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孟晚舟归来 中美关系能否再「挂钩」(2021.11)

发布日期:2021-12-09

☉文/闵之才

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正式为其在加拿大温哥华近三年的软禁生活划上句号。这场官司落幕,使得中美加三国行将坠入谷底的关系得到及时「止损」。虽然这一事件的圆满解决有助于缓解三国的关系,特别是促使近期中美关系明显转圜升温,但专家提醒,孟晚舟事件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美国阻挠中国崛起的一个缩影,美国遏华之心未变,大国博弈本质已现,中美要长期共存,不仅要避免极端的做法,更需要多做出互利共赢的努力。

因为中美角力被加拿大扣押1028天的孟晚舟走下飞机的那一幕,通过直播感动全中国人心,截至9月25日晚11时,央视新闻的《总台独家直播|晚舟,欢迎回家!》直播总观看、点赞量达至接近4.3亿,超过美国、加拿大人口总和。

孟晚舟在中国政府的包机上感慨「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抵达宝安机场后,她更动容地说,「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遭遇这样的困境,滞留异国他乡三年,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党、祖国,还有人民的关爱与温暖。」期间在场人士时有欢呼,士气激昂,可见孟晚舟回国对于中国普罗大众的标志性意义。

孟晚舟事件的终结

1028天的非法扣押、30余次出庭以及无数次激烈博弈,这一起以打压中国的高技术企业为目的,针对中国公民的政治迫害事件,最终以孟晚舟与美国司法部达成暂缓起诉协议(DPA)结束。根据协议,孟晚舟既未认罪也未接受罚款,而美国将在14个月后放弃指控,加拿大的引渡程序也因此终止。

孟晚舟顺利回国所发出的信号,震动了世界。首当其冲的是遭遇过被美国打压的「东芝事件」的日本,不仅有多家媒体这一事件进行了全程报道,还有不少日本网友在评论区感叹「日本的东芝就没有(华为孟晚舟)这待遇。」

「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日半导体争端中,日本企业被(美国)打得落花流水,而日本政客们却视而不见,没有一个人发声,这就是『日美联盟』的真相——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才是朋友。」

香港《南华早报》关注到民众欢迎孟晚舟回国的热情,引述中国媒体报道称「(这是)祖国强大及中国在外交上打了场漂亮仗的标志。」台湾《联合报》发表题为「孟晚舟安返 美长臂式微」评论文章,称美国长臂管辖的模式或许对一些国家还有威胁性,但孟晚舟安抵国门就是式微表征。在全球战略象征意义上,美国回来了但不再是老大,难在四处伸臂管事,至少「中国不吃这套」。

美国彭博社25日发表题为「美国付出代价结束华为问题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文章,称孟晚舟回国意味着美国执行了中方关于改善两国关系的一项关键要求,尽管美国会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但孟晚舟回国将为中美关系的改善「铺平道路(paving the way)」。

俄新社报道称,加方法院释放孟晚舟之举意味着「一场持续了两年多的灾难(debacle)」的终结。报道还引述中国官方态度称,加方对孟晚舟的扣押是「美国捏造的彻头彻尾的政治事件」。

中、美、加谁赢谁输

这场官司落幕,美国宣布双方达成延后起诉协议,说明美国没有告错,加拿大没有抓错,孟晚舟没有承认犯罪,看似是三方都有体面的下台阶,但从美国从来没有向任何国家服软的背景下,中国凭国家实力,将人质救回来,实质上是中国的胜利。

对中国而言,首先是爱国情怀的胜仗。虽然孟案仍存未来的阴影,但孟晚舟毕竟已经回归祖国,不再面对被美国及其盟友扣押的风险,而对全中国来说,此次外交胜利的情绪,就更令国民沐浴在喜悦之中。

相较于此前法国国宝制造企业阿尔斯通高管被美国司法部无理逮捕,阿尔斯通被美国凭借长臂管辖的《海外反腐败法》起诉,致使整个公司遭到肢解,核心业务被美国企业购买,如今孟晚舟、华为和中国的情况,明显是天壤之别。

不夸张地说,孟晚舟回国成了中国万众参与的爱国主义大课堂。就冲着这一效果,中国政府为孟晚舟回家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有了物超所值的回报。何况孟晚舟虽然承认美方对她指控的「事实陈述」,但并未认罪,也没有缴纳罚款。中方创下冷战后打破美国长臂管辖的罕见先例。

其次,此次孟晚舟事件显示,中国已经有足够实力应对美国的政治阴招,孟的获释也被视为中国在中美角力中获胜的一大标志,是中国强大国力的一次展示。

而对世界观众而言,各国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已经完全有能力以「硬碰硬」的态度面对美国的阴招,完全不介意以「政治交易」的手段解决政治斗争;而加拿大也因协助美国而承担了严重代价及后果。今后其他各国在未来面对美国「对华施压」的境况时,也会思量再三。

当然,美国在孟晚舟事件中也并非全无所获。孟晚舟事件让美国拿到某些华为违反美国长臂管辖法律的证据,为进一步打压华为埋下伏笔。不过,就算没有这些证据,美国也不会对华为客气。美国不仅要把华为彻底赶出美国市场,还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打压华为。孟晚舟事件只是美国打压华为的结果,不是美国打压华为的原因。

在这个意义上,有评论者面向中国社会的提醒颇有价值:破解一次美国的长臂管辖固然是中国的胜利,但对于美国来说,不起诉孟晚舟,「未必是什么重大失败」。美国经由此案,同样展现了其不容忽视的国家实力与盟友影响力。更何况,在过去几年,通过操弄孟晚舟案并结合一系列的遏制动作,至少在华为问题上,美国已经达到了遏制中国5G等高科技发展的目的,华为的芯片供应链已经被美国控制,海外市场也损失惨重,为能生存下去,不得不把部份高端手机业务剥离,在专利技术使用上也和美国公司达成了很多交易。

在整起事件中,加拿大在国家层面付出了最多代价,尤以中加关系恶化为甚。加拿大拘押孟晚舟不久,康明凯和斯帕弗就以间谍罪遭中方逮捕。此后,加拿大政府不仅长期承受让中方放人无果的压力,加中关系也陷入低谷。尽管孟晚舟获释也让康明凯和斯帕弗顺利回国,但其间的政治博弈让加拿大司法独立和官方说辞受到质疑。

在孟案之前,特鲁多本来一直积极推进中加贸易协议,他在孟晚舟被捕前一个月还称《美墨加贸易协议》中隐形针对中国的「毒丸条款」不能阻挡中加自贸协议。但特鲁多最初将美方的引渡要求视为单纯法律问题的政治幼稚改变了一切。孟晚舟及两位加拿大公民先后在加拿大和中国被捕,致使中加自贸协议的可能性迅速蒸发,加拿大与中国的贸易及政治关系也随之坠入低谷。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与加拿大的互相放人,对于国际社会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在中美的竞争与博弈中,如果有国家像加拿大一样毫无保留地站队某一方,最后只能落一个处处被动甚至「头破血流」的结局。

包括新加坡《联合早报》在内的国际媒体亦援引学者的观点指出,「加拿大应该是领悟到了一个痛苦的教训,即不能卷入到超级大国的争斗中去。」

中美关系转圜窗口

随着这场涉及中美加三国的法律和地缘政治纷争以「孟晚舟回国」为结局,舆论普遍认为中美、中加关系有望缓和,特别是中美甚至可能会在气候等领域进行合作。

《纽约时报》评论称,孟晚舟事件几乎成了美中之间「冷战气氛」的象征,这起历时近三年案件的结束表明,两国领导人能够在重大争端中达成某种和解。

《华尔街日报》称,虽然中美两国在很多方面处于「对立状态」,但孟晚舟免于被起诉消除了中美之间的一块「绊脚石」,亦展现出两国关系中「鲜为人知的务实层面」。

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认为,美国与中国有关的五个政策信号值得关注:

一是米利将军的「电话门」。美国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在新书《危险》中披露,美军最高将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分别在2020年10月30日(即美国大选4天前),以及今年1月8日(即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山两天后)私下向美国的竞争对手中国透露,美国不会攻击中国;同时还向中国保证,如果美国发动袭击,他将发出预警。米利将军的这番谈话虽然存在政治背景,但美国对中国的实际态度,立刻被世界当然也包括中国所解读并理解。大家都意识到,美国对于中国实际上存在「公开」与「非公开」的两种态度。

二是海登将军的讲话。约翰•海登将军是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副主席,他在布鲁金斯学会组织的视频会议上公开而清晰地强调,美国的战略目标应当是「永远不要与中国开战」!他坚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海登还呼吁,中美双方应该以对话促沟通,不开战是双方的共同目标。此话一出,举世皆惊,简直颠覆了过去所有冠冕堂皇的美国战略政策。

三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讲话。在当选美国财政部长之后,耶伦就对特朗普时期的中美贸易协议表达了不满,此外她还多次公开表达了准备访华的意图。作为美国政府的财政部长,耶伦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及前美联储主席,她极为可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形势,因而推动美国与中国的接触,加强双边关系。

四是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的讲话。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最近称,她将寻求改善美国与中国的商业联系;在中美两国在国家安全和人权问题上紧张关系日益加剧之际,她认为两国依然可以互利互惠。毋庸解释的是,这又是一个明显的政策信号。

五是孟晚舟事件的解决。从中立角度看,这一事件拖延已久,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开始明显下降,如果耗下去,最多拖累了加拿大特鲁多的政治影响力。不过,美国在这件事情上打开了闸门,实际释放了对中国现有政治格局的无可奈何,显示出美国渴望以此交换中国改变立场,开始新的中美谈判。

此后,双方一连串的互动可以看出,中美关系已逐渐回到传统的外交关系,彼此试探性、多多少少地释出一些善意,「你敬我一尺,我回你一丈」,而且不论结果如何,特朗普时期高唱的「中美脱钩论」,已不再是选项,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不久前对「脱钩」问题的回答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停止与彼此的贸易是不现实的。再一次,现实与务实主义又出现。

随着戴琪在对中贸易政策的演说中提到「再挂钩」(re-coupling)等软性用语以及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两度通话,中国舆论多对中美关系改善持乐观态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时殷弘提到近期中美关系缓和的信号,还包括美国降低对新疆人权议题批评的声量、近期较少将新冠肺炎病毒源头指向中国,和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的会面。此外,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中国国庆前夕发表声明,称寻求与中国合作共同解决面临的挑战。

这一系列事件显示,华盛顿和北京在经历过摊牌式的激烈碰撞后,正步入冷静、务实的接触阶段,双方更加清楚彼此的底线,也明白种种矛盾都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若不这么做,可能会走向惨烈的「火星撞地球」。有学者也指出,在北京的新疆政策调整、香港的政治和法律措施到位后,中美因中国内部事务产生的矛盾在接下来一段时期会减少,给两国关系带来缓和的机会。

美国遏华之心未改

与过去几个月的剑拔弩张相比,当下的中美关系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阳春」。但据此判断中美关系将峰回路转,恐怕还为时过早。台海问题以及美国近期与英国、澳大利亚组成的三边战略联盟(AUKUS),就已是两个摆在眼前的矛盾点。

专家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构成的竞争,双方由此发生对抗,是很难避免的事实,「小阳春」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很快又来一波「倒春寒」,还得看北京和华盛顿有多大意愿继续释放善意、化解困局。

一些学者认为,孟晚舟事件凸显出中国和西方国家互不兼容的两套话语体系和价值法治观。孟晚舟纷争虽暂告落幕,但基于竞争本质和体制差异,中美两国未来的新较量,恐将持续且不断升级。

卡内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学者赵通说:「中国和西方的民主国家之间在根本意识形态、价值观问题上存在根本的分歧。所以,孟晚舟事件是其中一个代表,因为它体现了双方对于法治等等不同的理解。那么,香港也是同样的,因为双方对于民主根本性问题上面的巨大的差异,所以,这些新的战线,以后,我觉得也还会不断地出现,不可能因为孟晚舟事件就获得了根本性的解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杨希雨表示,孟晚舟引渡案的终结,对于两国关系的继续恶化,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于双方关系的彻底好转,作用非常有限。他说:「因为中美关系中的摩擦点太多了,消除了一个摩擦点,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就能够出现所谓的『拐点』,这个观点过于乐观。中美关系的不稳定是由诸多摩擦点引起的,目前只能说,当减少一个摩擦点的时候,中美关系趋向稳定的可能性在增加,有可能呈现比原来要更稳定的状态。」

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帆指出,美国政府通常还会采取「双轨并进」的策略,一方面恢复对华接触,另一方面又会在南海、台湾等问题上制造事端,目的是在国内政治中对强硬的对华舆论氛围「有一个交代」。其本质是,美国仍然以竞争和对抗来界定中美关系。因此,中方在苏黎世会晤中强调,中国不接受以「竞争」定义中美关系。

王帆认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需有四个防止:

其一,防止显性竞争变成隐性竞争。美国惯用两手政策,一方面搞合作型施压,一方面搞军事威慑。所以,中方提出要有清单和底线,同时要有危机管控。

其二,防止国际制度层面的不当竞争。美国在国际制度层面经常采取多重做法,在制度层面以美国为标准制定市场竞争规则,以不公平不合理的方式打压竞争对手。

其三,防止高科技竞争外溢到更多贸易领域。高科技竞争会波及诸多企业,也会对贸易关系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贸易挂钩是局部的、有限的,科技脱钩也是难以避免的。

其四,防止阶段性动荡冲击中长期共存。如何防止因阶段性危机的失控以及局部军事区域的战术性误操作,引发的战略性失控,是中美关系长期共存的严峻课题。

「我们希望中美关系能够找到新的磨合相处之道,然而也不要抱有过高的幻想,中美关系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复杂性。不能稍有缓和,就想当然地认为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也不能因为中美关系出现阶段性困境,就认为中美关系会就此一路下滑。中美要长期共存,不仅要避免极端的做法,更需要多做出互利共赢的努力。」王帆说。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