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精英

首页 > 最新文章 > 华裔精英

专访北师大杰出心理学硕士车宣仪(中)(2021.10)

发布日期:2021-11-01

☉文/莫利亚

镜报月刊纽约分社社长

☉图/龚文谟

(续)莫利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一般人刚踏入基础心理学大门,就被一大串看似面熟又深浅莫测的名词吓着了,望而却步。但不能否认,以科学分析态度认真探究,心理学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关联,也就是说人们的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心理学范畴,只是一般人没有自觉把两者联系起来,并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么,请问你在社会实践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效果如何?

车宣仪:前面我说过,我因为要解开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反应不同之谜而求助于心理学,而我在专修心理学的时候,就尝试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我又感觉到一味的读书,很多时候对书的内容掌握不好,所以,我就找到了北京华理心理咨询中心做心理咨询以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在应用过程中加深对基础心理学的理解。从而开始了我第一个心理咨询的个案。

莫:何谓心理咨询和感觉统合训练?

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欧美、日本等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国家,问题儿童日益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J.Ayres)首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前庭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统训练游戏」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感统训练,更加有利于被婴幼儿和孩童接受。据研究表明,中国大中城市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率达到80%。1993年以后,北医六院,协和医院,开始设立专业的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室。

2000年我还在北师大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通过北师大老师的推荐,开始在位于锣鼓巷的北京华理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当时,华理心理咨询中心一个主要项目是针对有行为、情绪等问题的3-12岁的孩子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我带的班有10个孩子,这10个孩子都是有各种行为或者情绪问题,我的任务是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莫:怎样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车:这些儿童主要表现为动作不协调,做任何事情没有长性、爱哭闹、情绪不稳定等感觉统合失调的常见症状。这还是一般的,我带的班中有10个孩子,经过训练都有不同程度改善。

其中最严重的是一个已经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小男孩。很多人把患自闭症的儿童称为「星星的孩子」,原因就是严重的自闭症的孩子就像是来自另外的星球,他完全与你无法互动,无法交流,甚至连眼神的对视都没有,即使你跟他说话,他们就好像什么也听不到,也看不到你的存在,是典型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状的孩子。我班上这个孩子完全无法讲话,也完全不可以与人进行目光的对视。我就把这个孩子以及这个孩子的家长作为课前和课后的重点沟通对象。我在他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每天早一点到学校,晚一点离开。因为这样可以有时间与家长多沟通,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可以更多了解孩子的情况,也可以与家长合作一起改善孩子的情况。

莫:如何跟严重自闭症的孩子沟通?最后如何发生奇迹般的转变?此案例的成功,如何总结?

车:跟严重自闭症的孩子沟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测试他是可以听到的,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反应。我当时真的是硬着头皮坚持跟这个孩子说话。每次上课之前,我早早到训练场地,等待自己班级的孩子,这个孩子到了,我会主动过去跟孩子的爷爷了解最新情况和变化,接着就不厌其烦地跟这个孩子交流,会跟他边谈边观察他各种变化。我给这个孩子做了一个个小的训练的目标,每次孩子过来培训,我都按照我训练目标来评估和尽量实现训练效果。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在训练课程时更多地鼓励这个孩子与我和其他孩子进行语言的交流,并在每一次这个孩子达到一定效果的时候,给他各种鼓励,或者告诉他,他做得很棒,或者让小朋友告诉他,他做得很棒,或者给他竖一个大拇指,总之,关注他一点一滴的进步,并非常及时地给他认可和鼓励。比如我对他说:

「我看到了,今天还是爷爷送你来的,对吧?」

「你今天换了新鞋子了,是不是妈妈给你买的呢?嗯,一定是妈妈给你买的。 」

「晚上吃饭了吗?让我猜猜你吃了什么?有没有吃包子?」

「哦,对了,爷爷刚才说你今天晚上喝粥了。」

尽管他每次都没有任何反应,双眼呆呆地看其它地方。我还是坚持着得不到回答的「对话」。

几周之后的一天,奇迹发生了,这天,这个小男孩剪了头发,我走过去,蹲到跟孩子一样的高度,跟他说:「今天又是爷爷送你来的,对吧?啊,宝贝,我看到了:你剪头了。好帅啊!你是小帅哥!」 这时,就见这个孩子用目光看了我一眼,然后很快转身跑了。这一剎那的眼神接触,我真的要哭出来了。因为这就代表着,这个孩子有可能是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好转,我的努力开始有收获了,我趁热打铁,循序渐进,加强对话训练,果然在后来的对话中渐渐有了反应,眼睛敢对视了,对我提出的问题从点头、摇头到简单的一两个字的回答。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当面和在全班表扬他,并鼓励大家一起做游戏。后来,这个孩子完全成为了一个正常的孩子。他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可以自如地讲话和与其他孩子互动。

必须说明,这个孩子能够最后发生奇迹般的转变,要归功于北师大心理系和北师大儿童心理发展所的专家教授和老师们。因为,每次给孩子们上完课,我都会记录每个孩子的情况,回学校之后,找很多的北师大老师、教授和专家去咨询这些孩子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大量查阅相关书籍。北师大的老师们也一直鼓励我,告诉我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耐心与爱心。

这个成功的案例,很快被这孩子的家长、邻居、亲戚传为佳话,认为这是个奇迹。同时也得到北京媒体的关注,他们做了报道。我所在的那家机构一时名声大噪,有类似问题儿童的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送来。在那年夏天又开设了一家分支机构,我也被晋升为科技馆训练中心的主管,负责那家机构在北京科技馆的项目。

2003年,我完成北师大的学业后,开始正式全职进入社会工作。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机会。一个是,我当时被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录取,被招募为心理咨询师。非常遗憾,我错过了清华大学给我的email,因为当时我自己还没有计算机,所以等我看到信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这个机会;另外一个工作机会是一位北京的私立幼儿园园长非常希望我可以去她那里工作,那里的收入非常可观,不过,我那个时候长期专注跟孩子在一起,我觉得我跟成年人的谈话方式都已经变了,我想我要是再跟孩子们在一起,我估计更不会跟成年人交往了,所以我放弃了那个工作;还有一个机会就是从事员工帮助计划EAP项目。其实,那个时候,我对国贸的白领有很多向往,于是最后选择加入易普斯,继续从事500强企业的员工帮助计划。

参与国内早期的员工帮助计划

莫:请具体谈谈早期的员工帮助计划。举例说明最难忘的项目。

车:所谓EAP,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前身是英国员工酒精滥用干预计划。在国外,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长期、系统的福利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对员工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目前世界500强中有90%以上引进了EAP。

这个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是在企业所推行的用以帮助员工解决社会、心理、经济与健康方面的问题的一项福利项目。EAP萌芽于20世纪初的美国,目前已经扩展到日本、澳洲、新加坡、中国,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增强员工工作生活治疗、增加组织绩效的有力工具。发达国家多年实践证明,员工帮助计划(EAP)是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优方案。

中国完整的EAP诞生于21世纪初,以2001年联想集团邀请北师大专家主持EAP项目为标志。此后,中国的EAP迎来了快速的发展。中国首家EAP专业服务机构——易普斯咨询,于2001年成立于北京。

我因为2001正在北师大读书,所以,参与了联想集团的EAP项目。毕业之后,我又去了易普斯工作,在这家机构做项目负责人,与张西超老师和一些北师大的校友在易普斯一起工作。这样,我见证和参与了中国EAP在起始和最早期的发展,后来我到清华工作那段时间,在清华大学申请了EAP有关的课题研究。

2003年,我加入易普斯开始成为国内最早期的员工帮助计划的从业人员,帮助国内的500强企业建立幸福、高效、快乐的员工队伍。

这工作,一半的时间是在办公室完成各种心理咨询,心理问卷设计,企业的宣传,后期的分析报告;另一半的时间是在500强企业中,从高层访谈到中层访谈到普通员工访谈,以及心理、子女教育等培训。周末的时候也在北京周边度假村,有针对性地为这些500强企业的员工做休闲度假及培训。

在易普斯工作的几年里,我几乎走遍了北京的500强大公司。

最难忘的项目是为国务院企业家调查系统俱乐部会员设计和开发的亲子关系项目。这个项目产生的原因是,这些企业家往往都忙于工作,鲜少陪伴孩子,虽然孩子有富裕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缺乏与父母的交流。这些企业家希望通过一些我们专门设计的项目能够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希望孩子们有机会感受到父母的爱。

举个真实例子:有一个孩子一直在咬自己的手,跟一般爱吸吮手指的孩子不同,他可是真咬,他把10个手指头都被咬破了,还是一直咬。当他的父母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的母亲跟他坐得距离比较远,基本上从来不看一眼自己的孩子。而孩子的眼光是渴望父母关注他,但他失望了,继续咬他的手指。于是,我们在这个项目里面增加了一些特别设计的互动以及亲子表达的环节。通过这样的活动,这个孩子第一次感受到母亲对他的在意,对他的爱。他也向母亲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对爸爸妈妈的关爱的渴望。妈妈答应他,后面会多花时间陪伴他。在这个项目结束之后,这个项目得到了这些父母的高度好评,因此,企业家调查系统联系我们,希望持续把项目作为连续项目做下去。

进入清华工作

莫:那你怎么又去清华大学工作?

车:常言道无心插柳柳成荫。2003年,我的一位北师大的好朋友经不起父母让她尽快找男朋友的不断催促,要我陪她参加大学生自己举办的相亲俱乐部。在那里认识了后来成为我丈夫的薛成海。2006年春天我们结婚,我先生去清华做博士后,我们一起住进了清华园。开始,我想休息一下,经营好我们温馨的小家庭,但当我知道清华大学有一个学生心理协会,一下激活了我心理学敏感神经,闲不住的我参加了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协会。开始参加清华大学心理协会的各种活动,包括:读书俱乐部,心理热线,团体辅导等。在这里,我结交了很多的好朋友,每天一起去参加清华大学李焰老师、刘丹老师、樊富民老师的培训,全身心协助心理协会开展各项工作,完善各项制度。得益于之前的工作历练,感到一切很顺利,得心应手,在付出的同时还很有成就感。两个月之后,200多人的心理协会授予我最有影响力奖状。第二年春天,我被聘为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学会的顾问,接着,通过面试,正式在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工作。

以上就是我在国内学习和工作的大致经历。2008年,我先生得到美国工作的机会,我也跟着他到了美国,开始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与工作,这是后话。(待续)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