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中国经济复苏密码(2021.6)

发布日期:2021-07-06

☉文/稼韧

今年4月,中国经济「一季报」披露,各地经济成绩单也纷纷出炉,其中亮点颇多,对内对外都释放了积极信号。同时,也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等问题。应善用当前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加快推进重要领域的改革,使经济在持续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GDP近25万亿(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8.3%。这一创纪录的增速与中国经济在上年同期受疫情重创有关,有一定特殊性。不过总体来看,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开局态势良好。

经济一季报「新信号」

今年国民经济「一季报」除了公布同比增速外,还公布了两年平均增速。相较过去一年的特殊情况,后一个指标更有观察的含金量。

若以两年平均增速计算,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幅仍达到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货物进出口总额两年平均增速接近10%。综合这些指标判断,内地经济回升态势仍可持续。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近日上调了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两者都预测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超过8%,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期望。

进一步分析来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宏观数据释放了以下几方面信息:

一是内生活力持续增强。

首先,消费稳步回暖。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2%,比1至2月份也有所加快。

其次,市场活力释放。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内地日均新设市场主体呈现两位数增长。

再者,居民收入增加。一季度,内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两年平均名义增长7%。

二是新动能快速成长。

直播带货、在线诊疗、远程办公等新模式发展向好,在线线下融合提速。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

同时,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均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1倍、1.1倍,73.6%,两年平均增速都超过两位数。

三是市场预期稳中向好。

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高于临界点,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

同期,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3.0%,虽较3月回落0.7%,仍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行业发展信心稳定。

中国经济复苏也带来了正外部性。《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1至2月,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8%。半导体等制造设备及塑料等支撑中国生产活动的机器和材料不断增长。疫情发生以后,日本对中国出口额占整体的比例稳居第一。

新西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作为该国最大出口目的地位继续巩固:3月份,肉类对华单月出口创新高,达到4.29亿新元,同比增长42%;木材产品对华出口翻倍。

中国强大的供给能力也让中国在逆全球化的时代收获了更多全球市场。中国的出口正从防疫物资,切换到全球生产生活恢复相关的机械设备、服装玩具等类别,保持高位略下行。

据日本大和综研估算,2020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为15%,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并大幅超过份额占8.3%的美国和占3.7%的日本。

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出口结构将在防疫物资与全球经济恢复需求之间切换,总体上对中国出口有利。评论认为,在中国率先重启经济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拉动世界贸易的格局将越来越明显。

各地区成绩「新亮点」

截至4月底,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全部出炉。

31省份的一季度GDP增速均超过两位数,最低增速也有12.1%。从原因看,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30省份GDP均为负增长,仅西藏保持正增长。

统计显示,全部省份中,有8个省份的一季度GDP增速跑赢全国。分别是:湖北(58.3%)、海南(19.8%)、浙江(19.5%)、江苏(19.2%)、安徽(18.7%)、广东(18.6%)、江西(18.4%)、重庆(18.4%)。

从GDP总量看,广东、江苏、山东位居前三甲的格局未变。

2021年一季度,以上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7117.96亿元、25878.38亿元和18055.5亿元,两年平均增长均在5%以上。

作为内地第一大经济强省,广东省长期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预计今年年底前,广东省的GDP总量将首次超过韩国。

分析广东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进出口发挥了「三驾马车」的重要作用,同比增长均超3成。其中,外贸新业态增长较快,保税物流进出口同比增长27.8%。「直播带货」带动信息消费、快递服务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33.6%,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69.2%。

从整体经济版图的亮点看,有两个地区值得关注。一个是「长三角新合伙人」安徽,一个是乘自贸港东风的海南。

今年一季度,安徽GDP赶超上海,挤进全国十强。尤其是新动能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0.8%、44.4%,增速大幅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

媒体评论认为,沪皖座次交替的背后,是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协同发展趋势。

今年是长江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三年。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攥指成拳」,实现了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近年以来,受到政策红利加持的还有海南。

海南统计局数据显示,全省一季度GDP为1395.99亿元,同比增速和两年GDP平均增速均位列全国第二名。

在近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将当地的高质量发展归结为练内功、转动能、引外力「经济转型三部曲」。

在练内功方面,海南摆脱了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产业投资占比从不到40%上升至超过60%;在转动能方面,经济发展动力向消费和投资共同发力转变;在引外力方面,吸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过去三年新增市场主体76.3万户,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

同时,海南正成为全球投资的「新热土」,成功实现了「三个倍增」:第一个「倍增」是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连续3年翻番,总额超过海南设立经济特区30年总额的一半;第二个「倍增」是外商投资主体倍增,2020年,海南省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000家,接近2019年的3倍;第三个「倍增」是外资的来源地翻番,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南投资。

目前,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已呼之欲出。4月下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进行了二审。海南有望争取到更大立法权和改革自主权。

除GDP数据外,国家统计局近日还公布了31省份今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其中,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7省份居民收入均超万元。

在居民收入增长恢复的基础上,居民消费支出同比大幅反弹。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78元,名义增长17.6%,上年同期下降8.2%。从增长趋势看,一季度居民消费已经扭转连续四个季度下降的局面,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

可持续增长「新动能」

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已经形成了国内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

从更长周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还将获益于以下新动能。

一是基础设施插上「数字化之翼」。

中国的硬基础设施处于全球先进水平,高铁、公路、港口、航空等网络已实现互联互通。而软基础设施,如北斗卫星、超算能力、5G和6G网络体系、云服务体系、人工智能等,已经开始超常发展,并作为重大项目将在「十四五」期间为中国经济未来实现数字化转型创造先发优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硬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基础设施迭加,有助于打造智慧电网体系;立体化、智能化交通体系;畅通无阻的现代物流体系等。这样的综合性基础设施体系,将支持中国未来的长周期发展。

二是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17%。

目前,中国正从国家层面谋划并培育一批「未来产业」。从发改委官员近日披露的规划看,在领域上,重点是在类脑智慧、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在区域上,重点是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推动形成未来产业策源地。此外,还要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培育若干未来产业。

三是区域发展强化「增长韧性」。

研究机构预计,「十四五」时期,内地区域经济发展将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都市圈与城市群将会成为新的增长极。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直接点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就达100余处,涉及粤港澳合作的则更多。

目前,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成果显著外,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战略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提质升级奠定了基础。同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保税港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等特殊功能经济区已经形成。这些将共同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

四是碳中和成为「绿色引擎」。

目前,中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分析人士认为,这将促进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长远看,将为中国生态产业、环保产业提供巨大发展机遇,也将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在地方「十四五」布局中,绿色经济、绿色金融成为重点方向。比如,广东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包括制定绿色技术标准,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绿色产业补链强链等。上海提出将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北京明确将以绿色金融精准支持副中心产业升级,并围绕「一带一路」等积极谋划国际绿色项目。

高质量发展「新挑战」

目前,内地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判断:中国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问题。

从近期的经济成绩单看,喜中也存隐忧。

一是经济复苏「不平衡」。

首先,地方复苏进度不均衡。还有一些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中没找到有效路径,经济修复较慢,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其次,大中小企业发展不均衡。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增速高,但部份服务业、小微企业增长仍然偏慢。

再次,产业间恢复不均衡。服务业尤其是餐饮业复苏水平仍弱于工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的会议也指出,「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

二是金融体系「灰犀牛」。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表示,房地产领域的核心问题还是泡沫比较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比较强,是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

《财经》杂志3月发表的观察文章认为,随着内地房地产「三道红线」融资新规等监管措施的出台,房企融资环境随之收紧,部份企业可能会出现债券违约等现象,容易引发连锁反应,需警惕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上升。

此外,随着融资监管的加强,需密切注意由此引发的房地产投资波动,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冲击。

三是收入增长「慢半拍」。

在以往的经济复苏中,房地产与消费往往是同升同降,但在本轮房地产复苏的情况下,消费却没有同步回到正常水平。今年一季度,内地商品房销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仅增长4.2%。

有学者分析认为,本轮PPI(生产价格指数)的回升更多反映的是房地产所带动的回暖,迭加大宗商品上涨的输入性影响,而非终端需求的全面回暖。

同时,与消费相关的物价指标呈现通缩迹象,其背后反映的是居民收入增长乏力,这是中国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是全球复苏「不确定」。

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卫生管控措施奏效,疫情拐点有望到来;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疫情仍面临失控风险,印度疫情已恶化至悬崖边缘。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苏分化也越来越严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同步性将给中国经济造成新的不确定性。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有专家建议从以下方向推进改革:

在促进经济内循环方面,进一步打破区域间要素流动的窒碍,推动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加强医疗、教育、住房等基础性公共服务,免除居民后顾之忧,释放私人消费潜力;引导地方政府从抓投资转向抓消费,有学者建议将部份税收由生产地征收转向消费地征收,这是一个备选方案。

在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方面,为市场体系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制度支撑。根据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相关档,中国将加强对大宗商品、资本、技术、数据等重点市场交易的监测预测预警,研究制定重大市场风险冲击应对预案。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

在保持政策稳定性方面,用好当前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把握好第二至四季度乃至更长时间复苏的节奏,使经济在持续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在中央部署的2021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居于首位,要加快打破制约科技创新供给的体制机制障碍,使科技创新尽快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