命力。林念修又表示,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大湾区潜力巨大、前景光明,希望各界同心协力、共举大事,推动大湾区发展向前迈进。

宣讲会透露的讯息,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各方的战略定位,另一方面突出了粤港澳和中央关注的重点。香港关注优势缩窄面对严峻挑战,必须参与大湾区发展为香港注入新动能及新机遇;澳门关注定位合作、错位发展的策略;广东关注发展大湾区内一小时生活圈计划,便利港澳居民到大湾区发展;中央关注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破解粤港澳三地发展面临的樽颈问题。

三、香港未来工作重点

林郑月娥指出,香港特区政府未来的重点工作包括:(一)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为优势范畴开拓发展空间;(四)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五)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六)充分用好香港的国际联系和国际网络,向海外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大湾区。香港未来工作的六大重点,体现了充分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战略取向。

1、《纲要》提出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及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香港不但可以藉大湾区建设促进大湾区内生产要素高效流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把握大湾区的庞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推动香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与粤澳政府保持紧密沟通,一同向中央政府争取落实推动大湾区金融合作的具体措施,促进大湾区内金融发展,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2、《纲要》提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香港航空管理培训中心的功能,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扩建澳门、广州及深圳机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以及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提高空域资源使用效率。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支持大湾区邻近机场优势互补,并按各自的独特性共谋发展;同时进一步扩大大湾区境内外的航空网络,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加快通用航空发展,拓展跨境直升机服务,以及着力发挥香港作为航空人才培训中心和航空融资和租赁中心对推动整个大湾区发展的独特作用。

3、在去年8月15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讲话中表示,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由此,「广深科创走廊」范围延伸到了港澳。《纲要》提及,支持香港大力发展创新科技事业,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香港未来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包括:(一)全力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二)藉着联系国内外顶尖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基地;(三)积极推进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两个创新平台;(四)透过「博士专才库」及「科技专才培育计划」等措施,培训本地创科人才;(五)增加大学科研经费和为企业研发开支提供税务优惠;(六)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壮大香港科研人才库;(七)成立「创科创投基金」,以配对形式投资本地创科初创企业;及(八)开放政府数据和推出一套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等。

4、在为优势范畴开拓发展空间方面,《纲要》提出优化制造业布局,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香港在大湾区产业结构优化中,起到促进向外发展、加强对内融合的作用。未来香港既要发挥和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大湾区发展中担当积极的角色,亦要将深化与珠三角城市的合作与促进本港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区域所有」来弥补「香港所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为提升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开创新局面。

5、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方面,香港特区政府鼓励香港青年参与大湾区发展,并着力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及机遇,目的是令大湾区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创新创业平台。香港特区政府将透过资助和与非政府机构合作,为在大湾区各市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补助、支持、辅导、引路及孵化服务;亦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建立一站式信息、宣传及交流平台,支持香港青年创业者在大湾区发展。

6、在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推广和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大湾区方面,香港有许多有利因素,包括拥有「一国两制」独特优势,营商环境首屈一指,有深厚的国际联系,地理位置优越、通讯方便快捷、信息自由、资金流通不受限制,以及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国际企业均选择香港作为在亚洲建立业务或设立办事处的地点,目前香港超过8,200家海外和内地公司,其中约有一半为地区总部或办事处。香港积极吸引海外机构,多个政府组织为在港的海外公司提供服务及支持,这些都有利于香港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推广和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大湾区。

四、解决大湾区「龙头」之争

过去每当提起粤港两地合作,总会引来「龙头之争」。但是,龙头不是由谁定的,也不是谁说自己是龙头就可以成为龙头的,而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看这个地方的发展和成熟程度,像香港在金融服务领域就应该是龙头,但是在大湾区也可以根据各个城市的特色,确定一个中心或多个中心,如广州的制造业、深圳的创科产业,这些都是由市场决定。《纲要》首次提出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提法,解决了大湾区「龙头」之争的问题。

《纲要》列明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纲要》表述4个中心城市各有职能分工——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中国目前有四大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京津冀的中心是北京、天津,长三角是上海,成渝是成都和重庆,只有粤港澳大湾区确定有4个中心城市。这恰恰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制度方面差异大,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其他湾区所没有的制度和体制机制难题,大湾区确定4个中心城市,就是在「一国两制」下,把港澳市场经济成熟、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法治公认度高、科研力量比较强等优势,与深圳和广州制造业发达、科研实力雄厚和政府决策力、执行力强等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

五、「被规划论」是伪议题

《纲要》出台,香港反对派重弹「被规划」的旧调,诬称「大湾区发展是『贼船』」,「夺走特区施政自主性」,是将香港的「一国两制」「连根拔起、荡然无存」云云。

特首林郑对所谓「被规划论」作出反驳,她指出,《纲要》起草过程中,特区政府便积极参与草拟过程,《纲要》文本吸纳不少特区政府的意见;《纲要》的制定过程中吸纳了各界意见,她亲自出席有关大湾区的论坛不下十次,包括金融论坛、科技论坛等,所以不同意香港「被规划」的说法。

反对派所谓「香港被规划」根本是一个伪议题。《纲要》的前言部份,已经开宗明义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国家在新时代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大湾区是在「一国两制」下通过创新区域合作模式、谋求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一国两制」在大湾区发展中不但不会被「连根拔起、荡然无存」,更会进一步深入发展、强化存在。

反对派「被规划论」并非新鲜货色。反对派在经济上「逢融合必反」,从来没有停过阻止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凡是有关两地融合的政策,反对派必定设法出来阻挠。「十二五」规划首次对港澳地区发展设有独立章节,反对派将香港纳入「十二五」规划一事,形容为「被规划」,并由「被规划」扯到香港「被吞并」,「一国两制」「被废除」云云。为此,反对派狙击高铁香港段致使工程一度拖延,成本从原来预算的395亿元,大幅上升五成至669亿元,香港纳税人损失惨重。反对派司法复核狙击港珠澳大桥工程,致令大桥工程一度停顿,大桥主体工程成本上升88亿元,连同香港口岸及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填海工程,开支增加65亿元,港珠澳大桥整体成本上升超过150亿元。

反对派打着「反被规划」、「反被吞并」的幌子,抹黑和狙击港珠澳大桥、高铁、新界东北发展、西九故宫、落马洲深港科技园,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又诬称「大湾区发展是『贼船』」,「大湾区毒害整代人」,是企图误导、恐吓港人、煽动港人对大湾区规划的抗拒情绪,其实质就是不择手段地阻挠香港向前发展。「被规划论」是靠害香港的歪论,如果香港不抓住大湾区规划机遇,其唯一后果不是「被规划」,而是「被边缘化」。港人必须拆穿「被规划」谬论,支持大湾区规划,把握发展机遇。

港英年代,香港缺乏民族、国家身份,在心理上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在地域上因处于中国内地的边缘,故在冷战格局中为香港取得发展契机。但现在及今后,香港须在一个正在崛起及已接轨世界的中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必须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中把握更大的机遇,而且这也成为香港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六、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第三站

《纲要》前言中「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一语,是全份《纲要》的点睛之句。《纲要》的关键词是「发展」,在一般人心目中是指向经济发展。但经济与政治从来分不开,甚至是一体两面的表述,大湾区的经济发展现实意义上亦是粤港澳、特别是香港的政治形势发展的另一面。整份《纲要》,都贯串着一个大精神,港澳两个特区与祖国腹地广东省的无缝融合。不难预见,中央正构建一个新的「一国两制」面貌:以前是「区隔式」的「一国两制」,以后是「融合式」的「一国两制」;以前是「各自为政」的「一国两制」,以后是「协调合作」的「一国两制」。《纲要》标举的「一国两制新实践」并非虚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计划。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二三四」格局是它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也是大湾区融合的难点所在。当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有利于协调好粤港澳三地内多中心城市的定位、分工和矛盾。「一国两制」践行21年,开始进入深水区,故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成功构建「一国两制」下区域协同发展的世界样本。

在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之后,「一国两制」及其治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突出与强化,随之「一国两制」的治理内涵得到扩展。就国家的整合和统一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政治意义。近年来,香港少数人搞「港独」运动,澳门尽管情况比较稳定,但从长期看也不能忽视。因此,大湾区建设不仅仅是要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也追求加快粤港澳地区社会经济整合,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如果说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由构想变现实的第一站,澳门回归是第二站,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功,将是第三站。《纲要》提出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以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功,可以带动「海西经济区」发展。

海峡西岸城市群又名「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州、泉州、厦门、温州、汕头5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包含福建省的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三明、南平、宁德、龙岩,浙江省的温州、丽水、衢州,江西省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省的汕头、潮州、揭阳、梅州共计20个地级市所组成的国家级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既是开展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联动发展,遵循先经济后政治,先单向后双向,先局部后整体,先易后难的路径,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利共赢,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从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联动发展,推动两岸资本、技术、资源、劳力互相补充,只要假以时日,两岸社会经过「先经后政」,再透过政治协商,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达成协议,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最后完成国家统一。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功,将是祖国统一大业第三站,进一步为台湾垂范。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