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从地方「十四五」看中国发展新脉络(2021.2)

发布日期:2021-03-05

☉文/稼韧

近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建议陆续公布。这些重点目标和任务,既是对中央重大判断和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地方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从「高质量」「双循环」「数字化」「软实力」等关键词中,可以看出中国发展的清晰脉络。

从今年起,中国正式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具有重大意义。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既体现了国家新时期的目标,又确保了宏观政策的延续性。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后,各省级层面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也陆续对外披露。从地方省级党委、政府的新年贺词可以看出,为「十四五」开好局,庆祝建党100周年,是今年中国各地的工作重点。

高质量:重要主题

综观地方「十四五」规划建议,其思路基本一致:一是融入「国家所需」,二是立足「地方所能」,三是瞄准「未来所向」。

在规划设计上,也都按三大板块论述。

第一板块为总论,主要是讲成绩、析形势、提目标。

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相当于各地的任务书、路线图。

第三板块为结尾,主要是保障落实和动员宣示。

「十四五」规划建议体现了长远战略谋划,是在「变局中开新局」。理解其背后环境的变化,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发展的思路之变、目标之变、方法之变。

当前环境有三个重大变化。

第一是世界格局之变,短期的外部冲击可能更加直接,而从中长期看,国际竞合博弈也将带来新的机遇。

第二是发展阶段之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第三是发展格局之变,外部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发展优势需要重塑,扩大内需成为新时期的「战略基点」。

可以说,中央和地方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是基于对新形势、新局面而谋定的整体性战略和战术。而贯穿其中的一条明确主线,是「高质量发展」。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官媒随后发表的评论文章称,「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以中央精神为统揽,各地对「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上海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质量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

甘肃省「十四五」规划起草者表示,该省建议稿「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努力把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从发力重点看,多地把科技创新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进一步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包括: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能力,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深化拓展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关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等。

北京市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布置了今年要实施的13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官方认为,「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按计划,北京将重点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推动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更加精准培育潜力型科研企业,推动全球产业龙头、独角兽、潜力企业落地。广东省则把「深入推进『双区』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列为「十四五」专项目标。明确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化粤港澳高水平互利合作,把「双区」打造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引擎。

双循环:布点强链

近期一系列高层讲话,均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显见,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路线图。

在地方落子上,多省把「十四五」发展目标锚定为建成「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或节点。

海南省将「打造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其规划是,发挥好海南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落实和服务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打造中国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浙江在规划总体要求和远景目标中提出,未来要基本建成「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并特别指出要「畅通高端要素循环」,成为全球高端要素的引力场。

上海市提出,要把该市「打造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连结」。

从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全会上的讲话看,「中心节点」着重「赋能」,强调在要素配置、供需对接、内需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提升对国内经济循环的推动力。「战略链接」则强调「通道」,要做足国内国际双循环能量交换的文章,构建「要素连结、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助力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在构建「双循环」的路径上,强化产业链成为不少地方的着力点。

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将紧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培育消费引领的内需体系、垂直贯通的产业链体系、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互利共赢的价值链体系、内外融合的市场体系,建设支撑国内大循环、服务双循环的重要战略节点。

为「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国内大循环」,青海省在未来五年将立体多维多元整合提升产业链,构建循环链和产业集群,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

江西省计划「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制造业转移集聚区,为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作出积极贡献。」

其他省份也在「双循环」大棋局中主动寻找坐标定位和比较优势。

河北省在「十四五」期间将聚焦京津两大市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同时,发挥该省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四川省提出「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包括「发挥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发挥科教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等。

广东省再次提出「发挥湾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十四五」期间国内国际双循环。

数字化:赋能实体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并且指出了两条路径:一是数字产业化;二是产业数字化。

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5.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为36.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数字化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2020年底发布的《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四川、重庆。其中,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五的地区,也是当年人均GDP排名在前的省市。

综观各地对未来五年发展的擘画,「数字蓝图」清晰浮现。

在浙江省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50多次提及「数字」这一关键词。在改革方面,「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方面,「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在社会服务方面,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强省。

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被明确写入指导思想。从官方表态看,「打造国际数字之都」已经成为上海的最高优先目标之一。

以上两地还通过重磅文件加码数字经济发展。

2020年底,浙江省人大审议通过《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该《条例》是内地首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

同期,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沪上媒体认为,这是一份「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文件」,「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引擎开始发动」。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将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许多地区的规划建议都强调推动数字经济赋与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社会治理等深度融合,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江西把实施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十四五」期间,江西将集聚壮大先发优势数字产业,用好世界VR产业大会平台,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和示范应用,努力建设世界级VR中心。同时,加速布局前沿新兴数字产业,立足前端材料、后端市场等基础,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应用产业链。

山东提出建设数字强省,加快集成电路、光电子、高端软件等关键基础领域创新突破,打造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信创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安徽把「打造数字科技创新先行区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列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工程,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创新应用试验场、场景实验室。

多地与自身资源禀赋结合,提出「十四五」时期数字化发展目标。

例如,以「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目标的北京,将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引领作用。北京市副市长殷勇近日出席会议时表示,金融业是北京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十四五」时期,北京将以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监管科技等为重点,推进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金融产业集群,孵化一批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数字金融领域领军企业。

再如,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5年排名全国前列,「十四五」期间将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一方面,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在民生领域普及应用,探索建立数据要素驱动的数字化治理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加快5G、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推动创新能级迈向国内一流水平。

软实力:文化牵引

对比中央两次五年规划看,一个明显变化是,「十三五」规划中没有单独的文化章节,而「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则增加了独立章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突显文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不仅如此,五中全会还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2035年作为中国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从中央精神看,明确文化产业要在建设文化强国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

在地方的谋篇布局中,三分之二以上省区市把建成「文化强省(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

如山西省提出,「把文化作为强省的载体路径和精神支柱」。海南省把「建成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从地方「十四五规划建议」看,将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加强文化发展和建设。

一是注重文化对消费升级的引领。

江苏省将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促进以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湖北省把「打造一批以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养生消费为特色的消费示范试点城市」,作为「促进消费扩容升级」的具体要求。

二是加速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浙江省将实施「文化产业提升计划」,高水平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打造先进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建设「文化云」平台,抢占数字文化产业制高点。

湖南省提出,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构建数字视讯全产业链;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用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行业;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三是扩大文化影响力。

山西省把「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作为该省「十四五」时期的战略定位之一。据此提出,要做优做深文旅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提升「游山西、读历史」的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江西省将推进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标志性工程。

福建省提出「提升文化交流质量体量能量」,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同胞心灵契合。

综上而言,各地对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系统规划。其中,既有宏观政策层面的要求,比如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等;又有微观而具体的工作,比如文化产业园区、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

从全局来看,提高中国文化对全球的吸引力,是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之一,也是未来十五年文化建设的一条明线。以2035年对表,「十四五」期间是未来三个五年计划中的开端,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五年看头年,开局是关键」。今年如何起笔,意义非同寻常。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