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持恒心打造港北新格局(2021.12)

发布日期:2021-12-31

☉文/萧史

本届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放出重磅,「北部都会区」成为关注焦点。其规划涉及面积300平方公里,可容纳250万人居住,就业岗位增至约65万个,且有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蓝图加持,并将形成港深两地「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可谓颇具「最强都市圈」的发展潜力。香港此番以跨越20年的视野向北发力,将具备变革性、转型性历史意义,需以恒心与魄力交出一张优异答卷。

改变「在港言港」 助港深相互「过河」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提出,自有搭乘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前海方案带来的机遇考虑。因此,这份策略亦被视为「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发展纲领。

特区政府这一「跨越」殊为不易。众所周知,政府曾在邻近港深边界规划「沙岭殡葬城」,触发深圳反弹抗议。显然,仅仅「在港言港」,既不利于大湾区融合发展,更损害了香港自身的土地利用价值及附着其上的发展机遇。港北地区有毗邻深圳的天然优势,以区隔而非跨越性眼光,势必漠视这一优势。港深若相互「过河」,香港需要作出平衡,不再沿袭历史惯性形成的北部定位。值得欣慰的是,政府已顺势「剎车」,仅保留兴建沙岭新骨灰安置所,取消火葬场和殡仪馆建设计划,这也可看作是港深融合的新开始。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未来将形成港深「双城三圈」的新格局。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强调,「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于港深政府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连手,产生「1+1>2」的效益。事实上,过去40多年来,港深两地由西至东建设了七个陆路口岸和相连的交通基建,使两地有条件跨越后海湾、大鹏湾和深圳河而相互连接。这意味着「双城三圈」并非凭空生造,而是具备基础联动条件。未来随着产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互联,「双城三圈」有望持续升级。

其中,依托「新田科技城」建设,港深将连手打造创科高地。港深在创科产业方向,具备突出的互补性。就港而言,香港既是国际自由港,可对标世界制度规则,助力深圳企业走向国际;又是金融中心,具有服务孵化创科产业的优势。此外,最新发布的QS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显示,香港有五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强,科研实力不容小觑。就深圳而言,作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高科技产业发达,科研成果转化活跃,且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科人才济济。「香港硅谷」若从构想变为现实,仰赖港深「强强联合」。

南北「两极」扩容 破解发展瓶颈

近二百年来,香港形成「南重北轻」的城市空间格局,维港地区长期扮演香港经济中心的角色。不过,经年累月,维港地区的人口密度及发展程度已至饱和,固化的空间格局成为香港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北部都会区」则为香港带来扩容与破局契机。一旦成型,香港将形成「北创科、南金融」、双中心交相辉映的全新发展格局。

香港过往并非没有针对北部区域的规划。从早期的荃湾、沙田、大埔、屯门等新市镇,至近年的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等新发展区,为满足香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向北拓展一直在进行中。这些既往的北部规划虽有一定成效,却存在相对零散、土地供应计划与政策进度缓慢等诸多问题,尤其未能解决香港房价高企、人均居住空间狭窄的突出问题。对此,「北部都会区」将从治理转折的角度,务实以发展带动解决香港经济、社会及民生问题。

对于众所关切的土地供应问题,《施政报告》指出,特区政府将继续「多管齐下」增加土地供应,推进多个新界新发展区项目、东涌东及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工程等。过去两年,特区政府已引用相关条例收回90公顷新界土地,预计未来几年收回的土地将达700公顷。根据规划,「北部都会区」未来20年将新开拓约600公顷用地,涉及新增16.5万至18.6万个住宅单位,相当于13至14.5个太古城。连同现有住宅及已规划项目,最终料可提供90.5万至92.6万个住宅单位,供250万人居住。这一目标如能实现,香港住房问题将得以化解,普通民众的基本居住权将有所保障。

只有在化解土地供应与住房问题的基础上,香港的产业结构才能向前破局。当前,香港面临产业发展单一、经济结构固化、缺乏高增值制造业等系列问题,年轻人的就业发展亦随之受限。林郑月娥表示,「北部都会区」为了香港年轻一代而建设。放眼未来,如果香港能以「北部都会区」建设,与深圳及其他大湾区城市进行良好的互动和资源流通,将为香港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机遇,带来崭新、更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行政主导应展作为担当

特区政府能在今时提出跨越港深、历时20年的战略构想,实则与香港当前处于由乱及治、由治及兴的新里程密不可分。在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之后,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的行政主导政府将逐渐稳定在港施政。在此之前,香港立法会权力过大,严重影响行政权力的均衡参与;反对派在立法会不断抵制、拉布,导致城市规划工作困难重重。如今,香港逐渐走出泛政治化漩涡,政府更应积极作为,展现解决发展困境的政治魄力与担当。

对任何政府而言,执行一份20年跨度的规划,皆面临较高的难度系数。「北部都会区」亮相后,香港社会亦现质疑之声。比如,认为远水难救近火;规划「头轻尾重」,只有三分之一能在首五年落成等。客观而言,这些声音侧面反映出规划仍需不断夯实完善,形成更清晰的执行方案。政府未来亦需充分汲取民意,更要在民意基础上把握土地主导权,形塑自身的政治决断力。

可预知,未来将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新的规划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各方大量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会遭遇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能否科学统筹开发流程,加快土地开发速度,并在保护私有产权和发展刚需之间取得平衡,是对其政治能力的关键考验。此外,特区政府应与深圳做好协调配合,持续深化两地共识,从而真正尝到融合发展的红利。相信通过这一规划的实施,亦将锻炼培育一批视野开阔、务实贤能的政治人才,使得香港实现新发展格局的再造。当然,这一切需要以恒心浇筑,而恒心则来自对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再辉煌的信念。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