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立会选举低投票率非坏事(2021.12)

发布日期:2021-12-31

☉文/文轩

在新的选举制度下,未来一届立法会无论组成架构还是议席数量,乃至选举氛围,都和以往大有不同,投票率较以往偏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作为执政者,需要正视这一现象,而不高估,甚至纠结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否则只会被反对派牵着鼻子走,陷入于己不利的舆论当中。反之,未来应更加关注如何重塑议会生态,形成完善高效的议会机制,将香港带回正轨,这才是新选举制度所应达到的效果。

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第一场立法会选举将于12月19日举行,这次选举跟以往不同,无论是传统的反对派还是近年新兴的本土派,几乎绝迹,参选人绝大部份都属于爱国爱港阵营,只有极少数的温和反对派混杂其中。未及选举那一刻,「爱国者治港」得到切切实实的落实已是毋庸置疑。但无缘「入闸」的反对派不甘寂寞,企图将选举的胜负之争转移成投票率的高低之争,若被其牵着鼻子走,恐怕有失选举的真正焦点。

在中央接连出手拨乱反正之下,虽然肃清了搞风搞雨的反对派,选举场上没有斗得你死我活的压力,取而代之的却是对低投票率的担忧。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预计,由于反对派未能「入闸」,预计立法会选举地区直选投票率只有约三成。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则显得更为悲观,认为投票率只会有两成几。

两三成的投票率是什么概念?回归以来,历届立法会选举在地区直选上的投票率大体维持在四成至五成左右,上届2016年立法会选举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投票率高达58.28%,2012年也有53.05%,最低的是1998年回归之初的首场选举,当时投票率仅35.80%。这也就意味着,今届的投票率势必创历史新低,分分钟不足上届的一半。

低投票率肉眼可见

或许有人会说,形势未必那么悲观。但其实不然,这次选举的低投票率确是肉眼可见的。正如球迷往往带着明确的支持倾向,才会在球赛中表现出狂热;如果没有了支持对象,孰胜孰负又与我何干?有了这种心态,反对派的支持者不去投票,自是预料之中。而过去建制派与反对派的得票率是四六比,反对派的支持者只要有一半人不去投票,投票率就要下降一至两成,更何况情况可能更糟?

反对派这种「投不投都一样」的心态,在建制派支持者当中则表现为「投谁都一样」。过往选举之时,建制派与反对派势成水火,剑拔弩张,双方支持者投票都是根据候选人的政治立场,而非候选人政纲,往往连候选人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经历等基本数据都一概不知,闭着眼盲投,出现过很多荒诞的现象。现在全是「自己人」,不管投谁都是一样,手中的选票不再有扭转乾坤的作用,又哪里还会提得起投票的兴趣。再加上疫情之下,大量在内地或海外的港人无法及时回来投票,投票率将被进一步拉低。

这一势态对于无缘「落场」的反对派而言,恰恰成为了在场外搅局的契机,将以往在选举上的胜负之争转化成投票率的高低之争。当中潜逃海外、身负4案9罪的前民主党立法会议员许智峯在社交平台发文,提出所谓的「如水计划」,煽动市民投白票,声称要以白票反制,冲击选举制度。流窜英国的前区议员丘文俊也在社交网站发帖鼓吹「全民抵制立法会选举」。结果在海外的这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却苦了在香港转发这些帖子的「黄丝」网民,三人因涉嫌违反《选举(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被廉政公署拘捕。虽然煽动的势头一度受阻,但也不难看出反对派的策略倾向。

为推高投票率设口岸票站得不偿失

另一边厢,特区政府和建制派也是铆足了劲,为了推高投票率不遗余力,一方面不断「放风」做好「期望管理」,例如上述刘兆佳和张志刚的分析,让民众对投票率不抱太高期望,另一方面政府还考虑在选举当日设口岸票站,让身处内地的港人回港投票,再返内地可获免检。

不过,想必大家还记得两个月前的选委会选举,当时全港设五个票站,一共不到5000张选票,结果最后竟花了约14个小时才完成点票,效率之低令人发指。如今口岸票站之前从未做过,又牵涉到两地防疫政策,容易造成防疫漏洞,如此大费周章,如果只为将投票率稍稍推高,更是得不偿失。虽说目前住在内地的港人超过37万,但会为了投票而专程不远万里赶回来的又有多少?

高投票率产生史上最差区议员

对于投票率的高低,其实并没必要太过纠结的必要,投票率高不代表就能选出有质素的议员。2019年区议会选举的整体投票率为71.2%、投票人数逾294万人,两者皆超越过去历届立法会及区议会选举,但由此选出来的区议员真的能反映民心所向吗?不!这批挟黑暴之势当选的区议员不仅未有表现出过人之处,反而尸位素餐,不务正业,堪称史上素质最差的一批区议员。

在380多名乱港区议员当中,既有在议员办事处门口张贴「蓝丝与狗不得入内」的辱民议员,也有遇到市民求助,会将之转介予建制对手的无能之辈;更甚者,还有借议员之便,把办事处拿去搞违法「初选」的无耻之徒。区议会在其把持之下,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十八区区议会几乎陷入全面瘫痪的境地。而当听到政府要求区议员宣誓效忠之时,竟有超过260名「心中有鬼」的区议员果断抛弃选民而辞职。这批人得票虽多,但真的是香港之福吗?

自2008年以来的三届立法会选举,投票率虽持续上升,但香港政治化的程度却愈来愈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都市,长期耽于政治争拗,非法「占中」、旺角暴动、修例风波,一系列的政治事件愈演愈烈,香港发展停滞不前。反对派处心积虑地煽动市民对抗政府,市民对政治愈发狂热,选举投票率愈高,香港社会愈撕裂。这一切,中央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碍于《基本法》中双普选的承诺,没法停下香港逐渐失控的民主进程,直到修例风波才让形势出现了转机。

明眼人都不难看出,每一次政改,表面上是让选举更加民主,但实际上却是给予反对派更多与特区政府乃至中央政府叫板的筹码。有趣的是,明明政改最大的受益者是反对派,议席逐届增加,但每次阻挠政改最起劲的也是反对派。中央希望将香港作为逐步扩大民主化的试验田,反对派却将之当作争取选票的良机。如果不是反对派贪得无厌,踩过了国安红线,香港势必还要走上不断政改,不断扩大民主之路。结果这两年修例风波一闹,中央顺势完善选举制度,把之前政改的成果——立法会的「超级区议会」议席也一并取消,民选议席的比例大幅缩减。这一套操作摧枯拉朽,反对派多年经营的成果付之一炬,「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中央为香港选择合适的民主之路

中央的这一举措表面上是走了民主的回头路,降低了立法会的民选成分,但实则是为香港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地情况的民主之路。香港不同于西方民主国家有一套成熟的政治体制,香港的政体仍在逐步发展当中,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尤其是在香港国安法立法之前,过度的民主化而没有相应的国安措施加以防护,令香港暴露出巨大的国安漏洞,成为外部势力入侵的桥头堡,民主选举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国势力的干预,反倒令香港民主受损。例如被视为外国代理人的壹传媒黎智英曾被踢爆,于2012年立法会选举举行前,向多名反对派秘密大额捐款,大部份反对派对此都直认不讳,其后黎智英亲口确认有关捐款是用于选举。后来反对派以黎智英马首是瞻,黎智英在修例风波期间每次露面更是前簇后拥,好不气派。任由选举被操控,才是对民主最大的伤害。

从西方发展较成熟的民主国家来看,投票率稳步下跌是近40年来的政体趋势,尤其是在美国、西欧、日本和拉丁美洲。期间,其他政治参与也有下降趋势,例如自愿加入政党的人减少、市议会的旁听人数下跌口,参与公民活动的人数也在减少。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也显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稳定之时,市民对政治活动便没有那么热衷,对立和撕裂逐步减少。反观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投票率长期高居不下,2020年更是高达74.9%,但政治争拗却一直是长年不断。

正视却不高估低投票率带来的后果

近年香港经历了黑暴和疫情的双重打击,眼下最需要的是重振士气,再度出发。而在新的选举制度下,未来一届立法会无论组成架构还是议席数量,乃至选举氛围,都和以往大有不同,投票率较以往偏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作为执政者,需要正视这一现象,而不高估,甚至纠结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否则只会被反对派牵着鼻子走,陷入于己不利的舆论当中。反之,未来应更加关注如何重塑议会生态,形成完善高效的议会机制,将香港带回正轨,这才是新选举制度所应达到的效果。

在新的选举制度下,未来一届立法会无论组成架构还是议席数量,乃至选举氛围,都和以往大有不同,投票率较以往偏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作为执政者,需要正视这一现象,而不高估,甚至纠结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否则只会被反对派牵着鼻子走,陷入于己不利的舆论当中。反之,未来应更加关注如何重塑议会生态,形成完善高效的议会机制,将香港带回正轨,这才是新选举制度所应达到的效果。

☉文/文轩

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第一场立法会选举将于12月19日举行,这次选举跟以往不同,无论是传统的反对派还是近年新兴的本土派,几乎绝迹,参选人绝大部份都属于爱国爱港阵营,只有极少数的温和反对派混杂其中。未及选举那一刻,「爱国者治港」得到切切实实的落实已是毋庸置疑。但无缘「入闸」的反对派不甘寂寞,企图将选举的胜负之争转移成投票率的高低之争,若被其牵着鼻子走,恐怕有失选举的真正焦点。

在中央接连出手拨乱反正之下,虽然肃清了搞风搞雨的反对派,选举场上没有斗得你死我活的压力,取而代之的却是对低投票率的担忧。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预计,由于反对派未能「入闸」,预计立法会选举地区直选投票率只有约三成。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则显得更为悲观,认为投票率只会有两成几。

两三成的投票率是什么概念?回归以来,历届立法会选举在地区直选上的投票率大体维持在四成至五成左右,上届2016年立法会选举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投票率高达58.28%,2012年也有53.05%,最低的是1998年回归之初的首场选举,当时投票率仅35.80%。这也就意味着,今届的投票率势必创历史新低,分分钟不足上届的一半。

低投票率肉眼可见

或许有人会说,形势未必那么悲观。但其实不然,这次选举的低投票率确是肉眼可见的。正如球迷往往带着明确的支持倾向,才会在球赛中表现出狂热;如果没有了支持对象,孰胜孰负又与我何干?有了这种心态,反对派的支持者不去投票,自是预料之中。而过去建制派与反对派的得票率是四六比,反对派的支持者只要有一半人不去投票,投票率就要下降一至两成,更何况情况可能更糟?

反对派这种「投不投都一样」的心态,在建制派支持者当中则表现为「投谁都一样」。过往选举之时,建制派与反对派势成水火,剑拔弩张,双方支持者投票都是根据候选人的政治立场,而非候选人政纲,往往连候选人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经历等基本数据都一概不知,闭着眼盲投,出现过很多荒诞的现象。现在全是「自己人」,不管投谁都是一样,手中的选票不再有扭转乾坤的作用,又哪里还会提得起投票的兴趣。再加上疫情之下,大量在内地或海外的港人无法及时回来投票,投票率将被进一步拉低。

这一势态对于无缘「落场」的反对派而言,恰恰成为了在场外搅局的契机,将以往在选举上的胜负之争转化成投票率的高低之争。当中潜逃海外、身负4案9罪的前民主党立法会议员许智峯在社交平台发文,提出所谓的「如水计划」,煽动市民投白票,声称要以白票反制,冲击选举制度。流窜英国的前区议员丘文俊也在社交网站发帖鼓吹「全民抵制立法会选举」。结果在海外的这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却苦了在香港转发这些帖子的「黄丝」网民,三人因涉嫌违反《选举(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被廉政公署拘捕。虽然煽动的势头一度受阻,但也不难看出反对派的策略倾向。

为推高投票率设口岸票站得不偿失

另一边厢,特区政府和建制派也是铆足了劲,为了推高投票率不遗余力,一方面不断「放风」做好「期望管理」,例如上述刘兆佳和张志刚的分析,让民众对投票率不抱太高期望,另一方面政府还考虑在选举当日设口岸票站,让身处内地的港人回港投票,再返内地可获免检。

不过,想必大家还记得两个月前的选委会选举,当时全港设五个票站,一共不到5000张选票,结果最后竟花了约14个小时才完成点票,效率之低令人发指。如今口岸票站之前从未做过,又牵涉到两地防疫政策,容易造成防疫漏洞,如此大费周章,如果只为将投票率稍稍推高,更是得不偿失。虽说目前住在内地的港人超过37万,但会为了投票而专程不远万里赶回来的又有多少?

高投票率产生史上最差区议员

对于投票率的高低,其实并没必要太过纠结的必要,投票率高不代表就能选出有质素的议员。2019年区议会选举的整体投票率为71.2%、投票人数逾294万人,两者皆超越过去历届立法会及区议会选举,但由此选出来的区议员真的能反映民心所向吗?不!这批挟黑暴之势当选的区议员不仅未有表现出过人之处,反而尸位素餐,不务正业,堪称史上素质最差的一批区议员。

在380多名乱港区议员当中,既有在议员办事处门口张贴「蓝丝与狗不得入内」的辱民议员,也有遇到市民求助,会将之转介予建制对手的无能之辈;更甚者,还有借议员之便,把办事处拿去搞违法「初选」的无耻之徒。区议会在其把持之下,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十八区区议会几乎陷入全面瘫痪的境地。而当听到政府要求区议员宣誓效忠之时,竟有超过260名「心中有鬼」的区议员果断抛弃选民而辞职。这批人得票虽多,但真的是香港之福吗?

自2008年以来的三届立法会选举,投票率虽持续上升,但香港政治化的程度却愈来愈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都市,长期耽于政治争拗,非法「占中」、旺角暴动、修例风波,一系列的政治事件愈演愈烈,香港发展停滞不前。反对派处心积虑地煽动市民对抗政府,市民对政治愈发狂热,选举投票率愈高,香港社会愈撕裂。这一切,中央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碍于《基本法》中双普选的承诺,没法停下香港逐渐失控的民主进程,直到修例风波才让形势出现了转机。

明眼人都不难看出,每一次政改,表面上是让选举更加民主,但实际上却是给予反对派更多与特区政府乃至中央政府叫板的筹码。有趣的是,明明政改最大的受益者是反对派,议席逐届增加,但每次阻挠政改最起劲的也是反对派。中央希望将香港作为逐步扩大民主化的试验田,反对派却将之当作争取选票的良机。如果不是反对派贪得无厌,踩过了国安红线,香港势必还要走上不断政改,不断扩大民主之路。结果这两年修例风波一闹,中央顺势完善选举制度,把之前政改的成果——立法会的「超级区议会」议席也一并取消,民选议席的比例大幅缩减。这一套操作摧枯拉朽,反对派多年经营的成果付之一炬,「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中央为香港选择合适的民主之路

中央的这一举措表面上是走了民主的回头路,降低了立法会的民选成分,但实则是为香港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地情况的民主之路。香港不同于西方民主国家有一套成熟的政治体制,香港的政体仍在逐步发展当中,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尤其是在香港国安法立法之前,过度的民主化而没有相应的国安措施加以防护,令香港暴露出巨大的国安漏洞,成为外部势力入侵的桥头堡,民主选举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国势力的干预,反倒令香港民主受损。例如被视为外国代理人的壹传媒黎智英曾被踢爆,于2012年立法会选举举行前,向多名反对派秘密大额捐款,大部份反对派对此都直认不讳,其后黎智英亲口确认有关捐款是用于选举。后来反对派以黎智英马首是瞻,黎智英在修例风波期间每次露面更是前簇后拥,好不气派。任由选举被操控,才是对民主最大的伤害。

从西方发展较成熟的民主国家来看,投票率稳步下跌是近40年来的政体趋势,尤其是在美国、西欧、日本和拉丁美洲。期间,其他政治参与也有下降趋势,例如自愿加入政党的人减少、市议会的旁听人数下跌口,参与公民活动的人数也在减少。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也显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稳定之时,市民对政治活动便没有那么热衷,对立和撕裂逐步减少。反观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投票率长期高居不下,2020年更是高达74.9%,但政治争拗却一直是长年不断。

正视却不高估低投票率带来的后果

近年香港经历了黑暴和疫情的双重打击,眼下最需要的是重振士气,再度出发。而在新的选举制度下,未来一届立法会无论组成架构还是议席数量,乃至选举氛围,都和以往大有不同,投票率较以往偏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作为执政者,需要正视这一现象,而不高估,甚至纠结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否则只会被反对派牵着鼻子走,陷入于己不利的舆论当中。反之,未来应更加关注如何重塑议会生态,形成完善高效的议会机制,将香港带回正轨,这才是新选举制度所应达到的效果。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