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聚焦

首页 > 最新文章 > 国际聚焦

拜登对华政策的初步透视(2021.3)

发布日期:2021-06-03

☉文/邵宗海 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

要在美国总统拜登上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将他对中国的「政策措施」全盘说得一清二楚,恐怕不是件很容易得标的工作。这个「困难」的背景很容易来说明:第一,拜登甫告上任,但如何扫除在特朗普下台之后,美国社会仍然存在或持续的内部不和与对抗情势,已是个伤透脑筋的挑战,拜登必须把重点放在对内部族群情绪的抚平;第二,在拜登接任总统职务之后,他也需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全力投入,想让美国再度登上世界领导的角色,特别是特朗普在国际社会一番折腾之后,更是个艰困任务。因此,期待看到拜登的中国政策能在短时间内全面出炉,确有不少的困难。

因此,为了缩小研讨范围,对关注「美国对中国政策走向」的作者来说,会宁愿把看法聚焦在拜登对华措施的布局与推动上,希望能整理出「会让关心中美关系动向」的中国人一幅看得懂的走势图,这应是作者能力范围里可以尽心尽力的地方。

首先,为了使得在拜登上任不到一个月的任内,能整理出他在中国政策里想走的方向,作者选择了拜登在2月4日「在美国国务院发布外交政策演说」、2月7日「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2月10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作为这项政策分析重要参考的文本,然后再把拜登政府的「外交团队」一些指标性官员的对华政策谈话,作为辅弼的参考数据,期以能完整的内容作出整个拜登对华政策的风貌。

一、拜登2月4日在美国国务院发布外交政策演说

这是拜登政府在2021年1月20日上台后,美国总统首次发表了外交政策的演说。演说的重点就在拜登说:「美国回来了,外交重回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地位」。所以拜登才说:「正如我在就职演说中所言,我们将修补盟约,并再次与世界互动。我们不要迎接昨日的挑战,而是今日的、明日的」。而且拜登也强调「我们必须迎战全球挑战加快的新时刻,从疫病大流行到气候变化再到核扩散,只有国与国之间携手合作,才能化解这些挑战。我们不能单打独斗」。这里的说话,可以看出美国将采「多边主义」的做法,结合盟国迎战全球挑战,而不再像过去特朗普时代所倚重的「单边主义」,对他所厌恶的对象采取打击。

但拜登演说中仍有「指控对象」,很清楚的就是中国与俄国,因为他强调应对专制主义的强硬态度,尤其提到了来自两个国家的威胁:「美国领导人必须迎战这专制主义崛起的时刻,包括中国日益蓬勃与美国对抗的野心,还有俄罗斯破坏与干扰我们民主体制的决心」。若要联想到美中关系的发展,那就无可避免的定论说:因为拜登说,美国新政府将对抗中国的「经济滥权」,反制北京「好斗、进取的行动」,以及危害人权,知识产权和全球治理的行为,未来彼此应仍存在「竞争」的实质,但另方面,拜登也强调说:只要符合美国利益,华府也将与北京合作。这就是美国之音曾引述美中关系专家表示,拜登的说法是为未来美中关系定下基调,就是美中之间「既竞争亦合作」走向。

二、拜登在2月7日接受美国媒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

拜登在2月7日接受美国媒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他在采访中,说了一段话,则再次显示他仍把中国仍置在一个会具「敌对状态」对象的地位上。他说:美国不需要与中国「冲突」,但要进行「极为激烈的竞争」。而且他强调「我不会像特朗普那样做。我们将专注于国际规则」。拜登也表示。2月4日他在「外交政策演讲」中也曾发表类似观点,称将与盟友更紧密地合作,以便对中国进行反击。

尽管拜登表示自他上任后还未与习近平通话。不过拜登仍称自己「很了解他」,他的解释尚自傲的说:自己作为副总统时与习近平相处时间超过任何一位世界领导人。但是,这份「了解」却毫不留情的丢下他对习近平做的印象:「非常聪明」、「非常强硬」,「而且他骨子里并无民主」。拜登尚强调他的意思不是批评而是事实,但对中国人来说,说得这样「明白」,无异是对中国领导人当面搧了个耳光。

三、拜登在2月10日首次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

与所有美国在欧洲的盟国、甚至俄国的领导人通过电话之后,拜登终于在2月10日晚上首次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上电话。根据美国白宫声明的内容,拜登是先向中国人民祝贺春节,之后才向习近平表达美国对中方「威逼性和不公平」的经济政策的忧虑。这固是延续了特朗普时代对华政策的传统,但也不可否认的,这个意向在中国崛起之后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内涵。

所以在白宫的声明里,拜登在通话中很难去省略他要强调:自己的首要工作是保护美国人民的安全、健康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要保持印太地区自由开放。在这前提下,拜登必然会向习近平表达美国对中国当局在香港的「镇压」、在新疆「侵犯人权」的行为、以及对台湾等地越来越强硬的态度,表达关注。这是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流露,但他忽略了美国对港台以及新疆等问题的关切,也是在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不过,白宫的声明也说:两人同时就处理新冠肺炎疫情交换意见,又讨论了全球健康、气候变化和防止武器扩散等议题。这表示美国也有关切与中国共同合作的空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白宫发出的声明是以「国家主席」(president)来称呼习近平,是与前任特朗普上任初期和奥巴马年代的做法一样。可是到了特朗普任内后期,当时国务卿蓬佩奥等美国高级官员一度改以「总书记」(general secretary)来称呼习近平。当时的分析是认为,英语语境中大多把中国国家主席一职翻译为「president」,与美国总统的英语译法一样,美国当局改称习近平为「总书记」,是有意将其与作为民选领袖的美国总统有所区分。尽管美国国务院当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改变称呼,但从发表简短声明指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由共产党执政的极权国家,习近平是这个党的总书记」,就可以大致了解美国是认定中国是党政合一的国家。

中国官方的反应可由新华社的新闻稿看出,新华社说:习近平向拜登表示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新华社又引述习近平说,台湾、香港和新疆等问题都是中国内政,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美方应该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慎重行事。

据新华社的报道,通话中习近平向拜登指出,中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承担着特殊国际责任和义务。双方应该顺应世界潮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这应是中国在呼应中美应寻求双方可合作的空间。尽管中美在一些问题上会有不同看法,但习近平是认为,关键是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建设性方式妥善管控和处理。

四、拜登行政团队的对华观瞻及立场分析

1、国务卿布林肯与中共负责外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在2月6日通了电话。

实际上在布林肯与杨洁篪通话之前,还在2月5日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外长举行了网络电话会,内容涉及到伊朗、中国、俄罗斯、缅甸、气候变化以及新冠疫情。这次电话会议,也是美国与欧洲三大主要盟国在近三年来的第一次外长级会议。

中国外交部在公布这一消息时,特别强调杨洁篪是「应约」同布林肯通电话,表示这一次电话由美方主动发起。而且根据新华社的报道,杨洁篪在与布林肯通话之前,曾在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视频对话中发言,认为美国对中国有战略误判。

杨洁篪与布林肯通话之后,依BBC中文网的分析,中国外交部的新闻稿,是用了大量的篇幅陈述杨洁篪在通话中的观点,譬如说:

*中国敦促美国纠正「错误」,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

*中美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各自选择的政治制度与发展道路,各自办好自己国家的事;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美方应当严格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香港、新疆、西藏等事务均为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应当维护」。

从中国外交部的新闻稿来看,布林肯好像是有对「一个中国政策」有所表态,即美国在这一政策的立场没有变化。不过,美国方面会后透露的内容,则是完全没有提及中国最看重涉及台湾的「一个中国政策」。

而且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还透露,布林肯向杨洁篪还表示了美国的立场:

*美国将持续为人权及民主价值挺身而出—包括在新疆、西藏和香港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压;

*还要求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谴责缅甸的军事政变。

*美国将与盟友和伙伴一道,捍卫「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向中国威胁印太稳定,包括在台湾海峡的行为,以及向中国削弱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的行为问责。

这在在显示美国的对华政策在短期内,仍将持续采取特朗普时期的强硬态度。

2、拜登执政团队中有些官员在反华政策上发言

拜登上台后,至少在2月3日他发表「外交政策演讲」之前,他的一批执政团队的成员,对中美关系的叙述是以各种「外交宣称及试探」揭开序幕,因而引发了讨论。

譬如说,国务卿布林肯在1月19日参议院听证会上发言称,中国无疑是「对美国利益带来最大挑战的国家」;国防部长奥斯汀同样也在参议院接受有关中国议题时的询答,称中国是「战略对手」(strategic competitor) ;再从坎贝尔被任命为「总统副助理」兼「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总协调」一职来看,可以看见拜登团队将持续「印太战略」,与中国竞逐的态势已经明朗;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在1月29日的公开表态说:「美国必须要准备好面对,以及要针对中国在新疆对维吾尔族人的暴行、对香港群众的镇压、以及对台湾的威胁」。他也提到,中国议题是美国与欧洲盟友之间最重要的议题。

从上叙述,可以看出这些在职务上有涉及到与中国议题有关的官员,均口径一致的指向有来自中国的压力,这或可解释他们是在参议院听证会上,为了寻求任命顺利通过,而不得不倾向国会中的一股反中的气氛;但事实上,这些官员在被提名之前,他们的背景也几乎一致的就是敢勇于表态「反中」的前朝奥巴马时代官员,所以他们的表态没有一点让人意外。

再从BBC的专稿其中一段来看,它说:从布林肯到苏利文,美国的对华政策在拜登上任初期,目前看来口径一致,甚至未有全面推翻特朗普过往对华政策的迹象,可以证实作者上述的论定。

五、在美国的「中国研究」学者又怎么来看拜登的对华政策

作者觉得如果能更丰富这篇专文的可读性,真的不妨引述一些在美国对中美关系有深刻了解的学者专家看法,或许他们的见解从客观层面上的剖析,会让读者有一番「透过另一种思考」而得来对现阶段拜登对华政策更深一层的了解:

1、一名曾在北京《学习时报》担任过记者、副编审,前后整整十年。在2013年从中国大陆前来到美国担任了「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的邓聿文,在2020年11月23日纽约时报中文网上曾有篇撰文,相当传神的分析了拜登的对华政策心态与思考立场,谨引述他部份观点来作为本文结语的一部份。

邓聿文说:中美关系与四年前(即特朗普上任之前)已完全不同了,基础已破坏,任何一位新当选美国总统,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另外,虽说总统在美国政府的对外事务中具有较高自主权,特朗普尤其将这种自主权发挥到了极致,但拜登受到的约束无疑会比前者大得多,因为华盛顿与美国社会整体对华负面感强化,加上党派政治极度分裂与特朗普政府下台前对中国不断升级的打压,他不得不照顾美国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在特朗普搭下的对华政策框架内寻求改变,而不大可能像特朗普对待奥巴马一样,大步否认以往40年的接触政策,直接挑战中国。

事实上,邓聿文也相信美国民主党同样趋向认同过去40年实行的对华接触战略没有起到期待的效果。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卖力攻击拜登和中共勾结,而拜登在竞选期间也多次抨击中国,称习近平为「恶棍」(thug),今年4月,他还为《外交政策》撰文,指美国必须以「强硬手段」应对中国,因此可以想象,至少在初期,拜登会继续对中国摆出强硬姿态,甚至在部份领域会更强硬。

但是邓聿文也有另外看法,他认为拜登丰富的外交经验和对华认知,有助于他理解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使得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的制定上会遵循一般的外交决策原则,回归以往的常规外交决策模式,不会像特朗普一样一味强硬、极限施压。拜登曾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职业生涯中秉持温和态度,在副总统任上同习见面八次,了解其野心及对美国的挑战。拜登会有别于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后者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下一刻会出什么牌,这虽然增加了对对手的威慑力度,可也极易导致误判。拜登的外交策略无疑会减少这种不确定性,避免将两国关系弄到不可收拾乃至兵戎相见之地步。

邓聿文的结论是:这是北京之所以没有如华盛顿的欧日盟友一样,在美国大选不久即祝贺拜登选胜,而是观察了多日后,才由外交部而非国家领导人出面祝贺,某种程度上,这是拜登时代中美关系的象征——两国关系充满迟疑和曲折,北京对这位即将成为白宫新主人的对华态度和政策不是很有把握。

2、哈佛大学美中关系研究员的陆伯彬也指出,拜登上任以来的两个多星期里,国际社会和舆论对美国未来外交政策的走向有种种揣测,也曾探测到各种不同的信号。例如,有人说美国必须努力保持和发展其绝对优势;也有人说美国必须要北京为其对台湾的挑衅打压付出代价。「面对特朗普政府时期美中关系的遗产,拜登政府必须在这些众说纷纭中,尽快决定是保留现行政策,还是对某些政策进行调整」。

陆伯彬说,「我想他想等到他确信已经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时,才会和习近平通话的,而且会在不远的将来。但我们必须明白,所有这些与世界领导人的通话都只是礼貌性的」。

3、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副教授马钊则认为,拜登更倾向于「多边主义」,会沿着奥巴马制定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着力联合盟国与利益关切国,打造对华竞争共识。所谓奥巴马「亚洲再平衡」战略,应是在他执政的最后两年里所制定新的中国战略,这项对北京的立场,若比起特朗普上任之初对华的手段,可能更为强硬。那个时候,奥巴马曾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资源逐步转向亚洲,高调提出「亚太再平衡」;经济上则团结12个国家签订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孤立中国。那两年间,拜登作为时任副总统曾有八次会晤习近平,《纽约时报》援引拜登的对习近平的评语是说:「此人会让我们有得忙了」。

而马钊教授的结论是:「但中国经历过『亚洲再平衡』战略,有一些应对的经验,对拜登回归传统外交路线有更多准备,经历了『不可捉摸』的特朗普之后,中国更愿意和『老谋深算』的拜登打交道」。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