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新疆棉花风波:暗战与愤怒交织(2021.5)

发布日期:2021-06-03

☉文/子瞻

瑞典时尚品牌H&M公司曾在2020年发布的一项声明称,不再采购新疆棉花。谁也没有想到,时隔一年,这一声明将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引发轩然大波。在这一风波之中,暗战与愤怒交织。中国亟待讲明是非之问,跳出话语的陷阱。

今年3月底,H&M公司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开始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引发中国消费者的广泛声讨,遭遇到猛烈的舆论「炮轰」,H&M在中国娱乐圈的商业伙伴也陆续宣布与H&M「切割」。截至3月25日,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已屏蔽或下架H&M的在线商店和相关商品。

此事件还在不断发酵,更多品牌卷入其中。其实,自2020年以来,耐克、H&M、阿迪达斯等多家欧美服饰品牌已经公开抵制新疆棉花,其原因都是基于对新疆存在所谓「强迫劳动」现象的关切。例如,耐克于2020年3月发布声明称,其不从新疆地区采购产品,已和合同供货商确认,不使用新疆地区的纺织品或纺纱品。此外,耐克还表示,其在中国青岛的工厂已停止从新疆地区招聘新员工,该工厂将不再有任何新疆员工。

BCI的迷雾与悖论

如果将时间回溯可以发现,新疆棉花面临的抵制与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以下简称「BCI」)的决策密切相关。BCI是一家国际性非盈利会员组织,旗下会员的棉花供应量和采购量在全球都排在前列。「可持续棉花生产标准」是当前国际纺织品流通贸易领域的重要准入标准,经BCI认证的棉花,市场认可度更高。如今,BCI数千名会员遍布全球,且类型多样,覆盖上下游棉纺织产业链。

2020年10月21日,BCI瑞士总部在官网发布声明称,2020年3月起,BCI陆续停止了对中国新疆地区的棉花发放认证书,10月全面终止合作。声明指出,「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强迫劳动和其他侵犯人权行为的持续指控,造成了越来越难以维持的经营环境。因此,BCI决定立即停止该地区的所有实地活动,包括能力建设以及数据监测和报告。」2020年12月18日,BCI瑞士总部在另一则公开声明中指出:「研究人员发现……新疆地区农场一级强迫劳动的风险越来越大。」

也正是基于此,H&M在官网声明中提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XUAR)是中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供货商一直从该地区与BCI相关的农场采购棉花。而BCI决定暂停在XUAR的BCI棉花许可,意味着『对于我们的生产,与我们合作的供货商将不会从XUAR采购BCI棉』 。」

但吊诡的是,BCI瑞士总部的声明与其中国区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不一致。BCI中国区员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当前BCI在中国新疆博乐、库尔勒、阿克苏等地有十余家执行合作伙伴。2020年中,BCI中国区曾派人员到新疆多地调研,考察并没有发现相关企业有强迫劳动的情况。

2021年3月1日,BCI上海代表处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申明称,从2012年开始对新疆项目点所执行的历年第二方可信度审核和第三方验证,从未发现一例有关强迫劳动的事件。

至今为止,BCI瑞士总部如何得出「存在强迫劳动风险」一事依旧成谜。不过,BCI暂停合作对新疆棉花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遭到「除名认证」使得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均受到冲击,而欧美品牌商随之而来的公开「割席」,让中国棉纺织品贸易企业面临「两难」的境地。

「强迫劳动」的指责从何而来

新疆棉纺织业遭受「强迫劳动」指责,并非始于BCI。近年来,澳洲、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智库、媒体、民众、政客四者互相影响,以拼凑出的「调查报告」煽动民意,被煽动的民意反过来挟持政客。政客为了迎合民意,变得更加激进,又进一步影响媒体和民众,螺旋式的结构使得外界看待中国新疆的态度最终变得越来越激进。

例如,在BCI瑞士总部2020年12月18日发布的声明中,援引了美国华盛顿全球政策中心的一份报告。报告作者郑国恩(Adrian Zenz)曾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称为是「美国情报机构操纵设立的反华研究机构骨干」。

这份名为《新疆劳动力转移与动员少数民族摘花》的报告称,「每年有超过50万少数民族工人被调派参与季节性采棉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可能存在很高的强制性。」同时,报告还质疑了中国新疆地区的脱贫工作。比如,「基层政府组织培训用工」被视为「强迫劳动」,「鼓励村民勤劳致富」被视为「宣传洗脑」,「一站式用工服务」被视为「严密监视」, 「方便职工的集中托儿」被视为「奴化教育」。然而,有媒体指出,在区分是否「强迫劳动」的重要因素——薪酬证据方面,该报告显得语焉不详。

其实,类似关于新疆地区的「学术报告」或「人权报告」并非少数。2020年3月1日,澳洲智库「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发布了《贩卖维吾尔族:疆外的「再教育」、强迫劳动和监控》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指控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并且少见地列出了「可能有意或无意参与强迫劳动的外国和中国公司」。从报告内容可见,报告数据来自于「公开的中文文件、卫星图像分析、学术研究和实地媒体报道」等。

有媒体对报告引用内容溯源后发现,其中存在不少误读。比如,报告称「多种来源表明,在中国各地的工厂中,许多维吾尔族工人在所谓的『军事化管理』下过着苛刻的,隔离的生活。」该结论引用的数据,是中文社交平台「百度贴吧」里一则招工广告。广告用中文写道,「合同期为一年起签!……半军事化管理,能吃苦,人员不流失,合同签多久,就上班多久!100人起送!」在中国现实语境中,这样的网络招工广告并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再如,报告引用了一篇名为《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心——市妇联真情关爱少数民族女工侧记》的新闻报道。原报道显示,「多年来,泰光妇联通过妇联成员与维吾尔族女职工分组联系,开展走访,……设立心理疏导室、谈心室等,对维吾尔族女职工开展心理疏导服务。」这则报道被解读为:「有证据表明,在工厂内部,工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严密监控。」

其实,多名新疆棉企负责人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人员招募上,公司和员工都是自愿签订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人员大都来自于公开劳动力市场、附近村民,以及外地务工人员等,待遇上则根据长期工和旺季临时工给付不同薪酬。但是近年来,上述类似充满偏见的「学术报告」,已成为有的西方媒体及组织机构援自变量据的来源,进而广为传播。

更为重要的是,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无论是土地管理、棉花种植,还是棉朵采摘等环节,人员用工数都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专业高效的机械化作业,这一现实情况使得「强迫劳动」的前提更值得怀疑。据报道,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农机化水平已达到93%,农业机械化水平领先全国,拥有采棉机2500台,机采棉面积达1080余万亩,棉花机采率达82%,成为中国最大的机械化采棉基地。

棉花风波背后的愤怒之声

据媒体统计,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产棉区,年产量在500万吨左右,占到国内棉花产量的80%以上。新疆50%以上农民种植棉花,其中少数民族占70%以上。棉花已成为新疆当地农民,特别是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植棉收入已占到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新疆棉纺织产能在1700万锭左右,纱线产量185万吨,解决当地就业近60万人。

新疆棉花风波几乎在一夜之间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愤怒,中国官方也相继就此事发声表态。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就H&M等国外服装品牌因新疆棉问题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所谓中国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完全是子虚乌有,纯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玷污抹黑。我们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新疆事务和中国内政,反对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由对中方有关实体和个人实施制裁。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在例行记者会上作出四点表态。第一,新疆地区的棉花是世界上最好的棉花之一,不用是相关企业的损失。第二,有关新疆地区「强迫劳动」的指责,完全是个别反华势力炮制的恶意谎言,目的是抹黑中国形象,破坏新疆安全稳定,阻碍中国的发展。第三,给老百姓包括少数民族的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般正常人都会觉得是件好事,因为可以让人民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但是就有人认定一定是强迫劳动或者暗无天日的压迫,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历史上真的就这么干了上百年,所以现在以己度人。第四,中国光明磊落,中国人民友善开放,但中国人民的民意不可欺不可违。

中国官方的表态与民间的怒火使得以H&M为代表的欧美服饰品牌遭遇到强烈的抵制。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人们纷纷上传自己扔掉耐克运动鞋的照片,或者用胶带把运动衫上的标识盖住。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家汽车修理店挂起了一条横幅,禁止穿耐克或H&M的顾客前来。北京一家酒吧为穿国产品牌服装的顾客提供免费饮料。

对于外国品牌的愤怒之情引发中国消费者抵制外国品牌、支持国产品牌的呼声,在商业市场掀起「撑国货」的热潮。比如,随着明星们与外国品牌断绝联系,中国运动服装巨头李宁公司宣布,男团成员肖战将成为品牌的新任全球形象大使。不到20分钟,肖战在李宁广告中所穿的衣服几乎在网上全部售罄。关于该活动的话题卷标被观看了超过10亿次。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此情绪化的时刻,利用爱国主义情绪进行逐利的投机取巧也不时出现。在中国网络交易平台上,多款国产球鞋价格暴涨引发热议,「市场民族主义」一度成为令人警惕的「生意」。面对这一的现象,中国官方在其间拿捏着平衡,避免愤怒情绪失控,在力挺新疆棉花的同时,也通过不同场合也发出警惕过激行为与煽动仇恨的声音。

是非问题应避免成为叙事之争

当前,对于新疆棉花的争论仍没有停止,外界基于个别反华人士拼凑的「数据包告」不断攻击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现象,而中国则试图从不同角度向外界表明自身的立场和态度。然而,在中国对外澄清新疆的真实情况时,却常常容易陷入话语的陷阱之中,让原本的是非问题成为叙事之争。

陷阱一、强调新疆棉花的质量

众所周知,新疆的长绒棉在中国的棉花中属于质量极优的品种。当外界批评新疆存在「强迫劳动」时,新疆棉花质量的优点通常被中国媒体或官方用来作为反驳的理由,诸如「新疆棉花质量优,不容抹黑」、「不使用新疆优质棉花是外国公司自身的损失」、「高质量的新疆棉花国内都供不应求,更没有必要给出口给外国公司」云云,甚至部份中央媒体通过连篇累牍的报道反复介绍新疆棉花的品质。

但是这样情绪化的反驳并没有直击外界的核心关切,总给人一种刻意避开核心问题的嫌疑。新疆棉花之所以如此备受外界关注,其部份原因正是因为高质量的特点。在此背景之下,不针对性批驳新疆「强迫劳动」的谬论,反而一再重复新疆棉花的质量优势,实在是「一拳打在棉花上」,落入话语的陷阱之中。

陷阱二、深扒西方强迫劳动黑历史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可以从棉花说起,在棉花种植园中进行殖民主义的强迫劳动,是欧美等多国历史上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情。当如今西方以相同的理由指责中国时,中国反驳的角度自然而然围绕西方自身黑历史展开。然而,这样的反击却并不能经得起仔细的推敲,也无法有效打消外界的顾虑。

某种程度上讲,西方正是有这样不光彩的黑历史,才会对现在国际社会是否仍存在强迫劳动现象如此关注,甚至可以说,在西方眼中对于强迫劳动的警惕正是一种自我反省和进步的体现。因此,中国需要迫切对外阐明的是自身并不存在强迫劳动的现象,而不是一味地深扒对方的黑历史。至少从逻辑层面,对方过去的错误并不能成为左证如今自身正确的依据。

陷阱三、政治的眼光与中国的市场

面对外界「强迫劳动」的荒谬批评,中国最常见的反驳在于强调企业不应该涉足政治,不应「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锅」。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不利于中外之间的沟通,反而落入了最大的话语陷阱。原本理直气壮基于事实的反驳,在这一语境之下仿佛在暗示外界,进入中国市场的门坎在于政治的顺从,这也是至今被诟病最深的一点。

其实,若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存在强迫劳动等侵犯人权问题,其产品遭到国际社会抵制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H&M公司自身在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也长期被外界批评无视劳工基本权益,进而导致其产品在世界遭到抵制。因此,关于强迫劳动的争论并非是企业涉不涉足政治的问题,并非是「吃饭砸锅」的问题,更非以政治忠诚换取中国市场的问题。中国亟待对外界讲明其中的逻辑,即「强迫劳动」理应遭到抵制,但中国并不存在这一现象。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