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外交全线燃火 中国如何突围(2021.5)

发布日期:2021-06-03

☉文/闵之才

中美在阿拉斯加罕见互怼硝烟未散,西方国家发起的抵制新疆棉花事件又起,随后「抵制北京冬奥」的呼声在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中国官方对此均采取了严厉的反击。专家分析,阿拉斯加的交锋,预示着中国外交文化重大转折;而对欧盟的加倍制裁,则表明中国要为世界「立规矩」,不能一边在中国赚钱一边当美国的打手。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中国「平视外交」的一部份。亦有专家建议:中国仍应保持谨慎,避免全线燃火,对外反击维持在适当的尺度内,避免掉入过犹不及的怪圈。

近来中国外交出现颇多不同寻常举动。

3月22日,为了反制欧盟1989年来首次制裁中国,中国宣布制裁欧盟10个个人和4个实体。

3月18日至19日,中美在阿拉斯加高层会晤,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态度强硬斥责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引爆互联网。

除此之外,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试图发起所谓「抵制北京冬奥委会」的行动,中方也予以了严正响应……

近年来,中国同加拿大、澳洲等美国盟友的关系常态化恶化,现如今中美、中欧、中日关系也出现突破性的摩擦。可以说,中国同美国及其盟友的关系几乎已处于全线燃火的状态。

中美罕见公互怼,中国外交文化重大转折

阿拉斯加的中美战略对话很可能将载入史册。这次对话最吸引眼球的环节莫过于正式会谈开始前给媒体留出的开场白时间内中美双方的高强度白热化互怼。杨洁篪的那番「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更是让大陆舆论沸腾。

有网友对比一百年前,辛丑条约签订现场与2021年这场对话的现场图片后,感慨到:「同是辛丑年,世界没变,只是中国变了!」

有专家认为,中方给美国上了一堂「政治礼仪课」。此次会谈前,美国就释出一系列恶劣言行,在对话的开场白中又颇为强硬,试图先声夺人,这种失礼是美方长期霸道逞强的缩影。中方临场以变应变,坦然陈词,特别是杨洁篪那句「你们在中国面前没有资格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平实有力,打乱了美方的嚣张。

这是中美两大国前所未有的公开面对面交锋,极具象征意义。它告诉美国人,他们不可以对中国指手画脚了,那个时代早已结束了。他们必须以平等、相互尊重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

中国经士智库创始人田士臣称,这次聚光灯下的外交交锋表明中国外交文化的重大转折。

田士臣认为,这次会谈中方的表现也有必然性,标志着中国外交文化经过近年来调整后的转型升级,趋向于更加务实、高效和以结果为导向,特别是从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待客之道营造外「里子」,从见招拆招、被动应对转变为以我为主、主动塑造。

同时,田士臣指出,中国外交文化转型是适应外部安全环境不断变化自我调适纠偏的结果,这种转型不是为了对外示强或称霸,而是使中国的外交真正回归其本质,既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又通过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为国家营造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中国将依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三场闭门会谈都顺利结束,没有一方甩手走人,而且中美双方都在事后的采访中提到合作。由此可见,中美的相处之道愈加成熟,不会一言不合就一拍两散。而且在胡锡进看来,这样公开吵了,很可能会让双方接下来的对话反而多些理性和务实。果然,会后有一些媒体揭秘说,其实闭门会谈的结果要比预期好一些。

中欧罕见互裁 中国要为世界「立规矩」

最近,中国与欧盟在所谓「人权」问题上也发生了罕见的激烈交锋。3月22日,欧盟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由,宣布对4名中国官员和另一家实体实施制裁,制裁包括旅行禁令和资产冻结。中方随后也快速「加倍奉还」,宣布对欧方的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

这是欧方30年以来首次对中国的人员和机构实施制裁,制裁内容显然具有象征性,但性质是恶劣的,表现了欧盟的道德傲慢和尝试干涉中国内政的企图。中方的回敬及时而果断,表达了北京不接受欧盟如此与我们打交道的态度。

中欧关系遭遇「倒春寒」,背后直指美国的「影子」。欧盟宣布对华制裁,恰逢美国新任国务卿布林肯首访欧盟与北约前后。华盛顿价值观外交伴随着拜登领导的「美国归来」,已形成一股气流并与欧洲大陆的反华因素合流,引发了这一波中欧关系动荡。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马晓霖认为,从拜登政府宣示将重修美欧关系、重返多边框架、重塑美国领导地位和重遏中国发展之日起,就意味着一旦白宫更替主人,疏离4年的美欧关系势必回暖,平稳发展但暗流涌动的中欧关系势必会因美国挑唆和胁迫而遭遇挫折。

欧盟此番对中国的制裁,显然是讨好拜登政府的「投名状」,然而又不愿意彻底激怒中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故而出台了这份「杀伤性不强,侮辱性极强」的制裁。对中国来说,必须为这种「政治靠美国,经济靠中国」,企图两头讨好的投机行为「立规矩」,因此这次如此快速且加码制裁,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既然我们反反复复、耐心地、仁至义尽地去跟他们(欧盟)交流,他们听不进去,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他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她指出,欧方不能指望一方面讲合作,一方面搞制裁,损害中国的利益,这没有道理,也根本行不通。

德国《新德意志报》指出,柏林和布鲁塞尔对北京展示傲慢和自我高估的外交方式。中国早已是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也是全球技术领先者和国际政治关键因素。北京已不再想被动适应国际规则,而是自己开始制定规则。中国正扮演国际社会的负责任角色和改革者。因此,欧洲对华打交道应更加谨慎地权衡。

实际上,正如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那样,欧盟与北京的对峙从一开始就结束了。欧盟方面点名了新疆警方的四名头面人物,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公安局,对其课以「禁止进入欧盟」与「冻结在欧盟资产」的制裁。这对于长期坚守一线,无暇外游,且没有在欧洲银行存钱习惯的中方人员,仅具备象征意义。同理,中方的制裁也是如此。

从根本上说,欧洲领导人仍然对冷战式的遏制中国深表怀疑。中国是欧洲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在1月下旬表示,她「非常希望避免建立集团」,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坚称,他希望避免出现「共同对抗中国」的局面。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经济大势使然矣。因此,欧盟内部是否真的有决心抵制双方历经多年达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议令人存疑。面对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将确保「欧盟投资者更好地进入快速增长的十四亿消费者市场」的未来,谁能与自己的未来过不去呢?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欧关系最困难的时刻进行了一次通话,这次通话已超出中德范畴,对防止中欧关系继续下滑至关重要。安徽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尹建龙表示,德国是欧盟最重要的成员国之一,默克尔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默克尔能够顶住来自外部和欧盟内部部份国家的压力,主动与中国最高领导人进行沟通,释放出善意的信号,有助于缓解前段时间欧盟对中国制裁所产生的不友好气氛。

中美欧是世界三大主力,几乎构成今天政治、经济和安全议题的全球性和决定性领导型三极,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世界战争与和平、发展与倒退。因此,处理好这个大三角关系,具有决定人类命运的战略意义和全局作用。

专家认为,珍视中欧关系,与珍视中美关系同样重要;保持中欧战略互信和经贸共存,与重建中美战略互信和消弭经贸摩擦同样重要;管控中国与美国和欧洲两个方向的分歧与摩擦,避免美欧产生更多更强意识形态和实际利益交集,避免双方全面和密切合流,避免中国陷入两线博弈,则更为重要。

西方政客鼓动抵制北京冬奥 中国如何应对?

眼见继续炒作「新疆问题」收效甚微,西方「反华」势力又盯上了2022年北京冬奥委会,打算继续给中国制造麻烦。

不少西方媒体和政客近来以人权为幌子,发起抵制北京冬奥委会的活动。美国政客和议员的表现尤其活跃,希望拜登政府带头抵制北京冬奥。美国政府态度微妙,美国国务院表态不一,先是说抵制北京冬奥委会在议事日程之内,也是需要和盟友讨论的事宜。后又改口称,美方尚未和盟友及伙伴讨论抵制北京冬奥委会。白宫也站出来紧急灭火。

在国际奥委会看来,这纯属造谣生事,奥委会并不想政治斗争染指体育领域,因此坚决支持中国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委会。美国奥委会也站出来反对抵制,认为抵制是无效的,而且这对一直在为奥运会做准备的运动员来说是「不公平的惩罚」。

美国的盟友英国率先表态不支持抵制北京冬奥,日本、韩国也相继表态没有与美国讨论抵制冬奥事宜。外界分析,华盛顿可能难以聚集足够多的合作伙伴,从而对奥运会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以日本为例,如果拜登决定在日本首相菅义伟即将对华盛顿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向他提出这个想法,他可能会被拒绝。作为2020年7月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国,日本不能对可能违反奥林匹克精神的行为提供支持。此外,菅义伟知道,参加任何抵制活动,都会导致北京对东京奥运会进行报复性抵制,以及可能进行其他经济惩罚。

另外,日本也承受不起在一场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之际,在奥运会前夕,与国际奥委会开战的代价。举办奥运会的挑战如此之大,成本也如此之高。

有媒体分析指出,作为未来几年几项国际体育赛事的主办国,美国及其盟友应该考虑到中国领导可能进行的报复性抵制。或许反对抵制背景冬奥委会的最有力的理由,可能是抵制对中国对维吾尔族的政策不能产生任何影响。在世界舞台上羞辱北京的企图,只会适得其反。更有可能的是,抵制行动将暴露出美国在影响盟友方面的孤独和无能。

但若美国铁了心要抵制北京冬奥意味什么?专家警示中美关系将彻底摊牌。华盛顿很清楚,中国势必动用一切可能,对抵制北京冬奥委会的国家施以报复,美国能否承受这样的后果?

截至目前,拜登政府的态度仍然是倾向于拒绝抵制北京奥运。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美国奥委会及日本奥委会明确反对将奥运会政治化。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国际社会都希望办好东京夏季奥运会和北京冬奥委会,给国际舞台增加一些「正能量」。如果要抵制,美国就要权衡其中利弊。美国运动员可能无法参赛,美国企业也可能无法提供赞助。这样对美国的损失很大。

其次,盟友反对抵制北京冬奥委会。在人权价值观等问题上,盟友面子上和口头上可以配合美国,但真正涉及到己方利益时,尤其是自己国家荣誉和运动员利益时,反而不会附和美国立场。在盟友反对抵制北京冬奥委会的背景下,美国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承受因抵制而引发的中美关系恶化。

最后是北京的反抵制工作也有成效,突破口就是持续有节奏、有针对性地揭穿西方有关新疆的各种谎言和假新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近来多次通过视频文字等方式回击西方有关新疆的不实指控。

还是那句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是中国的强项。当下最重要的是办好中国国内的事,同时认真筹备冬奥运,就像当年北京奥运会前西方也曾企图抵制,但最后中国用一届「无以伦比」的奥运会,让全世界折服。

从「战狼」到「平视」 中国外交警惕全线燃火

为何最近中国外交全线燃火?首先,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一连串强硬举动都为平视外交的一环。

过去几年,中国对加拿大、澳洲等美国盟友态度强势是为了惩罚这些实力较小的美国盟友毫无原则地选边站队,让它们认识到中国的大国地位不容挑战。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和日本的支持有限,欧日过去四十年面对中国并不敢轻举妄动。拜登上台后,并不意味着欧盟和日本就可以恢复对中国的居高临下姿态。

不只是美国要习惯中国的大国存在,欧盟、日本等大体量的美国盟友都要习惯中国的大国存在,这一做法不该是权宜之计,也不能是虚与委蛇,而应该是常态化的认知。中国既对美国宣告平视外交,更是向西方社会宣告平视外交。

中国不会全面恶化同美国及其盟友的关系,也不会对对抗闭口不谈。只要对抗的部份不无限扩大,就能够将矛盾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把握好「竞争、合作对抗」的节奏就是成功。

过去几年,中国外交路线逐渐转变已是事实,中国官方将这种变化定义为从「韬光养晦」到「积极作为」。在民间,这种新的外交特色有更具情感意义的名称——「战狼外交」。

不过中国政府在这一点上,可能远比批评者们所想象的更加冷静,事实上在严肃的官方语境中,中国从未表示接纳「战狼外交」这一定义。2020年底,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一次演讲中说,「战狼外交」是一个「话语陷阱」,「给我们贴这个标签,至少是对中国外交的误解。」

习近平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讲话则更能说明问题,他说,「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平视外交」或许是对这种变化的更确切形容。分析认为,中国外交最应迫切解决的问题,是缺少在国际舆论场拥有议题设置的能力,而长期处于被定义、被解释、被表达的窘境中,西方国家可以精心挑选「战场」、组织议题、设置语境,而中国只能被动应对,很多时候显得左支右绌。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个痛点,中国政府才有意识地改变外交策略,既然克制和忍让不能解决问题,「主动作为」便是必然了。

「平视外交」或许是不错的提法和思考方式,它比「战狼外交」更能代表中国外交背后所追寻的文化内涵。平视代表对等、合理、公平,是一种符合现代价值的交往原则,更容易为世界大众所理解、接受。

中国要向世界说明东方文化的内涵,塑造中国外交文明现代的国际形象,就要摆脱西方贴上的「战狼外交」标签,为自己树立「平视外交」的新形象,首先就不要掉进被标签化的「战狼外交」陷阱。

专家指出,从「战狼」到「平视」,中国外交应仍应保持谨慎,令这个转变的过程维持在适当的尺度内,避免掉入过犹不及的怪圈。如何「主动作为」势必要经历不断的探索和修正,但外交语言的「主动」不应被简单解读为「攻击性」,特别是外交官们更应对此有清楚认知,中国试图树立起自信主动的国际形象,但全线燃火可能会令目标越来越远。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