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治港者 还须有国家观念(2021.5)

发布日期:2021-06-03

☉文/文轩

无论从「沙岭殡葬城」事件还是「西九M+」事件都不难看出,国家观念的缺失在香港不同阶层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作为建制派而言,可以说转軚就转軚,迅速占领舆论制高点。但作为特区政府而言,却必须要高瞻远瞩,灵活变通,否则待到一项规划推行了十年,再转身就不容易了。

中央连续两年出手解决香港问题,今年大费周章地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落实「爱国者治港」。很明显,这里针对的是过去反对派立法会议员瘫痪立法会运作,阻碍政府施政的乱象。但最近引发香港,甚至两地争议的多起事件表明,这样的要求还远不足够,治港者除了爱国,更需要有国家观念。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早前在立法会进行首读及二读时表示,「完善选举制度的核心内容是重新构建选委会并赋予新的职能,选委会新增第五界别可强化国家利益的代表,有利于选委会从国家和香港的角度考虑问题,作出符合国家和香港利益的选举。」正所谓缺什么提什么,这当中提到的「从国家和香港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仅仅是对选委会的要求,也是特区政府官员以及所有治港者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然而,特区政府和建制派当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不妨从最近颇受争议的两个事件来具体看看。

沙岭殡葬城阻大湾区融合

最近,「沙岭殡葬城」事件成为两地热话。特区政府正准备兴建的沙岭殡葬城集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坛位和纪念花园于一地,预计可提供约20万个骨灰坛位,大大舒缓香港龛位短缺的问题。

相关的土地平整工程于2017年展开,至今3年有余,可望年底完成。不过,该处位于香港与深圳的边境地带,在罗湖及文锦渡中间,距离深圳罗湖繁华的商贸区不足300米,在深圳市民眼中,就成了一项厌恶性工程。

一名内地网红近日在网上狠批特区政府,「只考虑香港人的感受,不考虑深圳人的感受」、「风从那边刮过来,殡葬城的风就嘘嘘的吹在你身上,你说你甚么感觉?所以深圳老百姓对这事心理压力就特别大。」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发了内地人民的共鸣,多名香港建制派立法会议员也调转枪头,批评特区政府一意孤行,没有考虑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特区政府一众官员顿时就蒙了:当初这项工程在立法会审议的时候,不是绝大部份议员的支持的吗?其实,沙岭殡葬城早在2012年就已提出,是前特首曾荫权年代的规划,当时他提出「区区有龛位」。上届特首梁振英上任后,当局曾就沙岭超级坟场于2012年及2014年咨询北区区议会,并向区议会介绍相关计划;之后又在2014年咨询了上水区及打鼓岭区的乡事委员会。当时的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亦曾到沙岭坟场实地视察。其后,现任特首林郑月娥于2017年将土地平整工程约18.5亿元拨款提交予立法会财委会,当时42个有份投票的立法会议员中,以41票大比数通过,只有朱凯廸投反对票。

那么,为什么仿佛一夕之间,议员的口风就变了呢?根据建制派议员的主要批评口径,就是当年规划的时候还没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公布后,特区政府就应及时调整策略。

特首林郑月娥在立法会答问大会上相当委屈地说:「官员没有水晶球:(沙岭)项目规划了至少十年以上,十年前可能大家都未看到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会提升至国家经济规划的层面。」

诚然,特首所言非虚,但也正正反映了政府和议会在此事上的「被动」。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两年前才公布,但国家发改委在2015年就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概念更是早已有之,但三届政府从策划到实施,竟无一人考虑到殡葬城对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的影响。

狭隘的本土观予内地「自私」印象

事实上,自殡葬城规划提出以来,无论深圳市政府,还是深圳市居民,都多次提出意见。据报章报道,2016年,深圳有关部门最少两次与食物及卫生局的官员见面,深圳一方认为殡葬城距离深圳民居「极近」,且深圳居民亦十分关注火化设施造成的空气污染及景观问题,但食卫局却表明无意改变计划,只重申建筑物会依山而建、并采用欧盟及英国等先进国家的排放标准等。消息指,双方因不能达成共识,曾有人抛下狠话:「一系你(特区政府)起道墙遮住啰!」双方结果不欢而散。

回归23年来,「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被重视的只有「两制」和高度自治,「一国」不仅被反对派无视,同样也被特区政府和建制派忽略,「高度自治」被错误地当作与内地隔河而治的分界线。特区政府施政仅考虑本地需要,而没有将自己放在区域发展,或国家战略发展之中。

正是由于这种狭隘的本土观,导致香港长期予内地「自私」的印象,有需要的时候就向中央讨政策、讨资源,当内地出现可能会影响香港利益的时候,就迅速隔离封锁。例如自由行政策,当初「沙士」过后实施,成功提振经济,人人叫好,后来游客过多的时候,特区政府不考虑如何引流及完善本地旅游设施,却任由「黄丝」辱骂内地游客为「蝗虫」,令内地游客自然流失。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表面上维护了本地的短期利益,但长远而言,明显还是得不偿失的。

西九M+展品惹争议

国家观念的缺失不仅存在于特区政府之中,建制派当中亦同样存在这一问题。早前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多项收藏品惹起公众争议。目前M+馆藏作品共8000余件,其中有1500件为前瑞士驻华大使希克的藏品。然而,希克藏品中有大量现当代「丑化」中国的作品,例如石心宁的《杜尚回顾展在中国》油画,以丑化、诋毁国家领导人为主题;又例如反华分子艾未未的一幅照片,当中有人以中指指向天安门城楼。令人困惑的是,这些藏品竟还是M+斥2000万美元(约1.77亿港元)的巨资买入,希克还称这是「半卖半送」方式,藏品原本估值约13亿港元。

斥巨资收购反华分子的作品,并当作艺术品珍藏,这难道不是公然与国家唱对台吗?社会上甚至有意见认为,此举违反了《香港国安法》。其实,如果一般人这么做,大不了被说缺乏政治敏感度,但掌管西九文化区的不是普通人,而是曾经参选过特首的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唐英年。

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面对公众的质疑,唐英年的解释是,自己不是法律人士,不懂分辨个别艺术品是否违反《国安法》,但国安公署如认为任何展品违法,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会全面协助调查。国安公署未有就事件接触M+,目前亦未有收到国安公署的查询或投诉。

唐英年这招偷换概念,使得很巧妙,表面上响应了问题,但实质上只是选取了问题当中最尖锐的一点。正如坐公交车没给老人让座,虽然不道德,但却不违法。同样地,没有国家观念也不违法,但作为政治人物,却不应该。

试想想,那些公然污蔑国家、挑衅中央的反华分子,如果在香港获得市场,岂不是意味着香港可以成为反中乱港分子的天堂?正如香港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胡恩威提出的质疑,香港人看了M+引进这些反共艺术作品,会有什么感觉?难道这是M+培养香港反中情怀的潜在目的?虽然,在《国安法》出台之前确是如此,但如今《国安法》加上完善选举制度这一记「组合拳」,正是要终结这一乱象。

不过,唐英年解释过后,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继续在网上展出艾未未的作品,除了上述的中指照之外,当中还不乏色情、娈童等超出道德底线的作品。当然,警方国安处的人并没有找上唐英年,因为按唐的说法,这并不违法。

官员比建制派更需国家观念

无论从「沙岭殡葬城」事件还是「西九M+」事件都不难看出,国家观念的缺失在香港不同阶层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作为建制派而言,可以说转軚就转軚,迅速占领舆论制高点。但作为特区政府而言,却必须要高瞻远瞩,灵活变通,否则待到一项规划推行了十年,再转身就不容易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回归初期,内地发展相对落后,香港缺乏国家观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凸显,但随着内地的迅速发展和外国势力的重重打压,两地之间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今中国之于外国的优势,在于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高效的执行力,例如在抗疫期间,自上而下,如臂使指,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可比拟的。香港若要融入国家大局,必须先有国家观念,施政布局配合国家发展,才能顺势而为。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