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藉大湾区建设重振香港活力(2022.1)

发布日期:2022-02-21

☉文/萧史

特区政府提出建设北部新都会区,不只希望该规划能够重振香港经济活力,更希冀藉此解决香港当下资本独大、产业空心、就业结构性失衡等经济社会问题。

新年伊始,香港也应藉万象更新之际重振活力。过去几年,香港实属不易。2019年「修例风波」使香港经济受创,民生难安。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则使这一切雪上加霜。过去一年,香港社会逐渐回归平和理性,新冠病例「动态清零」,与内地的免检通关也在逐步恢复,社会经济得以修复。据官方数据,2021年第三季度,香港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实现「按年增长5.4%」。有预测认为,2021年全年经济增长在6.4%左右。

重振经济 打开思路

正值由乱及治、由治及兴关键期的香港,如今最需要的便是重振经济。

去年年末,一场以「中国前海黄金十年」为主题的前海招商大会在港深两地同步举行。会上遴选出的重点项目涉及金融、科技服务、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专业服务等领域,总投资金额超866亿元人民币,其中投资金额超百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有2个,超10亿元人民币的有16个。新一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蓄势启动。

香港投资推广署调查显示,2021年赴港投资的外资企业中,58%是着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而进驻香港。无疑,新一轮大湾区建设将是重振香港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契机。

去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出台,其中对大湾区建设,对香港发展都提出了明确规划。随后,国家出台《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简称《前海方案》),然后是特区政府出台《北部新都会区发展策略》。积极融入新一轮大湾区建设,细化并落实相关规划是香港当前紧要之事,而在此过程中,香港更需要打开新的思路。

首先,摒除「快钱」思维。

刚刚提出的「北部新都会区」无疑是本轮建设的重点。在《北部新都会区发展策略》中,科创产业将成为该区域的领衔产业。该规划意在利用本港科研实力,连手「创新之城」深圳,强强联合,打造「新硅谷」。但在不少投资者眼中,科创产业虽回报高,风险也高,更时时面临着技术迭代更新的压力,并不是「躺赚」的产业。

而在北部从无到有建设新城,周期长、回报慢,有人担心「有头无尾」。

选址北城,定调科创,可见特区政府在本轮规划中展现出的魄力,也看出其盘活香港经济、推动产业转型的决心。北部新都会区并不是「快钱」项目,而是为了推动香港产业转型更上一个台阶。

同时,北部新都会区可提供90.5万至92.6万个住宅单位,供250万人居住。可见,经济也并不是唯一考虑,特区政府更希望藉此使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一并得到解决。因此,本轮建设中更需恒心和耐心,「快钱」思维应当转变。

第二,破除旧念,重新定位。

后疫情时代,香港更应看清局势,为自己重新定位。

经过疫情,香港更应看清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使香港重振经济活力。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显然,在这份规划中香港将继续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既以自身的优势为香港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可以贡献国家整体发展及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需要,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而在新一轮产业浪潮中,香港还需重新审视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位置。科技日新月异,国际局势变化莫测,全球的生产链条、产业中心、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逼迫香港不断思考,不断调整。

高端服务业、金融、航运等方面一贯被认为是香港的优势产业。这些优势的产生背景是香港曾是内地与西方世界唯一的沟通渠道。随着内地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这些行业环境也开始逐渐变化。想守住这些传统优势项目,也得不断审视自身,更新思维。如果还固守着「唯一窗口」的思维,去面对当今的全球市场,落后是必然。

守好优势产业的同时,香港也应寻找新的竞争力。香港应突破重「投入产出比」的资本短视,抓住「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一定位,利用全球领先的科研能力,争做创科主体,发展实业,解决当今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敢于不依赖旧有优势,勇于拥抱不确定性,才能使香港经济葆有持久生机。

第三,改变心态,主动作为。

回顾回归20多年来,在与内地经济合作中,香港似乎始终有一种「大礼包」心态。香港社会经常盼望中央领导人来港,这往往意味着一大波优惠政策和合作项目即将到来。这种对「大礼包」的期待,其实是一种「被动心态」。长久以来,这种「大礼包」心态影响了香港对自身经济的规划与思考。

实际上,无论是自身经济发展还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香港不但需要一个系统的、长远的规划,也需要根据自身所需,主动谋划。有港人抱怨,香港回归20多年来,很多「回归红利」只是少部份人获得,大部份人并没有享受到,这加剧了当今香港社会的不满。如何使「回归红利」惠及各阶层,其制度设计更需要香港自身筹谋。

北部新都会区解决经济社会问题

本轮大湾区规划中,特区政府的《北部新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方案,同时提出了建立根植当地的产业设想,为各阶层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显然,特区政府提出建设北部新都会区,不只希望该规划能够重振香港经济活力,更希冀藉此解决香港当下资本独大、产业空心、就业结构性失衡等经济社会问题。

仔细研读《前海方案》,会发现其中有不少能够跟内地制造业、科创领域、服务业,以及绿色金融等多行业融合发展的机会。此外,香港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备案的方式在前海就业。这种多层次的合作势必惠及香港更多阶层和群体,而具体如何实现,则需要港人的主动谋划和作为。

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能助「东方之珠」再次闪耀。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