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两岸

首页 > 最新文章 > 台海两岸

「菠萝事件」与「台湾生命共同体」(2021.5)

发布日期:2021-06-03

☉文/郝沛然

自3月1日起,大陆暂停进口台湾菠萝,引发岛内震动。上至蔡英文、苏贞昌,下到绿营基层「桩脚」,均「同仇敌忾」、一致抨击大陆,试图制造「齐心反抗中国打压」的民意氛围。其实,类似政治操作在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屡见不鲜,确实可将很多台湾民众「团结」到民进党「反中抗中」大旗之下,也自然有助于该党巩固基本盘,扩大民众尤其是青年支持。更严重的是,这将推动「台湾生命共同体」的成熟与固化,并为「台独」势力进一步构建「台湾民族」创造条件。

一、两岸分离与对立是构建「台湾生命共同体」的基础条件

(一)两岸长期分离为构建「台湾生命共同体」提供客观环境

国民党退踞台湾后,依旧打着「中华民国」旗号,将「反共反攻」列为「基本国策」,两岸陷入军事对峙、政治对立与同胞隔绝的状态。后来,两岸隔绝状态虽被打破,但迄今尚未结束政治对立,就为「台湾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是台湾当局作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立政权存在,有旗、徽、歌,也有军队,并且通过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国家」形态较为完备。它不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纳税,在国际上还获得一定程度的外部承认:最盛时,它占据着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与美国、日本、西欧等有「邦交」,「邦交国」总数达70个。

二是台湾当局长期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及其干部,攻击大陆社会主义制度,致使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政治、经济、社会有着很深的误解,怀着很重的偏见,对大陆观感整体较差。再加上在较长时段,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优于大陆,导致很多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抱着优越感,两岸民众间「我者」与「他者」的界限清晰,「心理距离」较远。让台湾民众认同大陆民众是「亲人、同胞」,自然殊为不易。

(二)重大历史事件为构建「台湾生命共同体」起到助推作用

一是1949年前后大撤退。当时,约200万军民仓皇赴台,路上历经艰险,最终逃到「那个可以暂时躲雨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驻守海南、舟山、大陈岛的国民党军队裹挟民众先后撤往台湾。「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既是真实写照,更是一种形象比喻,即意味着赴台军民从此「命运相连、生死与共」。此外,由于担心解放军随时发起渡海战役,岛内人心散乱。初抵台湾,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底层军民,多数惶惶不可终日,社会上谣诼纷传。江南在《蒋经国传》中这样写道:「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1950年的台湾,其真实性无可非议。……台湾前途,一片漆黑。」对此,国民党加紧战争动员,要求民众「与台湾共存亡」。

二是台湾当局失去联合国席位。如果1949年前后的逃亡与恐惧只属于外省人,那么1971年的沉重打击则属于所有台湾民众。台湾当局被逐出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后,一大批「邦交国」转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中华民国」成为「国际孤儿」。失去联合国席位,虽对台湾当局外部「合法性」造成巨大冲击,但「这个挫败反倒对台湾产生稳定效果」。美国学者陶涵认为,台湾被排除在联合国外「强烈凸显出外省人、本省人现在风雨同舟,同一命运」。

三是台美「断交」。1978年12月美国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与台「断交」,台湾国际处境更为孤立。数万名民众群集「外交部」广场,高喊反美口号,部份抗议者对来台「说明情况」的美外交官投掷石头。这虽有台湾当局煽动、组织因素,但「被美国背叛、抛弃」的感觉却普遍存在于台湾民众心中。至此,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外部「合法性」——联合国席位、美国外交承认尽失,重返大陆梦想进一步落空,迫使蒋经国更加确定选择本土路线,更加确定立足台湾,并逐步开启政治开放、政党竞争的道路,以重塑国民党治台「合法性」。这必然加深不分省籍台湾民众「我们都是台湾人」的认同。

二、「台独」势力是构建「台湾生命共同体」的主要力量

(一)强调大陆「威胁」,制造「被并吞」恐惧

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在吸纳彭明敏「台湾命运共同体」概念基础上,抛出「台湾生命共同体」的说法。此后,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等一脉相承,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台湾生命共同体」,最常见的是渲染大陆「侵台威胁」、给民众施加「台湾被并吞」的压力。

1995年、1996年,针对李登辉分裂言行,人民解放军数次展开大规模军演。李登辉逆向操作,一面表示「这是中共为影响我们第一次民选总统的选情」,一面称有「对付中共的18套剧本」,营造「大陆破坏两岸和平而自己维护台海稳定」的形象,顺利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1996年5月,李在就职演说中表示,「50年来的祸福相共,已让我们成为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

陈水扁上台后,不断推动「台独」冒险活动升级;面对大陆一系列遏制措施和国、亲两党反对活动,加紧构建「台湾生命共同体」便成为陈水扁反制大陆、稳固政权的有效手段。2003年11月「公投法」通过,陈水扁就迫不及待地启动其中「防御性公投」条款,提出「强化国防公投」案,称「台湾遭遇外力威胁是现在进行式」,要求「增加购置反飞弹装备」。正如霍布斯鲍姆在《1780年以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指出,「唯有在优势民族挟其强权进行兼并的威胁下,才会让被侵略人群生出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操,一致对外」,「防御性公投」旨在让台湾民众更清楚一个「事实」,即台湾已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中国否定台湾「主权」、意图「并吞」台湾,是全体台湾民众的敌人。陈水扁也从不讳言,「公投」目的就是「台湾要成为正常完整和伟大国家」。

2018年11月「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惨败,蔡英文政权岌岌可危。为扭转2020年「大选」中劣势,民进党政治人物纷纷以「辣台派」自居,向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极力贩卖「芒果干」(谐音「亡国感」),将选举定位为「统独之战」:一是利用香港修例风波,攻击「一国两制」,散播「今日香港、明日台湾」;二是将「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划上等号,热炒「大陆武统台湾」气氛,蔡英文「承受第一波攻击」、苏贞昌「扫把抵抗大陆」等言论均在夸大两岸战争风险,向台湾民众灌输「战争恐惧」;三是修订「国安五法」,制订「反渗透法」,推动「中共代理人修法」,制定「反制『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指导纲领」。这些举措不但帮助蔡英文获得「史上最高票」,而且也深深固化着民众的「台湾生命共同体」意识。

(二)制造大陆「打压」悲情,升高两岸民众间敌意

控诉中共「鸭霸」,疏远两岸民众感情,是「台独」势力构建「台湾生命共同体」的又一重要方式。尤其是国民党当局长期推行反共教育,更有助于「台独」势力进一步丑化大陆形象、升高两岸民意对立。

1994年,李登辉利用「千岛湖事件」大做文章,不但形容大陆是「土匪政权」,而且禁止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旅游或从事各类经贸活动。彼时,很多台湾民众对大陆产生误解、不满甚至恶感。民调显示,事件发生后,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从1个月前的29.1%增至36.9%,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从24.2%减至12.7%,「支持统一者」从27.4%减至17.3%,而「主张维持现状者」从44.5%增至54.5%。

陈水扁执政后,「台独」举动遭到大陆强有力的遏阻,国际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断交」事件频发,台无法参加世卫大会等国际会议,企图在其他方面有所「突破」也频频碰壁。陈水扁遂称大陆对台「恶意打压」,并利用自己中南部底层出身,煽动「高级外省人联合中国欺压台湾人」的「悲情意识」,既有助于稳固权位,又可凝聚部份台湾民众尤其是本省籍民众的「生命共同体」情感,在岛内激化了省籍矛盾,在两岸淡漠了同胞感情。

蔡英文在处理台与多国「断交」、无法参加重要国际会议、获取疫苗受阻、菠萝无法出口大陆等一系列事件时,与陈水扁「甩锅」给大陆的做法如出一辙。她多次把自身塑造成常遭大陆「欺凌」的受害者,借此博得民众同情与支持。面对一度不利的选情,她炮制「大陆干涉台湾选举」等言论,插手香港事务,营造港台联动共抗大陆的态势。蔡英文与她领导的民进党还在「火烧车」陆客罹难、「小明」无法回台团聚、陆生延迟返校等事件中充分展现出对大陆民众的歧视与冷漠,表明了对大陆民众根本没有同胞爱的态度。

(三)力推「去中国化」政策,消泯台湾民众「中国意识」

「台独」势力为构建「台湾生命共同体」并进而形塑「台湾民族」,将「语言」「地域」「记忆」「心理」等民族主义理论中重要内涵与台湾现实相结合,以消除台湾民众「中国意识」,使其树牢「台湾意识」。

李登辉基于「中华民国在台湾」论述,按照「同心圆史观」改革课纲。1995年,「教育部」发布高中课纲,台湾史虽附属中国史,但首成独立单元;1997年,推出「认识台湾」教科书,分为社会、历史、地理3册,首次将台湾相关史地整合成单一课程。

陈水扁则掀起一阵阵「去中国化」浪潮,使得与台湾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国元素」大幅消失,以强化民众「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的分别心。例如,教科书中台湾史与中国史、外国史并列,明清历史被并入世界史,「我国」被改为「中国」。例如,「中船」被「正名」为「台船」,「中油」为「台湾中油」,「中华邮政」为「台湾邮政」等。陈水扁曾得意地说:「『去中国化』是我任内最大成就」,「希望大家继续拼,在我卸任前,可以有8成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

蔡英文则延续李登辉、陈水扁的思路,抛出「中华民国台湾」论述,继续在「华航」标识、军舰命名、「护照」设计等方面凸显「台湾」,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范畴,将闽南话、客家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均定为「国语」等。她在文教、社会领域纵深推进「去中国化」,谋求培养一代代「天然独」,促使「台湾生命共同体」更为成型。

三、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是破解「台湾生命共同体」的正确道路

(一)要反对「台独」势力「脱钩」,也要避免「厌台」情绪破坏两岸融合大局

「台独」势力为构建自外于中国的「台湾生命共同体」,必要断开两岸各方面连接,实现「脱钩」「断流」。近些年来,此类动作更为显现:限制两岸经贸合作,引导台商「回流」,企图与美西方建立「去中国化」供应链;频繁修法,严格管控两岸芯片研发合作、出版交流和农业技术交流;疫情期间,趁机关闭「小三通」,基本切断两岸正常交流交往等。

对此,大陆各界人士须保持清醒头脑,不能产生「断了正好、省得老赚大陆钱」的狭隘思想。此次因生物安全考虑被迫暂停台湾菠萝进口,是不得已的无奈之举,但这不表明「中断两岸经贸、废止ECFA」等论调正确。近些年来,由于民进党持续在两岸间制造敌意,大陆民间「武统」声音高涨、「厌台」情绪上扬,部份学者甚至岛内统派人士也主张「不再对台让利」。正如《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批判的「左」倾机会主义,上述论调「把片面当成全面」,「对于革命的长期努力缺乏忍耐心」,「容易发生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情绪和行动」。这些人忽视了经贸在两岸关系中的「压舱石」作用,看不到实现和平统一是需久久为功、长期付出的过程,也没有真正认识到「武统」台湾后的治理难题。

(二)要增强两岸各方面连结,牢固同胞亲情

当前,大陆综合实力已远超台湾,制度优势愈加彰显,牢牢掌握两岸关系发展主导权,更应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从外部解构「台湾生命共同体」;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反制民进党当局「亲美远中」「闭关锁岛」举动;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同胞心灵契合,斩断「台独」势力构建「台湾民族」的路径。

经济层面,以实施「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继续打造两岸共同市场,鼓励台胞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分享大陆经济发展机遇。社会层面,落实落细台胞同等待遇政策举措,吸引台胞、台青来大陆就业、就学、生活,促进两岸婚姻健康发展,加强基层交流,推动应通尽通。文化层面,发挥中华文化的两岸精神纽带作用,开展更多民俗、宗教、宗亲交流活动,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两岸共同价值,引导台胞强化民族认同。政治层面,积极开展对话协商,与岛内有关政党、团体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只有当「两岸因素」进入多数台湾民众日常生活时,才能避免他们被「台独」势力裹挟到「台湾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中。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