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精英

首页 > 最新文章 > 华裔精英

多拉:为华文文学构筑「温馨小屋」(2021.3)

发布日期:2021-06-03

☉文/陈悦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压力之下,马来西亚知名华文作家、画家多拉坚持在线上组办第五届槟城华文作家采风活动。多拉说,疫情终将过去,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脚步不会停息。

去年11月,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举办实地采风,一年一度的马来西亚槟城华文作家采风活动依然坚持在线上举行,来自五大洲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网络,就世界华文文学及「一带一路」跨文化交流的议题展开对话。

槟城华人大会堂文学组主任多拉说,世界各国华文作家、华文文学学者对槟城采风的热情,既是希望了解马华文学和槟城这座美丽城市,也是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有非常大的需求和热情。」

至今已举办五届的槟城华文作家采风活动,离不开多拉这位马来西亚著名华文作家的倡议与精心组织。她曾对记者表示,希望能通过槟城华堂和自己的努力,为华文文学在「一带一路」构建温馨的「小屋」。

为华文文学交流「全家上阵」

2019年,笔者首度赴槟城参与采风活动,从活动开始前的联系行程到后来落地的食宿安排,都由陈焕仪律师负责。她细致周到的安排,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待到和多拉会面,笔者方才知晓,原来陈焕仪正是多拉的大女儿。其实,在活动期间,多拉的先生、以「小黑」笔名著称的马来西亚著名华文作家陈奇杰以及多拉的二女儿、著名创意艺术制作人陈鱼简也都在入到活动组织工作中。真可谓是「全家上阵」。

多拉笑言,这一方面是因为邀请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作者聚首槟城,确实「是一项规模宏伟的工程」,而槟华堂毕竟人手有限,「只好临时抓差」;另一方面,自己全家都以中文创作,和华文文学也都有着不解之缘,为华文文学交流做一份努力也是「必需的」。

她回顾说,五年前倡办首届华文作家槟城采风,的确是「一件很不易的工作」,「但槟城又是华文文学交流以及跨文化交流不可绕开的重镇」。

和马六甲鸡场街共同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槟城,本就以多元文化融合交流著称;同时,马来西亚华人文学在「雨林蕉风」独特环境培育下,传承不息,更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多拉说,在槟城,华文文学作者们不但可坚定在海外传承华文文学的信心,亦可探寻华文文学和不同文化交融成长之道。

在槟华堂主席许廷炎的全力支持和多拉的努力下,首届采风活动深入了解槟城的华社、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和独特文化魅力,作家们更将自己所见所闻结集成《印象槟城》出版。

首届活动的成功,也将这一交流活动打造为槟城的品牌活动,从此一直延续下来,活动规模也不断壮大。但在2020年,一场突入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活动面临新的挑战。槟华堂和多拉皆认为,此项传统活动不能因疫情而中止,他们开始筹划在线上举办新一届采风活动。

多拉说,采风活动转到在线举办,她们「其实蛮担心得」,不但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也担心「坐而论道」是否还能吸引华文作者们踊跃参与。令多拉惊喜的是,活动最终吸引百余位作家学者在线参与,40多人积极发言,讨论气氛热烈,活动规模较以往亦成长不少。

南开大学教授刘俐俐此前在参加采风活动后曾对记者表示,通过采风活动,感受到华人文化在这里的「守」和「望」——「守」是传承,「望」则是发扬且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这样的文明交流融合一定将更加顺畅」。许廷炎也说,采风活动推动槟城华人文化走向世界,也为槟城引入「文化活水」,保持当地华人文化的蓬勃生机。

「文学和水墨画是我的精神故乡」

作为马来西亚知名华文作家,多拉迄今已出版50多部作品,获得马来西亚国内外文学奖项60余个,更曾被马来西亚读者票选为最受欢迎的十大作家之列。她的作品已被译为日文、德文、马来文等,并被中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选录到大学的辅修教材或中小学课本。值得一提的是,多拉的小说《那日有雾》曾在2013年于世界华人微型小说大赛中获奖,其时,身任评委的著名作家莫言还曾挑中此篇小说进行点评。

她亦是颇有成就的画家,其融合马中文化的南洋风水墨画广受欢迎,已在马来西亚国内外举办画展近百次。

祖籍福建惠安、身为第三代华人的多拉说,自己能在文学和绘画上取得成就,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在学校,多拉只学过6年中文,此后接触到都是英语教学的环境,她的中文功底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和父亲的要求。多拉的父亲特别重视儿女中文和书法的学习,曾郑重告诫她:「我们华人一定要学华文。」

多拉说,父亲口中的学华文,不仅是学讲学看,也包括华人文化的学习,尤其最重视毛笔字的练习。当年,父亲每天都要求她写两张毛笔字,写得好便能得到父亲的夸奖。自小练习书法,也让多拉对毛笔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在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的流行,多拉发现,有些朋友给自己寄来的信都是用打印的了。这让多拉不禁忧虑,时代变迁,连圆珠笔都渐渐少人使用了,「毛笔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于是,多拉决心自学水墨画,「不能让毛笔绝迹」。可是,当时在马来西亚,不要说学习水墨画,连文房四宝都是稀罕品。她每次一到中国都大批量采购,再辛辛苦苦地扛回马来西亚。

多拉说,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也是她和中华文化「精神连结」的过程,「每一次提笔,都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回顾」。

她翻开自己的作品《白梅》,会立刻吟诵起「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的诗句。她说,处于恶劣环境,仍在凌厉的冷风中傲然绽放,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梅花,是有骨气的高洁志士,也是中华民族魂的代表。

而在《高节图》中,她又描绘了挺拔劲节的竹子。多拉说,她爱花,但喜画竹子,「这是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四季常青的竹子象征顽强的生命,表达做人必需柔中有刚的涵养。竹子的正气是中华民族的追求」。

「华文文学和中国水墨画,是我的精神故乡。」多拉说。

「弘扬中华文化的脚步不会停息」

去年1月,多拉赴荷兰举办自己的水墨画展,和荷兰各界参展嘉宾交流中西文化异同。她还在现场「开班」,教前来观展的荷兰民众用水墨画金鱼,不少当地民众都兴致勃勃地平生第一次提起毛笔在宣纸上一试身手,不少作品还「像模象样」。时隔一年,当时场景之热烈仍让多拉印象深刻。她说,中华文化的魅力无穷,但只有通过更多对外交流才能为世人所了解。

近年来,除了持续推动槟城华文文学采风活动,多拉足迹亦遍及多个国家,举办画展等交流活动。2018年,多拉还在槟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多拉艺文空间」。工作室落户于槟城阅书报社。槟城阅书报社由孙中山先生在一百多年前创办,是其在南洋开展革命活动的重镇。如今,这里被辟为槟城孙中山先生纪念馆。

在工作室揭幕仪式上,中国驻槟城总领事鲁世巍勉励多拉称,「民心相通」、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希望工作室的成立,能进一步促进槟城和中国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

多拉则对记者说,自己每次来到工作室,都要向纪念馆大堂上孙中山先生的坐像行礼,并默念纪念馆里悬挂的孙中山所书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她说,在有光荣历史的阅书报社设立工作室,就是希望在中山先生精神感召下,继续弘扬中华文化。

2019年,多拉又在福建福州也开设了工作室。她说,自己曾在马来西亚霹雳州实兆远居住20多年,实兆远因为居民多祖籍福州,被称为马来西亚「小福州」。多拉也由此对福州有颇深情感。在疫情发前,多拉常常前往福州小住,办画展、开写作讲座,希望能进一步加强槟城和福州的文化交流。

在多拉笔下,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都融合了马中两国文化特色。比如,她画的牡丹花就以蓝色为底色。多拉说,蓝色象征马来西亚的娘惹(马来西亚土生华人中的女性被称为娘惹),牡丹是张国的国花,两者浑然一体,体现的就是马来西亚华人故园梦和现实参照的交融。她的散文和小说,用的是中文,写得则多是自己的身边事,体现的是马来西亚社会华人的喜怒哀乐。

多拉说,在马中两地都设立自己的工作室,就是希望自己能创作出更多别具特色的作品,也进一步推动马中文化的交流融合。

多拉说,过去一年中,在疫情影响下,很多交流活动不得不停顿,自己也和不少朋友暌违已久。但疫情终将过去,自己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文化交流的脚步不会停息。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