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首页 > 最新文章 > 社评

用改革的思维解决房屋问题 (2021年6月号)

发布日期:2021-07-05

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步缓解以及完善选举制度各项实施细节的落实,香港社会的关注热点将转向恢复经济、纾解民困等方面。解决香港的土地和房屋问题也必然再次聚焦。

香港楼价高企,土地和房屋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今年两会期间,主管港澳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表示:「香港的住房问题有香港的历史,有香港发展的过程,解决这个问题难度是很大,但是总要有解决开始的时候。」韩正这番话至少透露了两层意思,一是中央希望香港要有解决房屋问题的紧迫感;二是香港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刊本期发表了题为「香港楼价高企的深层次问题」文章,从香港草根阶层住劏房的困境,地产垄断霸权,政府角色的尴尬,楼价高企的裹挟能量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波助澜等多方面深入剖析,最后得出的结论,香港楼价高企,市民住房困难,竟然不是大家公认的香港「地少人多」,而是多方面形成的利益链条长期运转、高度配合、相互作用造成的。

明面上,特区政府确实捉襟见肘,能够拿出的建房土地很少,根本满足不了无房市民的渴求。否则,也不用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大费周章,划出一个耗资7000多亿元,耗时15年,但又「远水不解近渴」的填海蓝图—「明日大屿」。可事实上,地政总署和规划署的统计数据又十分清楚地表明,香港不仅有地,而且还有很多的地。香港总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除了40%的面积用作郊野公园外,开发利用的土地只有24.9%,其中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7%,高密度的楼宇占约4%。香港的土地开发利用率不仅远低于新加坡和深圳,而且,目前现有的荒芜农地就有1000多公顷,棕地1300多公顷。

眼前有水喝不得。这就是特区政府当前面对土地问题的困境。深究其缘由,可归结到港英时期以来一以贯之的「土地政策」。政府限制卖地,每年不超过50公顷,连手地产商搞「饥饿营销」,使香港的楼价长期处于高位。最后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环保、规划等一整套繁琐而又完整的运作体系,土地看似在政府手中,实际上政府又无法左右其用途,即便使用《土地回收条例》,也奈何不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

如何破局?韩正副总理殷殷期望的「总要有解决开始的时候」,这个时间点在哪里?出路就在改革!跳出传统的窠臼,用改革的思维审视政府在土地问题上长期以来的「作茧自缚」,就一定会海阔天空,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香港回归以来,改朝不换代,18万公务员全班过渡。香港的政府运作、政策体系、法律法规、思维理念基本上都沿袭港英时代的模式,也是政府高官和精英人士习惯的模式。若天下太平、风平浪静倒也无可厚非,关键是面对百年之大变局,若还是因陈守旧、抱残守缺,以不变应万变,肯定就不行了。内地40多年的改革大潮中,从搞计划经济,到搞市场经济,从搞阶级斗争,到搞经济建设,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才有今天的成果。其中,有一条经验,叫做:不换脑袋就换人。香港或可鉴之。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