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中国新一轮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2021.5)

发布日期:2021-06-03

☉文/白雪冰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涵盖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各领域,与之前在政策强牵引力下的突击性脱贫攻坚相比,消除相对贫困的乡村振兴将是长线工程,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既要防止脱贫再返贫,亦需预防新绝对贫困,更关乎全面普惠和共同富裕,可谓难度更大,更需久久为功。故此,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大刀阔斧制度革新,亦需打持久战的耐心恒心。

3月下旬,中南海发布重磅文件:《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24项重点任务。自此,中国新一轮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大幕正式拉开,中国减贫大业开启从消灭绝对贫困到化解相对贫困的历史新程,中国「共富时代」亦正式启幕。

中南海将乡村振兴提至国家战略地位,实早有端倪。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亦是新一轮乡村振兴元年。在3月中旬通过的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被列为重要一章,乡村振兴成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目标。

落子要冲 七重考虑

按照「十四五」规划,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年,作为国现代化之「基石」,农业农村现代化可谓重中之重。当前,中国经济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均在农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已是箭在弦上,这亦意味着,「十四五」时期,中国「三农」重心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已是题中之义。

事实上,从早年梁漱溟、晏阳初等倡导的乡村建设、乡建运动,到后来中国政策层面推动的新农村建设,再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国改变农村的努力,可谓百年赓续。

一、 均衡发展

自计划经济时代始,中国就采取城市优先于农村的发展战略,将巨额资源从农村释放到城市、从农业释放到工业,造就了城乡差距巨大的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

目前中国大城市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差距无几,繁华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相较之下,农村发展水平与国外差距甚远,且情势仍在恶化。

当前,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加大,城乡不平等程度逐渐加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相对贫困状况日益明显。

毋庸讳言的是,当前,中国乡村基础设施、公共社会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落后状况并未根本改变,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农村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从功能主义角度而言,乡村发展已成中国现代化拖累。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长期农耕文明的国家而言,乡村生活是政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份,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裹挟下,乡村价值正在流失。与中南海所倡导的城乡均衡发展路线可谓背道而驰,因此,开启乡村振兴大棋局,完成从贫困特惠到全面普惠、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缩小相对贫困的「转轨」,已是势在必行。

二、逆城镇化

当前,中国规模城市总数达到世界首位,城镇人口数量已占总人口60%,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口已近3亿。城市化在高歌猛进的同事,所凸显的问题亦不容小觑。

一方面,中国农村人口、劳动力和家庭向城镇流动迁移,为城镇和国民经济增长带来极化推动效应。人口集中所带来的城市消费需求、市场规模,青壮年进城给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的劳动力,均为城市替着消费和出口形成国际市场比较成本竞争优势助力良多。

但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逆城镇化趋势出现。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旧有支撑高速增长的城市化模式已发生变化。城市化速度放缓,原有靠土地融资推进城市化的模式已行至末路。

人口就业、居住和消费以及投资从城市向郊区和农村地区扩展现象出现,特别是在中国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群,已现城镇居民向郊区的消费和居住迁移现象。伴随着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农村经济结构深层次调整,城市资本和要素亦在寻找投向农业和农村发展新机会。

逆城镇化所呈现的大趋势,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对于乡村振兴以至于中国经济发展均带来新机遇。

三、提振消费

当前,中国正加码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官方力推的「内循环」,最重要意涵便是提振内需,扩容消费。

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而言,乡村振兴将极大促进农村、城市双向消费。

胡润富豪榜数据显示,主打农村下沉市场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跃居中国第三大富豪,已超越马云、刘强东,显示农村消费潜力之大。当前,中国消费多元化趋势已有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近郊区向远郊区扩展迹象,作为下一个市场风口和红利区,乡村消费崛起可助阵乡村振兴。

而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转型升级,亦有助于形成新消费市场。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亦可为城市市场提供更丰富和优质农产品,实现城市消费升级,反推农民增收消费升级。因此,提振乡村经济,中国市场潜力才能被充分激发。

四、迈向共富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拉大。有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9年,中国坚尼系数均高于0.4的国际警戒水平,2008年之后的6年里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很快又有所反弹。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处于高位波动状态。

中国近年推动的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口大批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地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农村劳动力短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当前,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已是农村居民的2.72倍。去年以来的世纪疫情之后,贫富差距更趋拉大,社会公平问题凸显。

共同富裕不仅涉及社会公平,亦关乎经济发展中的供给、需求和效率等问题。

乡村振兴关乎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如先富无法带动后富,反而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注定无法持续,而推动乡村振兴,无疑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成共同富裕。

五、粮食安全

但世纪疫情之后,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标普全球农业指数连续第9个月上升,达到7年来的最高水平。而上一次出现如此迅猛的涨幅,还是10年前。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包括蔬菜、食用油、糖、乳制品和肉类在内的几乎所有食品价格均在上涨。如何端牢中国十四亿人的饭碗,已成中南海案头头等大事。

实现国家粮食安全重心在乡村,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乡村振兴。因此,让农民富起来,让农业强起来,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谓势所必需。

六、稳定器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不仅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亦关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考虑,更是政治考虑,是稳定社会大局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攻城略地,中国乡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数亿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农村「空巢化」「老龄化」现象明显。只剩下老年人、留守儿童、病人或残疾人的广大乡村,衍生诸多社会问题。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当前中国乡村人口达5亿多,乡村稳定,无疑利好整个社会稳定大局。

七、反哺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以上,但由于城市入籍门坎高悬,越来越多大龄农民工回流老家,在此情况下,「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城市反哺农村模式应适时开启。

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为城市反哺农村提供可能。此间观察家指,当前,中国积聚了足以充分反哺乡村的城市力量和国家力量。无论基于「赢家补偿输家」意义上的社会正义,抑或基于城乡一体发展所要求的空间互补性,乡村振兴战略均刻不容缓。

制度革新 久久为功

作为中共执政历史坐标中、极为复杂棘手的系统性社会工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涵盖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各领域。与之前在政策强牵引力下的突击性脱贫攻坚相比,消除相对贫困的乡村振兴将是长线工程,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既要防止脱贫再返贫,亦需预防新绝对贫困,更关乎全面普惠和共同富裕,可谓难度更大,更需久久为功。故此,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大刀阔斧制度革新,亦需打持久战的耐心恒心。

一、 久久为功

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至少包括三重意涵:一是改善农村「硬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提升农村「软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三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提出愿景规划: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此意义上,需要长期的制度、资金、政策乃至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任务范围,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拓展至所有农村,全体农民。乡村振兴关乎全面普惠,覆盖更多群体。乡村振兴面向的不仅仅是深度贫困地区,更是全局致富,更需久久为功。

二、 城乡平权

近30年来,中国已完成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城镇化过程,平均每年约有1900万人口进入各类城镇就业和定居。如按照每年1%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可达70%,城镇人口可接近9.8亿人。

但受限于各项改革进度,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有16%差距,目前在城镇就业的2.87亿农民工,尚未真正实落户城镇。

有分析指,如向城镇迁移的人口不能享受平等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青出老回」现象将无法避免,从而阻碍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因此,通过持续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确保进城务工农民真正在城市「生根」,在居住、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权,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国城市化进程才能迈入正常轨道。而这种城乡流动亦有助于农村土地等要素资源重组,吸引更多资本和城市人员进入农村,进而发展现代农业,反推乡村振兴,形成良性循环。

三、产业驱动

产业驱动可谓中国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发展基石: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可谓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实现村镇集约发展,实施产业驱动下的质量兴农战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均是乡村振兴的题中要义。

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周围蕴藏着对高质量农产品的旺盛需求。推动产业兴农,从城市周边突破,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提升农村收入水平,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四、制度革新

中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亦不可或缺。

破除体制机制弊端,通过优化配置乡村资源,逐步打破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壁垒,推动乡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从而构建缓解乡村矛盾、缩小差距、实现协调、共同发展的制度体系。

与此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启动主体、启动要素、启动市场,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均势在必行。

欲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以及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农村脱贫致富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当为首务。

土地要素动态合理配置,需要建立城乡统一市场,进行土地用途合理管制,使农村各类土地资源顺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流动迁移、工业化进程、人口城市化、城乡融合发展等要求,不断优化再配置。

新土地产权改革如可真枪实弹推进,将令乡村振兴打开新天地,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亦可获添新动力。

五、 拓新空间

提振乡村,绝非停止推进城镇化,亦非对立城乡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在扩大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新空间。建设新城镇和新农村,转移城市人口密集地区、不宜生活发展地区的农村和农业人口向新扩展的发展空间转移,形成劳动力供给和新市场需求,扩大做优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增量。

在拓阔新空间的同时,中国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唯有找准独特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才能增强乡村产业与产品核心竞争力。中国新一轮乡村振兴,唯有从「新」出发,并找准方向,方能天地无限,拓写中国经济发展新章。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