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来风

首页 > 最新文章 > 八闽来风

非遗保护、传承、推广、教育的福州经验

发布日期:2021-09-16

⊙文/安娜


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是中国福建省省会,历史悠久,有7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遗产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孕育出了以昙石山、寿山石、三坊七巷和船政为代表的闽都文化。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理学名邦等美誉,仅宋明清三朝,福州籍进士就多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前列。近代以来,福州人物风流、英才辈出,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举办世界遗产大会再合适不过。


福州也以举办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在城市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福州更“美”。



城市建设优先保护文物

福州有中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华林寺,有中国仅存一块的“里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烟台山……这里文物资源丰富,承载着绵延不绝的闽都文明。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亲力亲为,推动制定《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这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早的保护条例之一。沿着这一方向,近年来,福州市颁布了一系列名城保护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编制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32项专项规划,持续推进古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


多年来,福州在城市建设中,始终坚持“文物保护优先”原则,这使福州的大量古建筑得以保留和修复。


2017年至今,福州市文物部门结合“多规合一”平台工作,对全市水系治理、旧屋区改造等城市建设中心工作所涉及2500多个项目,提出具体文物保护审查意见和保护要求。


2019年7月,福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建设中涉及文物保护、修缮、管理、利用等机制,有效推动文物保护工作。


2020年12月,福州市印发了《开展新一轮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从去年12月底到今年底,福州市开展新一轮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


仅2020年,福州市文物部门结合“多规合一”工作平台,对682个城建项目提出审查意见,明确所涉76处文物的具体保护要求和措施,避免了在征迁、建设过程中造成不可移动文物误拆或损坏。


福州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5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5处。全市有可移动文物24923件/套。国有博物馆、纪念馆20家,非国有博物馆10家。


此外,先后修缮重点文物180多处,古建筑、历史建筑1300多处,打造了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261条传统老街巷。


福州市已完成全市所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立碑、挂牌保护工作,确保在城市建设中不发生文物误拆情况,并全面开展全市域范围不可移动文物建库定线落点工作,已完成全市4000多处全国、省、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的文物本体、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线的划定工作,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系统。



文旅活化让古厝焕新生

小黄楼、严复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芙蓉园……一处处古厝宛如一颗颗明珠,闪烁在闽都大地,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出独特光芒,赓续着闽都千年文脉。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为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古厝》一书撰写了序言,其中强调:“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他要求,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生态、人文环境的保护;要加大对保护名城、保护文物的投入。


近年来,福州持续推进古厝保护的同时,更依托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文化街区,让古厝焕发新生。


当水榭戏台传来阵阵丝竹声,人们如痴如醉之时,也许很难想像,2006年前,水榭戏台曾一度破败不堪。“老福州”、福州民俗专家齐上志回忆说,当年其曾多次到水榭戏台,看到戏台被改造成民房,雕刻精美的藻井遭虫蛀,戏台前左右两侧的看楼及假山、雪洞失了“体面”,戏台正面的二层观戏的楼阁卷棚腐烂坍塌,由两根柱子撑着,随时可能倾倒,保存相对较好的主座建筑则被拉链厂占用。


“令人痛心!当时惟有戏台下泉池中悠游的锦鲤和精美的墙头泥塑、栏板石雕、戏楼木雕还能让人看出其当年的繁华。”齐上志说。


水榭戏台启动修复后,遵循“修旧还旧”原则,拆除了搭建的居民楼、将工厂搬离,对假山、雪洞进行了修复。同时对糟朽的木构件按旧工艺、旧材料进行了修复,并顺利通过了国家文物局验收。


长期在水榭戏台演出的福州传统曲艺表演者许坚心告诉记者:“传统文化要传承、发展,需要培育年轻观众。这个假期看我演出的人中,除了上年纪的观众,还有不少年轻的面孔,让我看到了传统曲艺传承弘扬的希望。水榭戏台的活化利用为传承、弘扬福州地方戏曲提供了极佳的平台。”


水榭戏台只是福州古厝活化利用的缩影。漫步福州各历史文化街区,你可以看到叶氏故居被活化为省非遗博览苑,芙蓉园化身沈绍安漆艺博物馆,黄培松故居化身福州市美术馆……活化利用后的古厝成了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让人们幸福感节节攀升。


古厝是点,历史文化街区是面。以点扩面,福州市对上下杭、烟台山、苍霞、梁厝、船政文化城等历史街区内的文物建筑,进行重点保护修缮,并以此辐射带动集中成片保护,打造全方位立体保护体系。


为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福州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其中的鳌峰坊特色历史街区以书院文化为特点,南公河口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集海丝印记、异域风情于一体,马尾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主打“船政”牌……一个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为“魅力福州”擦亮了历史文化底色。



多项举措创新非遗传承传播方式

从“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首席闽菜佛跳墙制作技艺;从“他年我若修花史,列入人间第一香”的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再到丝竹声声的闽剧、铙钹阵阵的评话……千百年来,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海滨邹鲁”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融入华夏儿女血脉的传承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截至目前,福州市共有18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含8项增设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3项(含3项增设保护单位);236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名。


为让非遗项目得到“有声有色”的保护,福州选择启动了50项非遗项目的短视频拍摄工作,留下传承人珍贵的影像音记录。同时,绘有80项福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画卷《非遗长卷》也已绘制完成,展开长卷,一项项非遗项目如一帧帧记忆穿越时空,展现在人们眼前,先睹为快的著名民俗专家齐上志说:“画卷生动、直观,为人们留住了乡愁。”


除此之外,《寻脉——福州非遗探秘》《守望与传承——老福州的记忆》《大美福州 多彩非遗》《传承与守望——老福州的记忆》等一系列福州非遗书籍陆续出版发行,对此,福建省原文史馆馆长、著名文史专家卢美松深有感触地说:“系统出版福州非遗丛书,是有效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创新举措。”


2021年1月1日正式开馆的福州非遗展示馆便是福州非遗展示、保护的重要载体。其以省保单位罗氏绸缎庄为依托,以院落布局展陈,按福乐、福匠、福韵、福传四大展区进行区域划分,展出了近400件非遗展品,并利用现代化展陈技术,使得茶亭十番音乐、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咏春拳等非遗项目通过声、光、视频等手段,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不少前来逛馆的市民表示:“穿梭在福乐、福匠、福韵、福传四大展区,福气满满,我们都是有福之人。”


此外,非遗展示馆还常态化举办非遗讲座、非遗演示、非遗教学等活动,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今年“五一”期间,非遗展示馆便举办了多场非遗传统技艺互动活动、专场演出+直播活动,以静态展陈和活态展演相结合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福州非遗之美、古厝之魅。


福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池小霞告诉记者:“福州市还从完善法规制度、规划制度、工作制度、申报制度等制度建设着手,强化非遗保护制度保障。如福州市出台了福建省首部由设区市颁布施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并印发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十条措施》,为福州非遗保护保驾护航。”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