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中国经济逆风 谋求复苏(2021.9)

发布日期:2021-10-04

☉文/白雪冰

明年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经济维稳」可谓至关重要。唯有三箭齐发,推动制度性变革再上快车道,中国经济才能乘风破浪,胜出这场百年不遇的「超级挑战赛」,从而驶向安全地带。

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9%,「期中考」成绩同比环比均低于预期。

经济「熊市」 高念「稳」字诀

疫情局部反复下,中国经济仍未完全走出「熊市」。两年复合平均GDP增速约为5.5%,仍低于疫情前的潜在增速,尤其是私人消费和制造业投资的复苏步伐慢。中国官方认为,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不均衡,巩固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仍需努力。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八稳」压力。

一、 稳经济

从部份前瞻性经济指标来看,中国经济的修复力度正趋于减弱。近几个月来,PMI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工业生产、投资、社融、房企资金来源等多项反映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下滑,有的则是连续三个月下滑。此间经济学家从周期阶段判断,中国处在从滞胀后期向衰退初期过渡阶段。

展望下半年,经济复苏下半场较料更为崎岖。随着去年低基数效应逐渐消退,中国经济将逐步回归疫情前增长趋势,稳增长压力重新浮现,经济可能再次明显减速,全年GDP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明年经济增速则将继续放缓。

除了短期掣肘因素外,劳动人口持续减少,对中长期GDP增长亦将构成利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远低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预计2020-2050年间,劳动人口规模将以每年超过0.5%的速度逐年下降,2050年比2019年下降15.2%。随着劳动人口减少,预计GDP增速也将以同一量级下行。有观点认为,未来较长时间,中国GDP增速或以年均约0.5%的速度下滑。

二、稳制造

当前,上游受环保等约束,下游受大宗商品通胀挤压,中国制造业投资反弹乏力。数据显示,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下行,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出口分项均跌破荣枯分界线并持续下行。今年中国制造业投资相比疫情前3%左右增速仍有明显差距,尤其表现在民间投资的复苏乏力上。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疫情以来,铁矿石、铜、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连续上涨,到6月末,路透CRB大宗商品指数较一年前上涨55%。中国作为铁矿石、铜、原油等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主要进口国,深受价格变动影响。

除了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出口订单的不确定性对中下游企业盈利的压制,亦令制造业企业信心受挫,推迟后续制造业投资回升的速度和力度。

此外,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复苏呈现明显的「高低脚」,虽然出口和工业的两年平均增速已显著超过新冠疫情前,但产业链下游仍呈现出「高库存、低营收、弱盈利、轻投资」的疲软组合,亦是拖累制造业投资修复的关键。

三、稳消费

境外疫情蔓延尚未结束,按照中国防疫要求,疫情防控措施或将持续到明年。全球疫情蔓延之下,不仅会抑制接触性、密集性服务业和消费的复苏和就业,亦将影响投资和消费者信心恢复。

数据显示,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复合增速为4.4%,消费恢复节奏较慢,且离疫情前的增速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其中,汽车和地产后周期消费是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的主要拖累。

在此过程中,中国消费疲软,就业、收入、复苏凸显K型分化。据西南财经大学调研显示,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2020年四个季度收入均呈环比下降趋势,而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2020各季度收入均环比增长。

从价格上看,2020年富豪价格指数(例如茅台)同比从2019年的-0.3%上升到3.4%;而总体非食品CPI则从2019年的1.4%回落到2020年的0.4%。

中国高端消费亦好于中低端,大车、豪车恢复快于普通乘用车,中高端服饰恢复迅速,奢侈品出现向高线城市聚集,三亚高端酒店价格亦几乎收复失地。

消费K型复苏,与疫后收入和财富进一步分化有关。受就业与收入不稳定、预防性储蓄增加以及房价上涨挤出效应影响,低收入群体消费内生动力不足,中国贫富阶层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由于基数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消费不振,且未来反弹力度有限,内需不足将成下半年中国经济主要矛盾。

四、稳通胀

当前,席卷全球的超级通胀来袭。美国5月CPI涨幅为5%,创2008年以来新高;核心CPI涨幅为3.8%,创1993年以来新高;德国5月CPI涨幅为2.5%,PPI涨幅为7.2%,均创多年新高。

13年前次贷危机时,美国财政赤字刺激规模相当于GDP逾5%,而此次美国的财政赤字规模,相当于GDP25%,刺激力度五倍于当年的次贷危机。

过去20余年来,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滥发货币,中国则出口了大量商品。大量廉价中国商品对冲了美国的过剩货币,稳定了全球物价。但当中国产能不能对冲滥发美元时,超级通胀洪水开始向全球蔓延。

展望未来,此轮通胀尚未见顶。一方面,海外财政赤字货币化仍在继续,且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提振经济的不二法门,推升全球通胀中枢水平;另一方面,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转型大背景下,高能耗、高排放产能将受到压降,将支撑大宗商品价格保持高位,从而推动通胀走高。

五、稳信用

全球经济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均处于危机应对模式中,从2009年开始,中国总体宏观杠杆率平均每年上升10.7%,加之疫情搅局,至今仍未摆脱「后危机模式」。

下半年中国信用债到期量巨大,部份低评级主体的再融资能力备受考验。且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根据「过渡期适当延长+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绝大部份存量资产须在年底前完成整改,意味着表外资产硬性压降压力凸显。

有观点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分化严重,这种分化与当前债务区域分布产生迭加效应,从而导致过去以土地为杠杆、以地方金融体系软约束为通道、以城市扩张和项目投入为载体,同时地方政府—地方投融资平台—地方金融机构—地方国企参与的债务循环将累计到达一个新节点。

而在疫情冲击下,美欧日英等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和财政刺激,美联邦基金利率降到近于零的历史低位。到6月份,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首次突破8万亿美元,较疫情前的2020年初扩张一倍,比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8月扩张了7.8倍。整个欧元体系资产负债表规模去年亦扩张1.5倍,达到近7万亿欧元。

在超低利率甚至负利率背景下,全球债务规模急剧攀升。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的统计,目前全球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攀升至360%。

内外交困下,如何「稳信用」可谓任重道远。若操作不慎,或引发资产泡沫破灭,进而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成为长期复苏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六、稳投资

今年上半年,中国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新增2.49万亿,同比多增9674亿元。但在稳定宏观杠杆率,严格管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背景下,下半年基建投资回升空间仍然有限。

今年以来,中国各地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较慢,1-5月累计新增专项债仅达到年度计划的16%。较2019年同期的40%、2020年的57%均有明显下滑。

展望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上行概率较低。6月国内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21.90%,考虑到2020年同期高基数,预计下半年国内挖掘机销量增速将位于负值区间。

从楼市来看,近期房地产调控加码,融资收紧,销售降温,下半年房地产投资难以持续。在基建投资、楼市投资未现明显复苏情况下,下半年投资大幅上行,可能性低。

七、稳出口

随着海外疫苗加速推进,海外产能继续修复,中国「出口替代」效应减弱,预计下半年出口份额和增速均将回落。

事实上,作为前瞻性指针的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从今年3月起已连续3个月下滑,显示伴随外需逐渐由耐用品需求转向服务消费需求、供需缺口逐渐缓解,下半年出口高增长难以持续,订单流失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压力。

据中国外汇局数据,4-5月份,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和服务顺差月均为1951亿元,较去年二季度月均水平下降38.7%。从现价看,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较上季已趋减弱。有观点预测,中国出口增速四季度将下降至-5%。

后疫情时代,各国将快速启动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再布局,从而推动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一旦外部环境逆转,中国整个生产的缺口、产能过剩的局面或较2019年时更为严峻。外需趋冷大环境下,提前布局内需扩张战略已势在必行。

八、稳就业

官方数据显示,6月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15.4%,较上个月上升1.6%。随着毕业季到来,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带动青年失业率上升。

今年中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规模约为1400多万人,其中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并将迭加2020年高校毕业生总数874万人中的部份规模,就业挑战可谓「压力山大」。

2021年1-6月中国青年群体的失业率走势与2020年基本持平,且显著高于2018-2019年水平,凸显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在疫情之后并未得到显著缓解,严峻的结构性就业压力仍如泰山压顶。

由于当前经济修复基础尚不牢靠,除青年群体外,农民工等脆弱群体就业压力亦依然较大,一季度农民工就业人数仍较2019年同期减少246万人。

三箭齐发 逆风突围

短期内,中国经济修复力度边际趋弱,经济继续下行至潜在经济增速的可能性加大,下半年须警惕经济超预期回落风险。中长期来看,劳动人口减少对经济增速影响将趋于显性化,经济增速或进一步滑落。

无论是短期抑或中长期而言,中国经济遭遇的「超级挑战」均不乐观。而从中国中长期发展规划视之,决策层对未来经济增速有较高要求。

中国决策层提出,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2035远景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中国GDP平均增速应达到5%、未来15年GDP平均增速应达到4%的底线要求。

但过去十年中国经济GDP增速年均降约0.4%,如未来十年中国经济GDP增速仍保持类似降幅和趋势,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远景目标中的经济增速目标恐难达成。因此,抗御上述八大挑战,实现逆风突围,可谓势在必行。

一、防止大起大落转急弯

当前,国内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结构性失衡现象仍然突出,宏观政策应以稳为主,防止大起大落转急弯,缓解因政策风险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货币政策不宜大幅收紧,须继续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维持流动性合理宽裕。应在保持总量适度前提下,兼顾调结构和防风险。

二、应对周期性风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坦承,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抬升企业成本,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大。必须做好跨周期调节,应对好可能发生的周期性风险。

从外部来看,新冠病毒突变或再度引发国际经贸封锁,降低全球总需求;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增强,或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之今年疫情分化,新兴经济体疫情肆虐所带来的外部冲击仍不可小觑。

而从内部来看,中国经济运行近期出现边际放缓。下半年需重点关注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四小」问题,即中小服企、中小贸企、中小房企和中小银行的薄弱环节。

故此,中国不仅要从外部做好出口从高位回归常态的准备,进一步恢复中国经济运行基本盘,不断巩固住内部产业链的竞争力和畅通性。在外部贸易投资和政治摩擦高峰期到来之前,全面扩充国内市场需求,快速促进市场循环常态化。亦须从内部做好经济复苏放缓等准备。

三、加快制度性变革

防止经济超预期下滑,从中长期来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可谓至为关键。

有鉴于此,政策制定者应加码推进促增长的结构性改革,引导经济走上更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其中,包括进一步推行累进税制、投资人力资本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推广使用碳定价与扩大绿色投资规模相配合,支持具有广泛效益的低碳增长转型;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缩减私人投资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矫正要素市场包括矫正金融市场扭曲政策,改善资源分配,加强竞争等,均是题中之义。

今年是中国新旧战略转换、新发展格局布局全面落地的一年,需在循环体系转换、动力体系转换、战略模式转型中重拾复苏和增长。而经济转型过程中,不仅需要利益机制的调整,亦需构建与转型和新布局相适应的激励约束体系。

明年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经济维稳」可谓至关重要。唯有三箭齐发,推动制度性变革再上快车道,中国经济才能乘风破浪,胜出这场百年不遇的「超级挑战赛」,从而驶向安全地带。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