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剑指互联网巨头 中国开启新一轮反垄断(2021.6)

发布日期:2021-07-06

☉文/渔樵夫

割断「特殊利益集团」与政府部门的利益纽带,杜绝权力寻租空间,规范政府权力与市场干预行为,可谓势在必行。反垄断就是政府为市场纠错,如不斩断垄断利益集团的政治链条,反垄断执法机构将可能被扭曲化、被公关化。因此,防止行业垄断与行政垄断「联姻」,应成为新一轮中国反垄断大戏的「重要章节」。

中国新一轮反垄断铁拳,已结结实实打在阿里等互联网企业身上。4月10日,中国开出反垄断历史上最大罚单,认定阿里滥用在内地网络零售平台支配地位,对平台内商家提出「二选一」要求,重罚182.28亿元人民币。

重拳出击 启幕「强监管」

无独有偶,两天后,上海市场监管局通报,依法对互联网餐饮外送平台上海食派士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该公司被处以其2018年销售额3%的罚款,合计人民币116.86万元。

4月29日,中国央行等部门约谈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美团金融、滴滴金融、陆金所、天星数科、360数科、新浪金融、苏宁金融、国美金融、携程金融等13家网络平台头部企业,此次约谈距离上一次约谈蚂蚁集团仅过去17天。在多家互联网平台因垄断被罚或被敲打的同时,中国官方正扩编市场监督总局,修法动作亦在加码进行中。

事实上,从去年底始,中国监管层一直在释放「强监管」信号。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之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作为2021年经济工作中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今年以来,中国官方更是频频发文,加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制。3月召开的中国全国两会,首次将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谋划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十四五」纲要,亦对反垄断明确着墨。

种种迹象表明,对阿里等中国科技巨擘施以铁拳,以及中南海接连出台反垄断政策及多次进行加码反垄断表态,显示中国反垄断「强监管」时代已经到来。

铁腕开铡 七重用意

中国对互联网大鳄反垄断的雷霆手段越来越严厉,实有七重用意,可谓谋划长远。

其一、防「怪兽出笼」

过去20余年间,中国互联网企业迅猛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超16.6%。到去年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至7.8%。

互联网平台存在直接和间接网络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网络外部效应等特征,数字市场存在巨大进入壁垒,极易产生赢者通吃现象,加之科技巨头存在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极易产生超级平台。

依托庞大市场,中国便成长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美团、京东、字节跳动等足可匹敌欧美互联网巨头大公司。当前,中国在线经济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资源加速向头部平台集中。

由于掌控着大量数据和市场份额,极易形成寡头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衍生为「无法控管的怪兽」。而垄断背后,便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不断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消费者利益受损。

因而加强对平台经济等数字经济监管、完善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反垄断监管体系,可谓势在必行。

其二、敲山震虎

反垄断法被喻为「经济宪法」,但此前一直被质疑在互联网领域「长不出牙齿」,执法能力跟不上平台经济发展速度。

此次反垄断铁拳,直接打在阿里身上,敲山震虎、杀鸡儆猴意味明显。中南海藉此向社会释放出强烈信号——互联网行业不是反垄断法外之地,加强监管、营造更公平竞争环境势在必行。

从此次对阿里的处罚来看,由于罚款金额仅为其销售额百分之四,并不至于「伤筋动骨」。但从处罚对象而言,靶心瞄准互联网「大哥大」,彰显中南海「打老虎」决心。

其三、防扼杀竞争

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企业高歌猛进,横向收购不断,并在某些行业(如网购+互联网支付)接近垄断,并利用垄断地位定下诸多不合理规定。这些互联网大鳄大面积跨行业横向收购,在整个生态圈互相强化集团在各行业话语权、定价权甚至垄断地位。

互联网行业形成高度垄断,对民众而言,消费者利益将受到侵害。对中小企而言,目前大量中小微实体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因互联网巨头垄断而关门破产。

此间观察家认为,原本创新能力极强的互联网企业,逐渐做大为平台经济,形成市场挤出效应,损害市场竞争秩序,对整体经济负面影响超过正面。

其四、防遏抑创新

一旦巨无霸企业形成垄断,依靠垄断优势追求高额利润,不仅消费者权益受损,亦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

互联网行业形成行业垄断,会令这些互联网龙头行业对超额利润乐此不疲,热衷通过「烧钱」跑马圈地,在流量和「最后一公里应用」上做文章,将眼光盯住赚快钱的低端产业,而对研发创新形成惰性甚至排斥创新,「打自己的小算盘」,而忽视关乎国家利益的「大算盘」。

互联网垄断巨头的种种做法,显然不利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向高、精、深、尖方向发展,长此以往只能令中国互联网企业处于低水平重复铺摊子境地,从而拖慢双循环经济,无助中国胜出「科技冷战」。

中国官媒亦发文称,「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当前,高科技壁垒横亘其前,不仅是国家层面,包括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加快研发步伐,抢夺数字革命领导权均是题中应有之义。

反垄断趋严有利于互联网行业回归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用户体验、内容价值等行业的核心竞争,对锻造中国科技核心竞争力可谓善莫大焉。

其五、激发活力

反垄断铁拳出击,规范竞争秩序,对激发行业活力亦有所帮助。

目前中国正处于后疫情时代,疫情对于中小微企业已形成致命打击。当此特殊时期,培育市场活力,保就业和社会发展稳定,反垄断可谓至关重要。

对行业巨头而言,规范竞争秩序有利于强化核心优势,唤醒行业生机。对中小公司而言,反垄断监管将有助于拓宽其生存空间,激发新锐诞生成长,唤醒行业活力。将各领域投资并购纳入有效监管体系内,将为有特殊技术或产品的中小企创造发展空间,为其良性竞争带来机会,使整个行业保持创新意识和成长活力。

其六、防连锁反应

部份互联网企业在价格战后,如缺乏良好经营能力,或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崩盘,其不利后果往往会由社会大众承担。

而行业巨头的「攻城略地」,所带来的贫富分化加剧,亦将使得社会对采取包括强化反垄断在内的财富再分配措施音调越来越强。

因此,防「一股独大」进退失据后的连锁反应,成为中南海关注焦点。遏抑行业巨鳄、头部大佬「惯性增长冲动」,引导其量力而为、理性「跑马圈地」,并实现风口转向后的「软着陆」,监管层可谓放眼长远。

其七、下好「先手棋」

当前,世界前三大经济体几乎同步针对科技巨头展开反垄断调查,绝非偶然。

美国对科技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欧盟出台数字法案强化反垄断监管,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监管机构针对行业巨头相继发起反垄断调查,业内认为,未来5年全球反垄断新周期已开启,而其中,平台经济反垄断监管成为重中之重。

正如美国众议院反垄断委员会主席戴维·西西林在反垄断听证会上所言:「产业变了,但是垄断巨头的行为没有本质变化。我们不应该向网络经济的『皇帝』低头。」

随着新经济模式日趋成熟和完善,各主要国家在新领域中掌握未来方向主导权,以及对新事物定义权和标准制定权至关重要。而当下全球主要国家不约而同针对互联网企业发起反垄断调查,从更深层次国家竞争而言,争夺数字经济定义权和监管权显为题中之义。

中国掀反垄断风暴,下好此轮全球竞争「先手棋」,引导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与市场上,从外部而言,将避免中国优势被削弱,为抢占数字经济时代话语权增添筹码,从内部观之,亦将打牢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必要基础,可谓一箭双鵰。

宣战「利益集团」 任重道远

阿里被罚事件标志着中国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进入新里程,反垄断法在互联网行业实施将进入常态化阶段。中国互联网行业监管政策将由促发展转变为重监管和遏抑无序竞争,互联网政策环境将由包容宽松转变为包容审慎。

风暴之下,四大问题浮出水面,亟待关注。

一、 行业承压

反垄断风暴下,阿里被罚、蚂蚁金服暂停上市,互联网行业整体承压,普遍面临重大战略调整。

有分析认为,当前,大金控监管思路已成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头部企业主流要求,而与信贷有关的征信、大数据等三方服务亦将直接纳入监管范围,金融科技公司合规与监管成本将会大幅提高。

而互联网消费信贷增速下降,结合就业率下行压力,或会引发行业整体不良率迅速上升,甚至出现银行压缩合作规模、不良率继续上升负面连锁反应。进一步打击资方信心、降低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欲望。

二、 避「乱枪扫射」

平台经济本身就是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特点之一就是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在此情况下,以规模来判定一个企业是否垄断并不科学。

有经济学家指,不能让所有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的收购兼并都被带上「资本无序扩张」的监管紧箍咒。平台经济规模大,并不等同于垄断。反垄断要打击的靶子,并非企业的大,亦非企业的强,不是市场份额高,而是企业处于强势地位时侵害交易对手和破坏公平竞争的商业行为。反垄断并非让企业规模变小,应避免过激反垄断执法扼杀企业创新和竞争。

经济学家李稻葵便在公开场合表示,反垄断监管应「实事求是,而不能泛化,不能扩大化」,「监管泛化是自剪羽毛,对中国自身经济发展有不良影响。要处理好发展与监管的关系。」

真正的自由竞争应是自由进入和没有强力保护或歧视,与企业大小和数量无关。对以反垄断为名强力施加的垄断,以及包括准入限制、特许权、财政补贴、融资优惠等只有部份企业可以享有的特权,尤为值得警惕。谨防反垄断成为保护主义保护伞,可谓任重道远。

三、 剑指「利益集团」

阿里等互联网大佬被反垄断利剑「杀鸡儆猴」后,备受诟病的「特殊利益集团」,亦处于反垄断风暴眼地带。

长期以来,中国坊间流传:「银行加证保(证券、保险),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看门也拿不少。」舆论热议的「玻璃门」和「弹簧门」便是特殊垄断利益集团存在的明证。

具有行业垄断性、利益排他性等特点的「特殊利益集团」,不仅损害竞争活力,拖慢创新速率,更会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如任其衍生发展,其不但要渗透到经济领域,亦或渗透到政治领域,最终成为心腹大患。

从制度设计视之,中国距成熟市场经济尚有距离,仍有大量非市场经济因素。中国拥有世界最为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以及诸多行政性垄断行为,导致诸多民营企业在政策夹缝中生存。

割断「特殊利益集团」与政府部门的利益纽带,杜绝权力寻租空间,规范政府权力与市场干预行为,可谓势在必行。有观点指,反垄断就是政府为市场纠错,尤其是纠正市场不被利益集团所操纵,这才是反垄断的基础。如不斩断垄断利益集团的政治链条,反垄断执法机构将可能被扭曲化、被公关化,有变成伤害竞争对手利器的危险。因此,防行业垄断与行政垄断「联姻」,应成为新一轮中国反垄断大戏的「重要章节」。

四、 市场化改革

数字经济领域中,除注重刚性的事后反垄断监管之外,还应注意结合更具柔性的事前监管,例如探索引入平台反垄断合规的监管与评价制度,提高平台反垄断合规积极性。

有观点指,《反垄断法》有自身边界,亦有自身局限性。各行业首先要履行自身监管手段,之后才是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把关的问题。

除了注重事前监管外,加码市场化改革亦尤为重要。目前推进的反垄断进程,只是市场化改革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从整体目标视之,市场化改革的「终点」是建立公平、公正、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唯有放开竞争性业务准入,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中国反垄断进程才能健康推进。

未来几年,扩大内需、创新驱动发展、打通经济双循环堵点均是中国经济战略重点。而推动经济内循环和需求侧改革,均需更加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目前,中国新一轮反垄断大幕业已开启,未来啃下更多「硬骨头」尚需更多制度攻关,唯有内外并举、上下联动、标本同治,中国反垄断大戏才能顺利推进、精彩收官。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