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特稿

首页 > 最新文章 > 封面特稿

聚焦经济民生 还须平暴良策(2019.11)

发布日期:2021-02-03

☉文/柳苏

特首林郑月娥10月16日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受暴力运动冲击,本港仍处于艰难时期,政府必须积极作为,双管齐下,既要聚焦经济民生,还须提出平暴良策,为解决长期未能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提供前提条件。

今年施政报告以「珍惜香港 共建家园」为主题,共1.2万余字,分为六个部份和一个附篇,详细介绍了未来工作重点和本届特区政府就职以来的工作进度及承诺,涉及220多项惠民新措施。报告封面再次选用天蓝色,寓意香港可以很快雨过天青、重新出发。

持续4个多月的暴力运动,严重冲击本港的法治安定,更重创经济民生。本港已陷入经济衰退的危机,在此情形下,新一份施政报告与往年相比更显意义重大而特殊,特首如何借施政报告带领香港走出困局、重建信心,备受关注。

一、土地房屋措施更为得力

此次反修例暴力运动的爆发,与本港土地房屋供应紧张、贫富悬殊、年轻人向上流动困难等深层次矛盾始终未能解决有直接关系。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议而不决、决而不行,香港难得安宁,更遑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年轻人创造美好前途。

林郑月娥表示,房屋是香港社会目前最严峻的民生问题,也是部份民怨的根源,对此她从不掉以轻心。「我在这里订立一个清晰目标:我们要让每一个香港人和他的家人,不再需要为住屋问题费煞思量,都将可以在香港这个我们共同拥有的城市里面,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2017年的施政报告,初步公布以置业为主导的理念及置业阶梯,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2018年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愿景」,让社会憧憬或观望土地供应的落实及安排,但计划将耗巨额储备填海,需数十年后才可能提供住房等问题,引起极大争议。

今年施政报告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在取态上更为积极,在措施上更为得力,为一些以往议而不决的问题,提出了果断的解决措施。

二、使用「尚方宝剑」收回私人土地

香港解决住房问题不能再等,核心问题在于土地。香港并非无地,但政府的地太少,主要囤积在地产商手中长期不开发。现时政府短期最主要的住宅用地总量也只是500公顷,仅及私人发展商已知土地储备的一半。早于七、八十年代,发展商开始大举收购新界农地,在本港近4400公顷农地中,估计合共拥有不少于1,000公顷农地,相等于超过50个维园面积,但不少一直是闲置或荒废状态,对此,施政报告使用「尚方宝剑」即《收回土地条例》,收回三类私人土地,改划为「百份百公营房屋」,包括公屋、绿置居、居屋、首置屋等。

三类私人土地包括:

1. 约450公顷属私人拥有的新界棕地,较接近现有新市镇和主要公路及面积较大,位于屏山及蓝地一带棕地,规划署会优先检视当中的160公顷;

2. 收回位于各区法定分区计划大纲图上已规划作高密度房屋发展,但因为各种原因如业权分散或基建限制仍未有发展计划,而评估后认为适合作公营房屋发展的私人土地;

3. 收回位于市区并适合作高密度房屋发展的茶果岭村、牛池湾村和竹园联合村寮屋区的私人土地,以加快发展这些合共7公顷的市区用地,按政策的补偿安置寮屋居民。

收回的私人土地约700公顷,预计其中400多公顷会在未来五年收回。政府过去五年仅收回20公顷,换言之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后,将收回的私人土地是过去五年的20倍,按占地约19公顷的维园比较,涉及的私人土地面积相当于21个维园。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表示,在收地时只会考虑规划,是否可以更改地契等问题,不会顾虑土地持有人是否大发展商。这显示政府收地更有决心,不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三、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是民建联和中央推动

根据香港法例第124章《收回土地条例》,当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决定须收回任何土地作公共用途时,容许行政长官命令收回该土地,并予以补偿。过往,特区政府亦曾动用此例,较多是收地作修桥筑路等基建项目。

社会各界多年来都提出以《收回土地条例》,回收私人土地建公营房屋。过往特首林郑月娥和其他官员响应相关提问时,一般都表示以《收回土地条例》收地会惹来私人业主反弹,「会导致司法复核,拖慢发展」云云。但由1997年7月至2017年12月,土地业权人因政府引用该条例收回其私人土地而提出的司法复核个案只有8宗,且无胜诉个案,拖得最长时间的个案也持续不超过一年。因此社会广泛质疑政府不是无能力引用条例收地,而是不敢「得罪」地产商。

林郑上任后,成立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对于新界私人农地,政府当时已有明显官方立场,倾向公私营合作发展,而非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在小组2017年12月19日会议,政府交给小组的讨论文件,亦花大篇幅探讨公私合营细节;对于直接收回土地,却仅寥寥数段,指要审视「公共用途」和法律风险。结果去年小组报告未出炉之际,林郑已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土地共享先导计划」截糊,容许地产商以「公私合营」方式申请改划农地发展,预计本年中公布细节,下半年接受申请,等同把引用《收回土地条例》的建议打入冷宫。只是《逃犯条例》一役重创政府管治威信,政府在6月底决定押后公私合营计划。

反修例暴力运动胶着之际,民建联9月11日在报纸头版刊登全版广告兼召开记者会,要求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私人业主的闲置土地,大量兴建公营房屋「突破困局」,达到公屋三年上楼政策目标。

紧接着,《人民日报》在9月12日发文称《解决住房问题,香港不能再等了!》文章提及,民建联促请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增加土地供应,以大量兴建公营房屋,认为其建议无疑为特区政府提出了一条解难题的思路。

《收回土地条例》针对的土地主要是指囤积于地产商手中长期不开发的土地,虽然援引条例或遭旷日持久的司法复核,特区政府对于是否引用条例有过迟疑,但诸路不通后,收回土地是可行之道。为公共利益计,为解决民生计,地产商是时候释放最大善意,而不应只打自己算盘、囤地居奇、赚尽最后一个铜板。

《人民日报》认为,「反修例」之所以将许多原本不关心政治的年轻人卷入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未来的无力感,而住房,正是重要根源。对于这一影响香港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特区政府有预见力、决断力、执行力,更需要香港全社会凝聚共识。

实际上,香港的各大发展商,已经从香港的发展历程中,赚尽红利,造就主宰香港经济命运的多所巨型企业。在香港急需用地的时候,为公共利益和民生着想,地产商应积极协助政府增加房屋供应。很明显,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是民建联和中央推动,是纾解香港土地供应紧张的可行之路,不仅反映了民建联始终坚持初心真诚服务市民和建设香港,而且反映了中央设身处地为香港社会及市民着想的真情。

四、九成按揭有病乱投医

施政报告房屋政策中最惹争议的,是放宽按证公司提供的按保计划楼价上限,首次置业人士申请最高九成按揭贷款的楼价上限,将由400万元提升至800万元,而可申请最高八成按揭的楼价上限则由6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自楼价10年前爆升以来,金管局先后推出多轮「逆周期」措施,限制过多的楼按借贷,确保金融稳健。今次施政报告大幅放宽按揭,难免让人觉得反其道而行,并且在另一个层面上,增大本地的资产泡沫,令政府口中「严峻的经济局面」面临更大风险,被质疑有病乱投医之嫌。

施政报告中十年来首度为楼市「减辣」,放宽按揭保险计划,有助解决首期不足问题,不少年轻专业人士和中产一族急于成家立室,对置业有殷切需求,放宽按保楼价上限,可以协助他们「上车」。但针无两头利,首期减少而每月供款激增,置业者要捱更高楼价及更长期的供款负担。一成首期可以上车,意味楼价跌一成就可能变成「负资产」,市民置业需要量力而为,政府亦必须留意市况,保留政策弹性,适时调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香港经历过金融风暴和沙士蹂躏,期间楼价插水由高位下跌最多七成,更一度录得逾10万宗「负资产」,当年每十个供楼人士便有两个是负资产,经济持续不景气,失业率升至8.5%,部份不堪负担的「有壳蜗牛」更以自杀结束生命,故「负资产」三字是港人梦魇绝对不无道理。

新措施虽然降低上车或换楼门坎,但风险随之而来,首先是由于借贷额增加,每月供款亦会大增,其次是缴交15%额外保费,变相增加供楼开支。更重要的是,中美贸易战及黑衣暴乱造成的影响,令香港受到内外夹击,经济受创程度恶化,持续不断的暴力冲击,严重打击了香港作为安全城市及商贸、航空和金融中心的国际形象,香港有陷入大衰退的风险,裁员潮、减薪潮、结业潮、倒闭潮、失业潮的冷风开始吹袭香港。若暴乱持续,经济继续恶化,楼市逆转,会同步加大变成「负资产」的风险,希望付出低首期上车的市民,要注意相关风险,须量力而行。

助用家以较低首期上车,地产商老板已率先受惠。彭博统计显示,自施政报告发表以来,地产股大涨,香港6大地产富豪的身家总增长了3.3%。特首林郑月娥被问及新措施或刺激楼市时指,香港楼市敏感,有实时反应亦无可避免,「但系置业嘅人士唔需要实时入市」,又指经过反修例浪潮后,经济转差,大家预计楼市下行,大家要认真考虑是否要实时入市。事实上,假如楼价因为一时亢奋抽升,及后回冷,有病乱投医贪九成按揭上车,随时成输家。

治本之道,还在于尽快开拓大量土地,才能增加住宅供应,令楼市得以健康调整。特区政府仍要以更大魄力,尽最大努力开拓土地,才能根治因土地不足而导致的居住难问题。

五、制止议会暴力 防止立法会空转

16日立法会大楼内外均有暴力冲击,令原本在会议厅朗读施政报告的特首林郑月娥,两度被暂停,结果更需要以视像录像公布,是回归以来首次。反对派议员批评特首未能响应民意,要求她问责下台;而建制派议员则谴责反对派中断会议。林郑强调自己不是「揽炒之母」,认为目无法纪的人才是「揽炒」。

17日郑月娥到立法会出席施政报告答问大会,反对派变本加厉,多名反对派议员七情上面,在议事厅内作违规表演,声嘶力竭高呼口号,完全不顾基本礼仪指骂特首林郑月娥,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先后驱逐13名反对派议员离场。1个半小时的答问大会,林郑月娥仅响应了3条问题,情况之混乱前所未见。

新华社发表时评,题为《既是纵暴者,也是施暴者──看看香港反对派议员的丑陋角色》,指出反对派把暴力手段延伸到立法会,就是在与街头的暴徒里应外合,任由香港政局持续混乱、图谋达到瘫痪特区政府,进而夺取特区管治权的目的。「在他们眼里,何曾考虑过广大市民的利益,何曾考虑过香港的未来。毫不客气地说,这些职业政棍就是香港『立法会内的暴徒』,一体两面。」

反对派将暴力文化搬入立法会。早在今年5月,反对派就闯进立法会会议室,展开「通宵占领」;其后「冒牌主席」涂谨申讹称会议已经召开,违规霸占会议厅主席台;直至会议正式召开时,反对派议员使用暴力的手段,爬桌、指骂、包围、阻路、抢夺、飞扑、推撞、施袭,多名建制派议员被袭受伤。

反对派完全暴露出恶形恶相、流氓泼皮的本性,不惜摧毁立法会运作,扼杀议会理性讨论的空间,也严重影响议会以至香港的形象。

如今反对派议员一方面始终不与暴力切割,肆意包庇纵容暴徒,为暴力升级煽风点火;另一方面更亲自披挂上阵,在议会内胡作非为,恶毒诅咒侮辱特首和官员,不断上演暴力捣乱闹剧,加剧议会内外的分化撕裂。反对派议员在美国后台老板的「柯打」下,除下民主、人权、自由的面纱,在议事堂拳来脚往,暴力夺权手段尽出,这在香港是「史无前例」的,不仅造成立法会运作空转,还严重破坏议会民主和程序公义,议会暴力夺权恶例一开,后续难料。

目前香港的暴力气焰仍然嚣张,反对派议员正加剧把暴力从街头延伸到议会,无论是行政长官到立法会宣读《施政报告》和出席答问大会,或者是立法会内多个事务委员会正副主席的选举,反对派议员都罔顾议员责任,用叫嚣、指骂、包围、堵路、抢咪、射光等议会暴力手段,将本应庄严的立法机构搞得乌烟瘴气、一片混乱,再这样下去的话,政府有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将难以落实。因此制止议会暴力是止暴制乱的重要一环,防止立法会空转,回复正常秩序,才能真正发挥议会的功能。

六、止暴制乱未见良策

特区政府引用《紧急情况规例条例》(紧急法)订立的《禁止蒙面规例》(禁蒙面法)实施后,林郑月娥9月8日首度回应记者提问,她表示示威者暴力已「无底线、无法无天,特区政府会以最大决心来制止这些暴力行为」,「但目前我们并没有任何计划再次启动紧急法来做其他的新规例」,这已显示止暴制乱,特区政府不会进一步制定良策。

林郑在施政报告演辞前言提到,因最初反对政府修订《逃犯条例》而引起的社会冲突,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不同地区在过去四个月发生了超过400场示威、游行和集会,往往都演变成暴力抗争,导致超过1,100人受伤,及超过2,200人被捕。少数暴徒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动攻击和破坏,并以「起底」、「私了」对待持不同意见的人士,令香港陷入了混乱和恐慌;市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打击,从事各行各业的「打工仔」和大、中、小型企业对香港的前景都非常担忧。市民都在问,香港可否回复正常运作?香港是否仍是一个可以安居的地方?演辞前言强调:「社会各界都共同谴责暴徒的极端行为,支持政府严厉执法,遏止暴力。对持不同政见的人士,社会各界都呼吁大家要先放下分歧,尽快停止暴力,让社会回复平静。特区政府除了竭力制止违法行为、支持警队执法、确保各个部门和公营机构尽力应对以减少对市民的影响外,亦会尽一切努力尝试以其他行动与社会一起走出困局。」但如何止暴制乱,整份施政报告未提出任何集体措施,施政报告演辞前言只是门面功夫。

香港正面临回归以来最严峻的局面,当前最急迫和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止暴制乱,恢复秩序,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阻止香港滑向沉沦的深渊。这不仅是广大市民的呼声,是中央的重大要求,而且也应该是在暴乱中发表的施政报告的重要内容。

如果任由「暴」和「乱」持续下去,不仅会危及香港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会毁掉特区政府的管治权威,毁掉香港的法治基石,毁掉香港的繁荣稳定,毁掉「一国两制」。香港当前乱局不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现在已经到了特区政府以更加鲜明的态度,更加有效的举措止暴制乱的重要时刻。社会各界纷纷对如何有效止暴制乱,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可惜在施政报告中没有反映。

不止暴难有效施政,施政报告在社会大乱的情况下,难以真正解决社会老大难的问题。眼前至关重要的,是香港能否及早止暴制乱,社会及早回复正轨。尽快止暴制乱,恢复法治秩序,才是落实施政报告,缓解深层次矛盾的前提。

为了力挽狂澜,政府必须果断坚毅,迎难而上,当机立断,动用一切法律手段除暴安民,以正压邪,从根本上止暴制乱。面对暴力重挫整份管治权威和社会秩序,特首和政府更需顶住压力,更紧密团结管治团队和建制派,共同进退,重建管治威信和秩序。问责官员应更耐心地解释、落实施政报告的各项政策;政府、警方需继续采取更严厉、更有力的法律手段止暴制乱,恢复法治安定的社会环境;建制派也要义不容辞地为政府有效施政护航,反制反对派的干扰,最大程度让施政报告发挥利民纾困的作用,共同推动香港局势积极好转。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