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特稿

首页 > 最新文章 > 封面特稿

发挥香港优势 切实服务市民(2021.6)

发布日期:2021-07-05

──访财政司司长陈茂波

☉文/国鸣

☉主办/镜报基金

☉访谈者/陈茂波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

☉主持/郑程 镜报义务法律顾问、律师

☉视频播放配以字幕/「镜新闻YouTube频道」、Facebook、微博、华人头条

☉报道文章/在各平台同步发布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5月10日上午在政府总部接受《镜报》执行社长徐新英一行拜访,镜报义务法律顾问郑程律师以对谈形式与陈司长访谈,内容谈及稳定香港金融、融入国家大局、电子消费券使用、失业人士援助、为青年创业提供机会、落实「爱国者治港」、完善选举制度等。


郑程: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镜新闻」频道,我是郑程。今天我们来到政府总部,坐在我身边的就是今天的嘉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大紫荆勋贤陈茂波。司长您好!

陈茂波:妳好,Joyce!

稳定香港金融 融入国家大局

郑程:很多谢您接受「镜新闻」的专访,不如我们先开始谈一些大形势和比较宏观的问题。香港一直以来行使资本主义,我们有自己的货币和财政自治,法律上行使普通法,亦有司法独立的终审法院,这些因素令香港过去25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实体,一切得来不易。但是大家都知道过去两年香港经历社会动荡,放诸世界,中美角力斗得难分难解,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爆发,一波又一波的冲击,有流言说资金从香港流走了。您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没有受到影响?

陈茂波: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非常稳固且极有竞争力,我想分享两点;第一点是阅读评论时需要注意一些从政治角度的评论和分析,有时和与商界接触交往所了解的情况和分析,所得的结果会有些落差,例如去年《香港国安法》立法,据我们和商界及金融界的接触,他们是欢迎的,因为国安法立法可恢复香港的社会秩序、安全、政治稳定,提升营商环境。2019年发生社会事件和暴力冲击,当时我到华盛顿、纽约和伦敦出差,与当地的智库及商界召开了不同的座谈会,有外国商界担心香港的安全、治安、政治稳定,因为政治和社会安全稳定是他们感到最重要的,所以我们阅读这些评论和分析时需要留意,有时一些立场和观点与实际商界及金融界情况是有一定落差。第二点我想和大家分享是让数字说话,刚才提到是否有资金流出,我和妳分享几个数字,2020年初与2019年底的银行总存款比较是有所增长,大约2%,2020年底与年初的总存款比较增加了5%左右,今年第一季截至3月底银行存款总体亦轻微上升。另外,过去两年约有500亿美元资金流入并停留在香港,所以我们银行的资金非常充裕、利息很低,这是资金流入而非流出,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港汇都处于强方保证。此外,我们的股票市场首次上市集资(IPO)情况,在2019年发生暴力冲击和社会事件下,我们的IPO集资额仍然是全球第一,2020年是全球第二,但我们的集资额并没有萎缩,2020年IPO总集资额相对2019年反而增加了超过20%,约4000亿元。事实上过去12年我们有7年集资额是排名第一,今年第一季来港上市集资金额约1300多亿元,和去年同比增长了八倍、和前年同比增长五倍,这些数字都让我们看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竞争力仍然是相当稳固和相当强劲。

联动式监察 保金融稳定

过去一两年我们经历了很不平凡的日子,有一段时间大家在猜测资金是否流走、金融是否稳定,可以说这两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及很小心谨慎。2018年美国针对我们的国家发动贸易战,我们自那时起便开始警惕可能会从贸易范畴延伸到金融,从而构成一些金融风险,所以我们便开始就这方面工作进行部署。扼要而言,我们为了确保香港金融安全稳定做了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就是辨识风险在哪里,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我们才能够应对。举例而言我们参考1998年,回归后不久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当时香港同样受到冲击。政府更要入市,因金融风险往往出现在汇率、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另外,当比较动荡时要留意资金流向,所以我们首要辨识风险在哪里。第二方面是我们要做一个体检,看看自己的强弱环节在哪里,同时审视过去几年经济一直向好的时候,从宏观审慎角度分析风险管理做得如何,做得是否稳健,所以我们会审视银行体系稳健程度,本港银行资本充足率和国际比较如何、流动性如何、坏账情况如何。此外,审视股票市场如果遇到沽空情况,我们用什么手段去管理。完成体检后,我们发现在经济好的时候,我们的风险管理都已做得很稳健,所以总的来说系统性的体检结果是不错的,我们还做了一些预案作测试。第三方面是当你辨识到风险何在的时候,要动态地监察市场的情况,看看风险会不会发生、是否有暗涌和风险在酝酿,所以那一段时间,由我领导一个小组进行跨界别、全天候、联动式监察,金融管理局、证监会、财经事务及库务局一直监察和开会,并设有一个机制,以股票而言,监察每一天的交投情况如何、沽空情况如何、沽空了什么类型的股票、衍生工具市场如何、有没有对冲基金在坐盘、是否沽空盘、那个变化是如何、首数十家对冲基金加起来的占比是多少、他们会否有联合行动等,我们一直监察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便会识别到。同时如果他们要沽空港元就要去借贷港元,我们便会监察有否这方面的大额借贷、谁是借款人和用途,也邀请一些监管机构去巡视,譬如说股票市场除了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还要看券商稳当与否,这方面就便要由证监会、银行去监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敲山震虎,在联动式监管上我们每天都在监察,因此会知道资金流向如何、有否风险酝酿的迹象,我们在方方面面都有做工作。此外,我们在监管机构之间互相交换信息,我们采取的监管方法是分业监管,银行有金融管理局、股票市场有交易所,避免中间出现监管罅隙,大家采取了联动式监察,可以说大家都非常警惕和警醒,从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监察所知的情况,看到是相当稳健的。我们看到有资金流入,且幅度远远大于流走,而大额流走的情况亦不多,所以对于金融系统来说我们是相当有信心。我们亦会经常保持警醒,因为市场变化是很大的。

「十四五」规划 内外双循环

郑程:所以司长经常要帮我们香港的金融市场覆诊、把脉和做体检,除了洞悉风险何在之外,还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希望各方面都能够保持平稳。我自己从事银行业工作,每一年都要参与一个风险危机处理的演习,非常认真,像处理真实情况一样。香港的金融系统是非常稳健,这有赖司长多年来这么努力去维持它的稳定性。谈完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我们又看到「十四五」规划经常提及香港如何融入大格局,香港在金融和科研方面都要加速和内地融合。刚才您也提到香港有很多优势,我们可以怎样发挥这些优势?与大湾区这么多城市一同发展的时候,不只是各自发展,还要产生协同效应,令到那块饼做大一些,人人都可以得益,您认为香港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大湾区内城市协同发展?

陈茂波:「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在这个新时代、在过去一段时间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外围环境下,以内循环作主体、内外循环互相促进的战略和新发展格局。这是国家考虑了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所制定的长远战略,在这个内外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格局中,一方面要提升内需,十四亿人口的市场需求非常大,目前中国约有四亿中等收入人士,估计十年后就会增加至八亿,这是很大的消费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内需要不断提升便要提高质量,所以在这个内外循环的格局中,粤港澳大湾区正正是内外循环的交汇点,一方面要提高质量便要讲创新和科技,在外围格局被人压抑的时候,我们国家便提出科技要自主自强,香港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角色,因此我们觉得香港要积极参与大湾区的发展,这是香港参与内循环的切入点,而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便是一条快道切入到内循环。刚才妳提到了金融和创科,这两种都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范畴,亦是香港的优势所在。在金融方面,我们刚才分享了一些数字,见到我们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我们要展望未来,金融始终服务实体经济,中国提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香港力争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整个国家都朝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所以未来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一定是一个大方向,会提供很多的机会,将是世界的潮流。在绿色发展方面,国家和欧洲以至美国的对话空间很多、共同语言亦很多,所以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我们要发展好IPO市场,再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债券市场亦然,以提供一个更加好平台予内地尤其是大湾区内一些初创和创科企业,让他们利用香港这平台进行国际融资筹资。此外,大湾区是内地收入最高的城市群之一,随着中产收入的人口越来越多,对于我们而言财富和资产管理的业务发展空间亦很大。刚才提到国家推动内需和内循环的同时,很着重促进国际外循环,我们不是说闭关自守,而是高质量的双向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内地企业要跑出去,香港将会是一个好好的平台给予他们投资国际市场,寻求发展机会。传统上香港担当着门户、跳板和中介人的角色,亦以专业服务和风险管理帮助内地企业走向国际化时少走弯路。香港要做好在国际商业交往上的风险管理,除了涵盖传统金融服务之外,还有保险、法律、争议解决等方面,这方面都提供给我们很多的机会,因此我们觉得非常兴奋。在内外双循环的大格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中,香港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亦有很好的空间去利用自身的长处,不仅可服务国家所需,也是香港自身难得的发展契机。

郑程:我觉得司长说得非常好,大家刚才听到了司长的解说,其实是惠及各行各业,我想司长已经提到了很多的行业,包括金融、法律、绿色经济发展、内循环消费等,其实是遍地开花,希望做到给予香港市民很多的机会。所以大家不要误以为经常提到大湾区,是否想赶香港人去大湾区,其实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反而是利用内外循环这个切入点,我们可以利用大湾区作切入后把饼做大,希望人人可赚钱和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陈茂波:因为香港毕竟只是一个700多万人的市场,而整个大湾区是7000多万人,所以发展空间很大。另外,全球在这段时间的整个经济重心由西向东移,我们的国家过去几年的经济增长是贡献全球增长的约三分一,其他发展中亚洲地区如东盟、印度加起来又贡献全球增长三成左右。换句话说内地、东盟、亚洲是一个不断迅速增长的市场,再加上外围政治格局的变化,所以除了传统的欧美市场之外,我们要多花精神去开拓一些新市场。这些新市场在未来会持续快速增长,所以特区政府拨出资源,例如透过BUD专项基金鼓励和资助港商开拓内地市场、东南亚市场等,在过程中为他们加一把力。

香港的短、中、长期经济发展

郑程:听到司长的介绍,这是一个机遇,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可把握这个机遇,香港的发展可以更加好。说回香港的发展,刚才也提过,过去两年有很多大事件发生,社会运动、中美角力、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以及刚才司长提到的《香港国安法》及完善选举制度,一件件的大事件对香港起着重大的影响,您对香港的短、中、长期经济发展是如何看,您有无水晶球可以与大家分享呢?

陈茂波:我们对香港未来经济发展是很有信心,虽然短暂而言,我们经历了一年多至两年的困难,本港今年首季GDP按年增长的预先估计数字约7.8%,经济增长按季比已是连续第三季录得正增长,结束了连续数季的经济衰退,看到了复苏的力量,但复苏力度仍然不大,防疫抗疫是目前重中之重,因为防疫抗疫可把疫情压下来,让我们恢复同内地的通关,国际的往还,这样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我们之前提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谈得比较多的是金融,但另一方面创科也是比较重要的发展范畴,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香港基础科研能力很强,大学的教学水平很高,当中本港五间大学跻入世界大学100大,我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医疗科技、医药科技等方面的科研能力很强,我们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很全面。此外,香港是中西文化汇萃的地方,一直以来与外国交往的历史与经验比较长,对于吸引境外人才具有一定的优势。换言之,香港在吸引人才与资金方面发挥着一个汇聚的力量。在未来创科发展方面,由于香港面积比较小,土地供应也有限,我们发展创科要扬长避短,需要与邻近的兄弟城市合作,例如深圳有多家龙头创科产业,在东莞、惠州有先进制造业。在创科发展方面,我们正推动汇聚更多科研资源落户在香港,除了基础科研外,还有的是中游研发,把基础科研成果转化成技术和产品,部份先进制造业中心占地不多的可落户在香港,我们会在将军澳兴建一些厂房供此用途。我们还有计划吸引境外和内地顶级科研机构、大学与本地的大学合作,资助他们把科研实验室落户香港,下一步希望可吸引医疗科技企业、医药科技企业来港,这样才可汇聚人才。过去数年特区政府承诺投入创科的资源约1100亿元,我们也正推动位于落马洲河套区的港深创科园发展。另外,我们也推出一些科技专才培育计划,资助部份科研企业聘请博士后学生,由特区政府资助一部份薪金,希望可逐步吸引更多科技机构及企业来港以挽留更多人才,我们亦拥有人才及资金配套,过去数年,除了IPO外,我们也做了很多功夫吸引一些私募基金落户香港,这样生态环境便会慢慢蓬勃起来,一旦蓬勃起来便可突破我们之前看到的一些掣肘。所以,创科是未来的一个发展重点,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可与其他兄弟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正正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我们在国家科技自主、自强过程中作贡献,也有利自己的发展。

郑程:多谢司长,《香港国安法》及条订选举制度,从商界角度来说是有利于创造稳定香港营商环境。刚才司长就香港在融入大湾区规划分享了很多,原来不是单纯只是口讲的,很多工作都在实质推进中,包括特区政府、中央、大湾区等各方面都投入了很多资源,希望令到生态环境(ecosystem)可作各方面的配合,所以这是很实质的事情,令香港可融入发展,并且获得成果,我们听到的资源很丰富,而且有目标性。

陈茂波:内地兄弟城市很积极,例如香港与深圳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有同广州合作,在创科、科技产业、金融方面,内地不同的城市有其优势的地方,大家都很积极地寻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开拓对大家都有益的发展空间。

电子消费券的安排

郑程:刚才我们讨论了一些比较大格局、宏观的话题,现在就谈回一些香港民生的事情。我想最近香港市民的热话都是比较关心五千元的电子消费券,因为疫情的影响,本港的消费市道较为疲弱,所以特区政府早前宣布向合资格市民派发五千元的电子消费券,并会与4家电子支付平台合作。对于有市民指担心年纪大不懂用、很难用,又担心不够时间用,用不完会浪费。最近又有一些新的进展,请司长介绍下。

陈茂波:在预算案推出后,市民对电子消费券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一直在虚心聆听,看看如何令消费券计划尽可能兼顾不同的市民及商户的需要,所以我们拣选了4家电子支付平台,有电子货币包、八达通,大家可以按自己喜好去选择合适的平台,另外市民对于派发的方式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应尽快派发,可购买金额大点的电器产品,有的却认为可以细水长流,不用设置使用限期,给予市民更多的弹性及空间,这各有道理。我们在构思时也考虑到不同的电子支付工具的技术有其限制及长处,所以我们现在初步构思不会分五期,会分较少期数派发,我们希望可以将消费券用在商户,带动消费市场,而非转为现金使用,亦不打算一次性过把整笔金额存进去,但会增加弹性,让大家可以在不同的渠道消费,前提是要在本港商户作消费。期数方面我们会尽量给予更多的弹性,各适其适,可以选择早点消费完,或长一点时间使用,我们计划在暑假开始接受市民登记,并鼓励大家用电子登记可以处理得更快,希望争取在暑假期间陆续开始派发。

郑程:我本身很抗拒用电子消费,但疫情的到来迫使我开始用网上购物、免接触式的付款,这比较方便及安心,所以我在疫情这一年多以来学懂使用电子货币包、电子付款,我相信年纪轻的人会很容易适应,像我这年纪的探索一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有长者担心不懂使用,请问当局有何配套去协助长者使用?

陈茂波:首先,希望长者惯常光顾的商户都接受这些支付工具,数天前我特意到街市视察,发现街市里已有很多商户安装了这些支付工具,当天我使用后也感到十分方便。政府也推出计划向食物环境卫生署及香港房屋委员会辖下街市及熟食档位租户提供一次性五千元的资助,以安装非接触式付款系统。此外,我们与这些营运商洽谈时,要求尽量减免商户安装费用,在电子消费券的消费过程中得到的佣金收入尽可能回馈给市民及商户。在长者方面,我们会尽量方便他们登记,他们可以使用电子登记,若不喜欢电子登记,也可以填写实体表格。除了电子货币包外,他们还可以使用八达通。八通达在香港有很长的历史,也是市民惯常使用的工具,届时我们会多加宣传,让市民更熟悉怎样使用。

为失业人士提供支持

郑程:所以,各位观众不用担心,其实政府已考虑十分周详,且有相关的配套,大家惯常光顾的商户已安装了相关的工具,也可给长者作实体登记,有很大的弹性,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不懂得或无法使用。我们又看看香港的GDP,您预期第一季度GDP有望重拾增长,幅度将「相当可观」。

陈茂波:7.8%

郑程:虽然GDP有所改善,但很多食肆、商店受到疫情重创,失业率仍然高企,政府推出的「失业贷款计划」,申请人数不少,但有声音指只是杯水车薪,不够及时,当局最终会否推出短期失业援助金协助失业人士尽快度过难关?

尽快控制好疫情,恢复和内地通关

陈茂波:本港首季GDP按年增长的预先估计数字为7.8%,相当可观,但经济复苏仍然不平均,刚才我们提到的餐饮业、零售业失业率仍然是双位数,数字十分高,由于疫情关系,旅客无法访港旅游,与旅游业相关的人士就业情况仍然相当严峻。因此即使本港首季GDP按年增长7.8%,是比较高的,但是不能掉以轻心。首季增长比较高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是内外贸强劲,内地首季增长强劲,逾18%,强劲的出口带动香港出口。二是去年基数较低所致,因香港整体经济去年第一季收缩9%。所以我们要警醒,从表面看这些数字增长相当不错,但展望未来仍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防疫抗疫工作,因为只有做好防疫抗疫工作,令疫情受控,一般市民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出行。二是若可与内地通关,我们的商业活动才能活跃起来,所以这是当务之急。刚才Joyce提到本港的失业情况、失业人士遇到的困境,我是理解的。劳工及福利局局长也多次解释过当局不推出短期失业援助金的原因,这里我就不重复说。我们在编制财政预算案时考虑到失业情况真的相当严峻,本港最新失业率从7.2%降至6.8%,数字虽然略为回落,但仍然是高企,刚才我们提到的行业加上建筑界里的装修业亦生活艰苦,部份失业人士在财政上较为拮据,周转上会遇到困难,所以我们在商量后,便提出「百分百担保个人特惠贷款计划」,作为失业人士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选择的借贷选项,贷款上限为申请人失业前平均月薪的6倍,上限8万元,年息1厘,申请人首12个月可「还息不还本」,借8万元一年的利息也只是800元,比较容易负担,本金连利息最长可摊分5年偿还,找到工作后可以慢慢还款。若贷款人能在5年内如期还款,政府亦会退回利息,在现行的环境下希望给失业人士提供多一项选项。

郑程:明白,多谢司长,失业人士可尝试申请失业贷款作为一项选项。另外一个情况是除了失业以外,还有打工仔开工不足,请问你们会否推出什么措施?或发放不同的金额支持措施帮助他们?

陈茂波:针对收入开工不足,劳工及福利局公布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放宽在职低收入家庭津贴计划最低工时门坎,让更多人满足到工时要求便可申请到职津。另外,委托雇员再培训局推出「特别‧爱增值」计划,让放无薪假或开工不足的雇员免费报读,协助他们重投职场与技能增值,学员于课程完结后可获特别津贴。此外,政府已放宽失业综援的短期申请资格条件,让市民较容易申请,希望在多方面提供支持。

郑程:真的辛苦司长,刚才听到司长不仅为香港的财政政策出心出力,而且您十分熟悉香港打工仔情况,与不同的局去协调。

为青年创业提供机会

陈茂波:我再补充一点,在2021至22年度财政预算案,当中建议增拨66亿元,再创造约30,000个的有时限职位,希望藉此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给短暂失业的市民。

郑程:这真是不简单,感谢司长的关顾,不仅只照顾到某一特定群组,从失业人士到开工不足人士都有不同的渠道。现在我们又谈谈香港青年人,香港青年人面对难以上游的困境,当然当中包住房的问题。另外,刚毕业的青年人在过去两年遇到不太好的环境,经历到社会运动、继而疫情,大学生刚毕业就失业的情况比比皆是,纵使不是失业,在找寻工作时也遇到很大的困难,可能要降低要求去找一些不太理想的工作。政府有何措施可以帮助香港青年人?您又如何寄语香港的青年人?

陈茂波:过去两年经济环境事实上是困难的,刚才提到的增拨66亿元开设一些短期职位,以及在政府内推动不同的机构,如金融管理局带头提供一些短期职位学生实习。过去一段时间,政府增设很多短期实习计划给予大学生到内地实习,特别是到一些创科公司去体验,这颇受欢迎。在住房方面,政府会继续努力去觅地,目前我们的思路是多建一些津助房屋,不管是公屋以津贴形式租给市民,或是绿置居、首置、居者有其屋等出售房屋,藉着增加供应以纾缓房屋问题。对于青年人事业发展方面,当务之急是控制好疫情,恢复经济,这是对于就业问题最根本、最针对性的改善。还记得在社会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本港一直维持低失业率,很多工作是事求人,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控制好疫情,恢复和内地通关,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就业情况可得到改善。不过,以过往经验,失业率毕竟是个滞后数字,要等到经济回复至某一水平,企业信心回来,才会聘请更多人,当中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亦正在努力。与此同时,政府要推动经济多元发展,过去表现比较良好的产业是金融业,但金融业雇用的人数不是很多,以及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从事金融,成为专业人士,他们会追寻其他的兴趣。所以,过去两年的财政预算案也增拨资源推动文化艺术及体育的发展,希望创造更多机会让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另外,创科是最重要的把手,除了创科本身作为一个产业外,在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城市外,同时创新科技也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我们在这方面投入的资源很大,希望年轻人能多些探索不同的机会,按自己的兴趣发展事业。我们的事业舞台有多大与我们的胸襟眼光有多大有很大的关系。粤港澳大湾区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空间,大家不妨去看看,按自己的兴趣去走一走,看一看,接触一下,看看那里的机会是怎样。毕竟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我们的服务范畴不仅限于香港,我们一向服务很多不同的地方,过往我们服务内地向外发展,未来国家不只是向外发展,还有内循环。政府在这方面亦有不同的计划资助他们,例如在青年创科方面,我们通过民政事务局与非牟利机构合作,为一些有兴趣到内地创业的青年朋友提供些支持。另外,深圳等的内地城市都很欢迎香港年轻人到那里探索,开创事业,我觉得这是值得考虑。另外,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香港作为一个最国际化的城市,与外面接触面最大,如何把国际的标准与我们国家的标准对标,甚至将我们国家标准带出去国际舞台,是很多不同专业界别的发展空间,这方面我觉得青年人也有其发展空间可一展抱负。

在政治上给予香港一个更稳定的大局

郑程:刚才司长的分享让我明白到年轻人不只要眼界开阔点,多点去尝试。我想谈近一点,第一步是希望疫苗接种后,疫情可以受控,经济可以重启,刚才司长提到的有很多措施已在进行中,也有短、中期愿景可给年轻人在各行各业一展抱负。我们又转转话题谈一些社会热话,刚才也谈过《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每天都在报章、杂志、收音机、电视上有人有评论,但对于普罗市民来说始终是一个新的概念,政府可以多做些什么工作去落实立法,以及可以怎样加强公众的解说工作,让市民建立多些信心,完成好即将开展的选举委员会、立法会选举、特首三场选举,令市民能更加理解?

陈茂波:去年《香港国安法》立法时,特区政府不同的官员都与不同界别接触,主动作解说工作,政府也制作了不少宣传片,以及举办多场说明会。而今年落实完善选举制度时,特区政府不同的官员也和不同的界别举办了数十场说明会,在立法会亦就议员提问就不同的范畴做了很多解说,最近不同的官员与不同的界别朋友就他们关心的议题针对性的作出一些说明和交流,我们都在全面努力跟进中。可以说,第一步《香港国安法》立法恢复香港的安全、稳定,第二步完善选举制度令「爱国者治港」原则得以落实,在政治上给予香港一个更稳定的大局,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展望在完善选举制度后,行政、立法互动将会更加积极,以前我们看到议会的泛政治化,对立、拉布行为,把议案无了期的拖延,令施政举步维艰的情况不应再继续下去,大家应有一个比较积极的良性互动,一起筹划社会民生议题,研究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让施政更加「贴地」,更能响应市民的需要,这是我很有信心的。接下来希望大家都能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让香港未来能有更加安全、稳定、积极、正面的发展。

郑程:这可减少不少内耗,减少议会内的很多争拗,可聚焦民生、经济,最重要的是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感受到社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向好。今天我们很感谢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接受「镜新闻」专访。

陈茂波:多谢Joyce,多谢大家,再见!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