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页 > 最新文章 > 特稿

「小粉红」背后的青年精神心态(2021.12)

发布日期:2022-01-03

☉文/萃芝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界兴起了一个庞大的民族主义群体,他们用追星应援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其间不乏反智言行与过激举动,被中国传统知识界称作「小粉红」。复旦大学余亮认为,要拒绝「民粹」之类的简单指认,真正去理解「小粉红」背后被主流所忽视的青年精神心态,才能有效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界的「小粉红」十分活跃,他们疯狂追星,热衷举报反华言论,自称衷心爱国,但他们不乏反智言行与过激举动。知识界人士批评他们的非理性追星式爱国行为,说他们对中国国际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与主流观点略有不同,复旦大学余亮近日在《文化纵横》杂志撰文分析了「小粉红」现象的成因。他认为,要研究「小粉红」及中国青年的新爱国主义,知识界必须摆脱置身事外的评判立场,拒绝「民粹」之类的简单指认,真正去理解「小粉红」背后被主流所忽视的青年精神心态,才能有效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从新爱国主义到「小粉红」

十多年前,在「小粉红」一词还未出现之时,中国青年的「新爱国主义」就已崭露头角。2008年,在涉及中国的几次国际政治风波中,一群中国留学生自发以四月网、独家网等网站为舆论阵地,反对CNN等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国。其中,留学生「小水瓶」发表《国内医疗比美国差?咱俩换换?》一文,对比中美医疗条件,批评彼时自由主义青年领袖韩寒缺少真实的西方生活经验。这群留学生长时间在国外生活,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从想象层面进入经验层面,反对国民在幻想里美化西方国家,希望向国内传递真实的经验。

2010年,「阿拉伯之春」与「推特革命」兴起,国内社交媒体人心浮动。对此,一些有国外生活经验的文化精英与留学青年、国内爱国主义青年结合起来,进行有组织的抵御。民间智库「春秋战略发展研究院」延伸出的「观察者网」正面总结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为中国发展高铁辩护、反对「华盛顿共识」、揭穿西方制度神话、肯定中国发展优势、主张中国模式等一系列舆论活动中,不断扩大影响并吸引大量精英作者参与,很快取代四月网成为新爱国主义传媒的旗帜,体现出区别于西方道路的自我意识。

2010年后,晋江文学城论坛、百度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一群狂热的爱国者,他们用追星应援的方式控制网络评论、举报涉嫌反华言论,引发诸多争议。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2016年1月「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即百度「李毅吧」网友自发组织前往Facebook,用大规模发布表情包、诗歌、美食图片的方式「攻陷」三立、蔡英文等媒体及个人的主页。

中国主流知识界用「小粉红」一词指代这类爱国者。与此前留学生与文化精英主导的理性论辩不同,「小粉红」的言论政论性较低,而更多从生活直观出发,用追星式应援行为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近年来,「小粉红」群体发展迅猛,逐渐对网络大众舆论场形成巨大影响。例如,中国最大的青年亚文化网站哔哩哔哩(简称B站)的2019年跨年晚会就成了「小粉红」主流化的展示现场,当《种花组曲》响起,满屏弹幕都是「今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到种花家」。

与此同时,「小粉红」的群体构成也愈发庞杂,在各类社会敏感事件中充当舆论急先锋,呈现出更加极端化的民族主义倾向。部份「小粉红」以爱国主义为招牌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说一不二,不容商量,横扫一切他们认为不爱国或者立场不坚定的人或组织,其间不乏反智言行与过激举动。

例如,2019年知名B站UP主方可成被网民指认有「港独」倾向,遭到刷屏抵制,很快退出该网站;2020年知名科普账号「回形针」在外网发布的视频被网民发现有辱华元素,引发网民一再抵制并最终导致账号关闭;甚至《人民日报》及其下属媒体「侠客岛」呼吁理性爱国的文章也遭到网民抨击。

此外,比较突出的是「挖坟」行为,即通过社交媒体挖出一些人物过去涉及国家的不当言论,进行举报、投诉。从当下的导演赵婷,到已故的音乐家傅聪,都因为过去的亲西方言行而在社交媒体上遭到广泛抨击。抨击者往往拒绝考虑过去的语境,拒绝理解个人与时代的变化。

谁是「小粉红」

网络上的「小粉红」究竟是怎样一批人群?传统知识界和媒体界基于对「小粉红」的否定和怀疑态度,批评其「只有中学文化水平」、「力比多过剩、精神亢奋」、「来自匮乏的底层」、「是忠诚和仇恨思维的产物」,甚至感慨「极左回潮」、「30年启蒙失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小粉红」应是由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低龄女性组成的群体,然而一些学术机构的研究却颠覆了这一认知。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曾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展开联合调查,对「共青团中央」等三个微博账号2016年新增的29.6万粉丝进行分析,发现18-24岁粉丝占比为56.2%,性别比例总体平衡,男52%女48%。研究显示,截至2016年,这一群体以90后为主,一二线城市粉丝占样本总量的46%、占互动粉丝的61.7%。相比之下,一二线城市人口仅占全国25%,由于低生育率,一二线年轻人占全国年轻人比例甚至不足20%,「小粉红」中一二线年轻人的比例远高于他们在同龄人中的占比。由此可见,大城市的青年构成了「小粉红」的中坚力量。

调查还发现,「小粉红」群体中的相当一部份接受了高等教育,相当多的人拥有海外经历,「小粉红」并非社会中的底层。而通过分析「帝吧」出征的核心人员,研究人员发现「小粉红」话语的主要生产者都符合都市中产阶级青年的特征。由此可以说,一二线的中产阶级青年,应是「小粉红」群体的核心力量。

此外,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生陈燕也对「帝吧」出征的成员进行了调查。她共获得210份有效样本,性别方面,男性71%,女性28%;职业方面,学生50%,其次是企业职员和自由职业者;年龄方面,90后85.7%,00后10%,80后仅为4%,「帝吧」出征的主力应是90后;学历方面,研究生以上35.7%,本科37%,专科17%,大学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共计占比72%;收入方面,由于学生占比过半,总体收入水平偏低,40%的受访者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其次是6000-8000占比19%,再次是4000-6000占比14%。

以上两份报告勾勒出「小粉红」群体的基本画像,他们并非人们普遍印象中的低学历低龄人群,反而是受过良好教育、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一二线青年。他们作为收入偏低的学生群体,既有激情,又有闲暇时间,是一群出生于1990年以后、成长经历深深嵌入现代市场经济与城市生活的新一代爱国主义青年群体。

对此,复旦大学余亮补充道,「小粉红」的主体不再是知识精英,而是年轻的城市新中产后备军,有着广泛的市民阶层基础,他们历史包袱较少,没有上一代人受「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双重冲击的记忆。2008年以来中国事实上的复兴迹象,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国发展得比西方快、生活更方便、治安更完善、产业发展与疫情防控更有效率,因此产生朴素的国家自豪感。与之前的爱国群体相比,「小粉红」更加年轻,女性比例提高,日常生活色彩浓厚,并且融入了诸多粉丝群体,例如来自晋江与凤仪论坛的群体带有时尚圈女性粉丝群体的特征,而来自「帝吧」、虎扑、B站的男性「小粉红」则与体育、游戏等男性娱乐粉丝群体关系密切。他们在商业粉丝文化中被训练出强大的「应援」组织能力,其多中心化的网上动员模式也更易形成规模。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三四线城市的青年也加入进「小粉红」的行列,彼此之间存在诸多经济、文化上的差异,这使得「小粉红」越来越成为一个驳杂的群体。

「小粉红」是如何炼成的

为什么这样一群年轻的城市新中产后备军会呈现出一系列异化的、非理性爱国行为?

评论员「艾尔文团长」认为,「小粉红」大多并未将自己的举动看作严肃的政治行为,而更近于将爱国视作一种游戏、一种另类追星。他们将追星族的饭圈逻辑引入爱国行动中,将中国拟人化,化作偶像明星一般的「阿中哥哥」。在他们眼中,阿中哥哥就是完美无缺的、是不容诋毁的,那些攻击阿中哥哥的人理应遭受无差别的指责。「小粉红」在这场另类的追星运动中找到了成就感,认为自己的人生因爱国而充满价值。

南京大学吴志远也认为,「小粉红」的行为充满了盲目性,其话语表达和行为方式体现出恶搞精神、小众化集群以及「爱豆」政治等特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和虚无主义,实际上是在集体主义中满足自我。在访谈中,有青少年向其表示,参加这类活动,让他们感觉「热血膨胀」,「在『出征』时感觉自己像一个战士,在和大家做一件为国争光的事」。

复旦大学余亮则对「小粉红」形成的内在动因提出更多的思考。

余亮认为,首先,「小粉红」刻板化、绝对化的认知模式本质上源于当代全球青年共同面临的困境:青少年虽有较多日常消费、娱乐生活经验,但缺少严酷生存与社会工作经验,因此较难进入具体复杂的现实语境思考问题,而是习惯于根据言语符号来识别敌我,进而形成标签化的情感和观点。这并非民族主义式的狭隘,而是一种全球流行的现代症候,「小粉红」的政治正确与美式「普世价值」的政治正确都是根据言语体现的观念来识别敌我,而非根据现实经验考虑。

其次,「小粉红」行动的合力虽然指向传统的民族主义宏大叙事,但其动员能力来自全球化时代的中产国民身份尊严要求。从2018年瑞典警察对中国游客粗暴执法、意大利时尚品牌D&G广告涉及辱华引发抗议,到2021年美籍华裔导演赵婷因发表过涉嫌反华言论而遭举报,以及多名韩国明星涉嫌辱华而引发粉丝「在国家面前无偶像」运动,事件大多集中在时尚消费与文化领域。究其情感根源,在于这些事件刺伤了具有全球时尚消费能力的中国年轻中产后备军的自尊。「小粉红」需要对方承认「我也是文明人士,与西方人平等」,这种追求承认的激情,孕育出一种以民族主义为宿体的身份政治形态。

综上所述,余亮认为,所谓「小粉红」群体并非只是简单的民族主义思维的产物,而恰恰是全球化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的产物,他们可能比表面上宣扬「普世价值」的对手更加普世。他们的行动方式、话语模式、情感结构都扎根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却呈现出一种「去全球化的全球化」特征。对于知识界来说,要摆脱置身事外的评判立场,拒绝「民粹」之类简单的指认,同时要超越「青年」与「主流」的刻板划分,真正去理解「小粉红」背后被主流所忽视的青年精神心态,才能有效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