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中央宣讲团来港的深意(2021.10)

发布日期:2021-10-28

☉文/成一

在香港实施国安法,进入由乱及治、由治及兴的良机之下,在香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三场选举即将拉开大幕之际,中央「十四五」规划宣讲团来港,其深意不言而喻。由此看出,中央宣讲团来港,绝不仅仅是「宣讲」那么简单,而是「大动作」的前奏,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一环。

八月下旬,中央《十四五规划》宣讲团一行10多人来港。宣讲团在港期间分别在政府总部、立法会及大学校园举行了多场宣讲会,也与政府公务员、青年学生、工商界和记者进行了交流、对话、见面会及访谈等活动。

中央宣讲团规格很高,由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四大机构组成,核心成员有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胡晓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科技部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啸等。

8月23日,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举行的首场宣讲会上,中联办主任骆惠宁致开幕辞说,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来港,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他对香港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认清国家规划要求,把握发展方向;二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升竞争优势;三是善用国家政策支持,开创发展新未来。黄柳权说,国家「十四五」规划设立专章,支持香港提升竞争优势,并推出更多惠港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香港能够和整个国家一样,拥有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在香港实施国安法,进入由乱及治、由治及兴的良机之下,在香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三场选举即将拉开大幕之际,中央「十四五」规划宣讲团来港,其深意不言而喻。

布局深圳香港携手齐飞

中央宣讲团刚离开香港没几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接踵推出了举世瞩目的两大「方案」。9月5日,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9月6日,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由此看出,中央宣讲团来港,绝不仅仅是「宣讲」那么简单,而是「大动作」的前奏,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一环。

《前海方案》有两个最大的亮点,一是将前海的面积比过去扩大了8倍,由14.92平方公里,一举扩为120平方公里,为深港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是详列了前海的产业定位。其中,「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聚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物联网、能源新材料等港澳优势领域」尤为引人关注。

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前海方案》是中央布局深圳香港携手齐飞,推进大湾区建设战略部署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两年半以前中央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还是今年两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深圳和香港都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格局中,其地位举足轻重。

深圳比香港土地面积大、人口也比香港多,经济实力雄厚,行业布局合理,尤其科技发展基础扎实,稳居全国前列,科技人才众多,并形成了良好的科技产业人才梯队,整个城市朝气蓬勃、后劲十足。

香港家底厚,国际化程度高,人均GDP领先全国,且是世界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但香港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在现代科技产业浪潮的竞争中缺位,也引起了中央和各方面的关注。其实,香港并不缺高端科技人才,也不缺科技成果。世界名牌大学100强,香港就占了其五。香港缺的是科技人才的梯队,缺的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化的机制和能量。香港的顶尖级科学家都集中在高校,专家教授的大量科研成果,仅仅在于满足个人获奖和学校的荣誉,然后就束之高阁。香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高锟教授,他是大名鼎鼎的「光纤之父」,但香港却不能成为「光纤之都」。科技成果落不了地,这就是「香港之痛」。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占领了科技高地,谁就赢得了未来。中央布局香港成为「创科中心」,可谓用心良苦。香港若能把握这个「黄金机遇」,充分利用「前海方案」的大舞台,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深圳强强联合,发挥优势,填补短板,携手齐飞,在不久的将来,拥有大批科技产业园和大批「独角兽」企业,一跃成为「科技之都」,也是有可能的。

敲响「时不我待」的警钟

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宣讲会开幕的致辞中,有两句话极具震撼力,也极具针对性。一句是「香港的机遇在内地」,另一句是「慢进也是退」。前一句,为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清晰的指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可期再次腾飞。后一句,则有敲响警钟、鞭策香港的意味。确实,内地发展你追我赶,一日千里。刚回归之时,香港的经济总量遥据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而现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都已超过了香港。

20多年前就开始谈粤港合作,然后又探讨大珠三角发展战略,再接着是「9+2」、粤港澳大湾区,中央对香港融入祖国大家庭殷殷期盼,历届特首也信心满满、信誓旦旦。现任特首林郑月娥说得很动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香港提供一个再创辉煌的黄金机会,期盼香港抓住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但似乎一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面对「黄金机会」和「重大机遇」,香港却没有实质性的重大进展,时至今日,仍停留在「打嘴炮」的阶段。

反观澳门,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中央的《横琴方案》,提法是广东、澳门「深度合作」,横琴岛106平方公里的「深度合作区」实行双主任制,广东省长和澳门特首共同担任。这就表明,粤澳合作远远走在了前面,已经实质性地「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试想,如果《前海方案》也是「深度合作」,也是「双首长制」,香港也在前海有相当的话事权,那该多好?

香港比澳门回归早,但发展的步伐却落后了。一路走来,蹉跎了许多大好时光。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为政者的作为是最主要的。是真抓还是假抓?是实干还是虚干?是能力的问题?还是意识问题?不管怎样,「慢进也是退」,香港应该自省、应该反思、应该警钟长鸣。

转变观念应放在第一位

要破解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道难题,最关键的是要解决香港为政者的思想观念问题。「爱国」就必须要感情上亲近自己的国家,灵魂上融入自己的民族,真心实意地把深圳人、广东人、内地人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否则,你讲你的,我想我的,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何谈合作?何谈「融入」?

一件小事为例:8月,特区政府为18岁以上的香港居民发放抗疫消费券。这本是一个普惠政策,但政策的制定者却玩了一个「小动作」:三类不是永久居民的香港居民「没份」:一是内地派港的中企高管;二是香港引进的优才、专才;三是在港求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留港工作的人士。

问题就来了,这三类人也为香港做贡献、也交税,而且比多数香港永久居民交税还多。为什么「没份」?政府没有解释,当然也无法解释。为了省钱?不像。700多万人都发了,这三类人总共加起来也不足十万,能省多少?剩下的只有一种猜测:这些人绝大多数来自内地。这些人会怎么想?「香港政府为什么针对我们?歧视?不欢迎?还是别的?」

其实消费券的数额不算大,可能这三类人也并不是很在意,但反映出来的是香港政府的一种态度。本来,香港就缺人才,香港政府也在千方百计地引进人才。而这些人都是货真价实的高素质人才,政府本就该满腔热情地拥抱他们。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些有很深内地背景的人才,政府本就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之成为强大的助推力量。一叶落而知秋,香港政府反其道而行之,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为政者还是当年港英政府的那一套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此「叶公好龙」,何以为甚?

前不久,鉴于香港已经连续20多天没有本地新冠肺炎确诊个案,各界人士强烈要求政府恢复香港与内地的通关。特首林郑月娥响应说,已经向中央表达了恢复通关的要求,并要求两地医疗专家进行对接。就这么两句话,却引来了不少置疑:通关是粤港两地的事,为什么特首要绕一个大圈向中央「表达要求」?难道谈了这么多年的粤港合作,连个两地政府正常的沟通机制也没有?再者,通关本是两地的行政安排,为什么要让医疗专家去对接?是为了以后「卸膊」吗?接着又传出:两地通关的前提,是香港也要向内地一样推行可随时掌握行踪的「健康码」,而有港人忧虑「健康码」会侵犯自己私隐。两地恢复通关就这么没有下文了。其实,这也是很容易解决的事:要保护所谓的私隐,就别去内地。要去内地,就用「健康码」。一个「自愿原则」就可搞掂。

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事实上,如果香港的为政者仍然迷恋在港英的那一套旧体系、旧思维、旧观念之中不可自拔,那么,无论中央创造了多好的外部条件,最终也将一事无成。时代大潮之下,爱国者治港之下,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换观念,要么换人!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