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全球能源危机 中国加码能源革命(2022.1)

发布日期:2022-02-23

☉文/白雪冰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窗口期,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中长期绿色转型与短期经济「稳增长」之间的关系。按照「双碳」目标要求,遵循绿色转型和市场规律,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分阶段、有步骤稳步推进,不搞盲目大跃进。对于中国而言,能源转型应为渐进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运动式」减碳。既要铁腕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亦要避免对即将投产或在建产业项目采取「一刀切」停工停产。

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能源市场拉响红色警报。能源危机波及范围,肇始于欧美,旋即蔓延至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英国出现油荒,欧盟出现气荒,美国油和电均呈现供给吃紧态势,印度、巴西、黎巴嫩等国电力供应紧张。全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区的天然气、石油、煤炭库存均低于平均水平,欧洲天然气库存比新冠疫情爆发前的平均水平低15%,美国低5%,美国石油商业库存较疫前平均水平低5%,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石油商业库存亦较2015-2019年的平均水平低5%左右。

全球拉响能源警报

与此同时,全球能源价格进入持续上涨信道,石油价格创疫情爆发后新高,天然气、动力煤价格创历史新高,全球多国电价持续走高。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电价,均较1年前翻倍。欧洲天然气价格较年初上涨近5倍。

在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化学品、钢铁、陶瓷和其他需要大量能源的产品制造商利润遭到挤压,一些工厂已暂时停产。

全球拉响能源警报之时,能源消费大户——中国多地亦出现「电荒」。在电力供应紧张背景下,多省出现「拉闸限电」。受此影响,多地能耗大户出现停工停产,涉及化纤、水泥、纺织、印刷、冶金、石化、光伏等多个高能耗行业,冲击能源、制造业生产部门上下游产业链,个别省份还将限电范围扩大到居民。

根据金融服务集团麦格理资本的研究,从1月到8月,中国的电力需求同比增长13.5%,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1%,但煤炭产量在此期间仅增长了4%。供需缺口扩大。

由于电力在中国占据重要基础性地位,电价上涨显著拉高了中国国内物价水平,推高企业生产成本、抑制消费,并削减了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新一轮能源危机来势汹汹,世界何时能走出阴霾?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今冬拉尼娜现象将大概率再现。随着冬季的到来,能源作为各国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之必需品,全球对能源需求将持续增加,届时能源供需矛盾问题料更趋严重。

冷冬之下能源供需平衡缺口拉大,工业品价格料将高位徘徊。大宗价格上涨继续向下游传导。能源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不仅会带来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更会提升工业生产成本,推高全球范围内通胀率,进而影响到国家经济正常运行和宏观政策走势,「类滞胀」格局或将延续至2022年一季度。

由于油气上游投资持续在低位徘徊,产能增速明显减慢,预计短期内全球能源价格不会快速回落。数据显示,欧洲天然气自主保障供应能力正在下降,目前多个北海天然气田面临枯竭,欧洲天然气工业的鼻祖——荷兰格罗宁根气田将在2022年关闭,这将进一步加大欧洲各国对天然气进口依赖。

长期来看,受到极端气候、通胀高企、能源安全以及能源市场结构调整影响,未来5年全球能源市场或将迎来更大波动期,能源危机爆发可能更为频繁。

美国拉皮丹能源集团创始人兼总裁鲍勃.麦克纳利认为:「今年冬天我们看到的(能源危机)只是预演,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更大的结构性问题的预演。」

能源紧缺 六因迭加  

当前,能源危机席卷全球,可谓多因迭加使然。

其一、供应链受损 

供给缺口是本轮能源危机「元凶」。疫情影响下,全球传统能源投资进一步下降,能源企业破产倒闭,导致产能出现短缺。

去年疫情暴发使得各国提前削减产能库存,导致能源库存整体紧缺。2021年,液化天然气供应量相比疫情前年平均增长(2019年为10%)水平减少一半。受疫情影响,多数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均提前削减产能。

能源危机亦使得目前供应链问题雪上加霜。供应链瓶颈导致大宗商品产能短缺、价格暴涨。而疫情反复使得产能缺口始终无法全面恢复。

疫情反复肆虐下,受劳动力短缺等多重因素影响,交通运输成本上升,进一步阻碍全球供应链修复,多地出现「一箱难求」「一船难求」。国际海运紧张、物流价格上涨成为本轮能源危机「加速器」。

疫情大流行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世界各国纷纷祭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旗,这些游资直接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包括各类能源品种,波及范围之广、影响门类之多出乎意料。

价格高企使得目前供应链短缺问题雪上加霜。在欧洲,高昂的能源价格迫使一些生产商(比如钢厂与化肥制造商)削减产量。

有分析认为,危如累卵的供给状况本身就是长时间封城以及制造与物流波动的后果,又继续对经济复苏构成压力。

其二、极端天气频仍

进入2021年以来,全球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2021年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天数明显高于2020年。

美国的暴风雪和山火,德国的超级洪水,北欧风力强度下降,巴西则出现罕见干旱。中国西南干旱及中原地区异常降水量增高,河南、山西等多地发生了罕见洪灾。

今冬还可能遭遇「最冷寒冬」。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最近宣布,拉尼娜现象已经回归,将会在2021年底前达到强度峰值。一系列的气候异常以及自然灾害令全球对能源需求快速提升。

其三、需求反弹 

尽管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反复冲击,但总体视之,全球主要经济体已进入艰难复苏信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9%。2021年产能利用率二季度重回78.4%高位,同比上升4%,为近年来最高值。经济活动对生产数据的可持续性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在今年全球经济复苏推动下,宏观和基本面利好因素不断增多,经济对能源需求增加,致使供给缺口不断扩大。

联合国最新测算显示,全球能源生产严重偏离《巴黎协议》约束轨道,各国计划生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化石能源总量已远高于控温目标下的生产规模。尽管如此,全球能源消费仍供不应求。

其四、双碳目标

全球气候剧变压力之下,低碳减排已在国际形成共识。2020年「30+60」的中国向世界承诺的「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进入新程。

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30%,位列世界第一,且排放增速持续高于全球。实现「双碳」能源转型已不简单是中国官方承诺,其本身已成硬约束指标。

2021年中国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规模明显高于「十四五」规划要求,要实现年初制定的单位GDP能耗目标亦有较大难度。

为实现2025年的「双碳」顶层设计目标,未来四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费、单位GDP能耗等将面临更大压减压力。初步估算,碳强度、化石能源占比等双碳约束将拉低未来四年经济增速年均0.5到1%。

有分析指,此次中国多地限电限产背后迭加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电力供应端煤炭价格高企导致的电力部门成本增加,煤电厂库存持续走低,电价限制政策进一步导致电力企业出现亏损,煤电价格倒挂,电力供应缺口扩大。

另一方面,经济复苏刺激中下游企业用电需求,但部份省份地区由于上半年能耗双控任务不达标,对部份高能耗企业采取限产措施,确保完成地区年度能耗双控目标任务,从需求端抑制了用电需求,但亦对生产及供应链环节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本轮限电暴露了中国能源结构性改革以及实行「双碳」政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能源生产安全和工业生产的稳定性问题。

其五、稳定性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能源危机发生于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能源危机,既非由政治、军事冲突引发的石油危机,亦非由自然灾害等引发的电力危机。而是人类社会进入到低碳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大背景下,爆发了一次涉及面较广、市场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的新型「能源危机」。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主要经济体过去几年加速能源转型。低碳转型打击了传统化石能源投资意愿,而频发的极端天气却拖累了可再生能源供给。

数据显示,2020年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投资支出下降了27%。而2021年由于北欧风力强度下降,德国上半年风力发电量同比大幅缩减21%。整个欧盟,2021年以来风力发电量为近3年以来最低水平,较2020年同期降幅达17.29%。

今年浮出水面的能源危机,凸显可再生能源稳定性不够。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季节、气候、昼夜等因素影响较大,相应储能系统较为薄弱,调频、调峰功能受限。一旦受到外部因素扰动,化石能源就显得供应不足,造成整体能源体系紊乱。

因此,过快废弃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极可能打破现有能源供需平衡,引发供需紧张问题。

有观点指,在未来新能源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无重大技术突破,能源供应波动性会更大。

其六、出口收缩

从历史来看,逆全球化抬头往往亦会伴随能源安全的摩擦加剧。回顾上世纪70年代大通胀时期,石油危机的背后正是地缘政治矛盾的激烈演化。

受到本轮能源短缺和全球化逆风影响,主要经济体未来对能源安全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迭加全球对能源安全要求提高以及极端气候影响,各国未来将更加重视各自能源安全库存稳定。

事实上,在全球能源紧缺之际,多国已宣布将收缩或暂停出口,以配额或发展本土工业名义,推出限制大宗商品出口禁令。

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表示,该国正在启动一项计划,禁止所有大宗商品原材料的出口。印度尼西亚自然资源丰富,是全球棕榈油、动力煤以及锡的最大卖家,截至2019年底煤炭储量高达375.6亿吨。

以中国市场为例,今年冬储煤炭供应不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蒙古和印度尼西亚受到疫情影响较大从而限制了原材料出口,使得冬季煤炭出现供不应求局面,进一步推升电价。

在能源市场亮起红色警报之际,能源出口大国如纷纷迈入禁止出口行列,或将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势必冲击到国际供应市场,加剧区域能源保护主义抬头。

能源革命 绝地突围

此轮能源危机中,全球能源产业链脆弱和漏洞一览无遗。优化能源结构、平衡多元供给、推动市场化改革,成了不少国家当前面临的挑战。

一、优化结构

当前,中国欲在此轮能源危机突围,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应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保证优质能源产品输出,逐步精准减少传统化石能源消费,加码核电、新能源发电、智慧能源发展,实现绿氢、绿电替代,均可谓题中之义。

未来,中国可按照不同地区区位、能源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比较优势,优化不同地区在发展能源和产业方面功能,确定能源供给方式与品种,以及能源跨区域输送信道分布,稳步推进绿色转型。

二、化解风险

如何解决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对经济活动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乃至全球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本次供需错位导致的能源市场震荡已给全球敲响警钟,须理性认识能源转型,如不切实际地盲目舍弃化石能源,过早依赖于目前尚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那么类似能源短缺局面还会再次出现。

当前,能源转型应有序推进,统筹处理好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民众正常生活的关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应是逐步调适的渐进过程,亦是技术变革过程,须走好平衡木,把好平衡点。

三、市场化改革

应对能源紧缺,推动市场化改革可谓必然之举。在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情况下,中国进一步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加码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呼声渐高。

中国应真刀实枪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用市场化手段促进企业进行节能减碳甚至淘汰「双高」企业。市场化改革亦有利于未来可再生能源通过价格优势打破煤电垄断地位,铲除利益集团坚冰。

四、防「运动式」减碳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意味着产业结构重大调整、配套制度重大变革、能源技术重大革新,而非简单「拉闸限电」。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窗口期,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中长期绿色转型与短期经济「稳增长」之间的关系。按照「双碳」目标要求,遵循绿色转型和市场规律,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分阶段、有步骤稳步推进,不搞盲目大跃进。

对于中国而言,能源转型应为渐进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运动式」减碳。既要铁腕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亦要避免因行政达标、对即将投产或在建产业项目采取「一刀切」停工停产。

五、防「大干快上」

中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借碳达峰疯狂发展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仍被不少地方视为经济复苏重要手段。如各地在此窗口前,继续发展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冲高碳排放峰值,无疑与官方政令南辕北辙,对中国未来实现碳中和将带来灾难性后果。对此,中国决策层应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使出雷霆手段遏制「双高」项目抢闸上马。

在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能源紧缺甚至能源危机或长期存在。中国决策层唯有多管齐下、真枪实弹,出清供需两端风险,加码推进能源革命,方能突围危局,护航经济巨轮平稳向前。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