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香港下届特首之多维度比拼(2022.3)

发布日期:2022-04-04

◎成一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是香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三场选举的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选举。谁将出任新一届特首,举世瞩目,万众期待。

本来,在香港多月控制疫情取得「零确诊」的好成绩,并紧锣密鼓与内地磋商回复免隔离两地通关的良好氛围中,在施政报告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美好蓝图,香港各界反应良好的激励作用之下,特首林郑月娥信心满满,频频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完全是角逐连任的姿态。确实,林郑作为现任特首,她要竞选下届特首,其优势肯定是得天独厚的。之前,不少分析家也认为,林郑连选连任的机会比较大。

但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这最关键也是最敏感的时刻,由于政府在防疫中的漏洞,第五波疫情席卷而来,香港感染变种新冠病毒的人数连创新高,政府的「动态清零」所有防线瞬间崩溃,尽管政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知后觉地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严控措施,但根本无济于事。在香港市民恐慌和愤怒声中,在疫情失控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之下,毫无疑问,政府就像两年多以前面对「黑暴」的情况一样,进退失据,方寸大乱。如此一来,各方面的因素都有了变化,一切的一切反而变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原定3月的选举为此延至5月。

香港的未来对下届特首提出了更高要求

很多人认为,香港回归,政权和主权变更,且实行的是前所未有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没有前车可鉴、没有经验可循,还要面对殖民统治者退出香港历史舞台的心不甘、情不愿,必然埋下种种暗桩、设置种种障碍,无论谁当香港的特首,都注定是极为艰难的。确实,这25年以来,历任特首,从董建华、曾荫权、梁振英,到林郑月娥,干得都很苦,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应对内外反中乱港势力的挑衅和攻击,已经焦头烂额、疲于奔命,苦不堪言。根本拿不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自从中央出手,实施香港国安法,无惧外国势力的干扰,彻底铲除了反中乱港的土壤,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现在,香港的政治生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上没有了乱港分子横行街头、肆意妄为,立法会也没有了反对派的拉布、搅局以及无休无止地与特区政府「对着干」,前方的道路已成坦途,下届特首施政必将可以顺风顺水,放手施政,发挥自己才能,一展胸中抱负,留下传世美名。

显然,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肯定并非全面。香港经历了25年泛政治化的冲击,不仅蹉跎了岁月,错失了机遇,严重影响了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同时也积压了许多社会矛盾,自身的优势遭受了巨大的削弱。香港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

下届特首首先要应对这么几个难题:一是特区政府的管治威望和管治能力,在一次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失当之中,不断降低;二是民生问题积重难返,尤其是「劏房」、「笼屋」惊世瞩目;三是香港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活力;四是香港的经济状况受疫情打击损失巨大,元气大伤;五是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机遇中仍显得漫不经心,多年过去,进展甚微;六是香港的「人心回归」以及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尚处在作「表面文章」阶段,距实质性的效果相去较远。

要解决香港存在的这些难题,绝非易事。以前,特首水平不够、能力不足,干不成大事,尚可说社会环境恶劣,反中乱港势力猖獗,导致力有不逮;现在,迷雾散去,阳光之下,有多高的眼界、多大的本事、多强的能力,「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一举手,一抬足,一项措施,一个政策,是非成败,容不得半点含糊。客观而论,在香港重回正轨的重要历史关头,对下届特首的要求绝对更高!

比拼谁有强烈的改革意识

全国政协副主席、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曾对治港者提出了五大标准,一是立场坚定的爱国者;二是有担当作为的爱国者;三是为民爱民的爱国者;四是有感召力的爱国者;五是有责任心的爱国者。他还提出了五个「能不能」的问题:能不能始终把握好「一国两制」实践大方向?能不能坚守为民情怀?能不能破解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能不能巩固和提升香港的竞争力?能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香港更好的发展?

谁有资格出任下届特首?除了1月19日「视频达人」冼国林先生率先公开表达参选意愿之外,香港舆论界还提出了一批「够资格」的「猛人」名单:其中有「疾风知劲草」的前任特首梁振英,有积极进取的现任特首林郑月娥,有势头正旺的政务司长李家超,有稳健务实的财政司长陈茂波,还有当年「23条立法」的操盘手叶刘淑仪、人脉甚广的世卫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曾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的史美伦,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前港交所主席李小加。当然,「够资格」的人士并不意味着就有一定参选之意愿,有参选意愿也不意味着一定会入闸。不过,客观而论,这批名单也大致囊括了几乎所有的可能性。

25年的矛盾积压,25年的小步慢进,香港现在的情况与内地改革开放前有些类似,观念保守、制度老旧、效率低下,不做不错、做多错多的思想普遍弥漫在公务员队伍中。在「够资格」的人士中,若比谁更优胜,第一个要比的,就是谁的改革意识强!香港的治港队伍,无论是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问责模式、赏罚机制,还是政策条文、规章制度、人才框架以及种种少、慢、差、费的繁文缛节,都必须以全新的视角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梳理,以雷霆的手段进行改革。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之下,香港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肯定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下届特首首先要具备强烈的改革意识。

比拼谁有两地沟通之利

世界的机遇在中国,香港的机遇在内地。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香港经历过「亚洲四小龙」的辉煌后,由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赚快钱」的模式逐渐被淘汰,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优势越来越少,瓶颈越来越窄。形成对比的是,内地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中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惜的是,香港回归以来,从政府到商界,只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而不能自拔,放不下身段,调整不了心态,尽管国家一再关心香港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措施,提供了很多机遇,但香港还是失去了「比翼齐飞」的机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明知道「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对香港百利而无一害,而香港就是进入不了角色,找不到感觉,形不成合力?为什么「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重振雄风、再造辉煌的唯一出路,而香港仍然是一副漫不经心、「你急我不急,冷水烫牛皮」的姿态?其原因只能是两个:一是不愿;二是不能。

「不愿」是思想观念问题,看不清时移世易,对内地的迅猛发展视若无睹,迷恋港英时期遗留下来的那一套思维方式和运作体系,以为香港仅靠「国际性」三个字,就能够吃老本;「不能」是个人的能力问题,不了解内地的真实情况,不熟悉内地的沟通方式,在实质性协商和谈判中,往往出现「鸡同鸭讲」的窘况,事倍功半,难见成效。

由此可见,下届特首能够站在国家大局的高度,立足香港未来发展,了解内地、熟悉内地,关系良好、沟通无碍,此一条件至关重要!

比拼谁有足够的勇气、担当和定力

中国有句古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为官为政者的使命要求和职责担当。这句话放在今天的香港,放在5月8日选出下届特首的现实情况下,仍然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邓公说,香港的「一国两制」50年不变。如果以25年为界,分为「一国两制」的上半场和下半场,那么,下届特首所面对的就是「下半场」的开局。这个「局」开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香港未来25年广大市民的福祉,也关系到香港的兴衰荣辱。

作为「一国两制」下半场的开局者,一定要有一往无前的精神,敢冲敢闯。在改革的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不怕守旧势力的阻扰;在创新的途中,勇于面对困难、勇于面对失败。同时,更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和情怀,有使命,有担当,工作在前,荣誉在后;责任在前,享乐在后;不管浪急风高,无论艰难险阻,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屹立潮头,把危难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市民。

比拼谁有能力领导香港战胜疫情

目前,第五波疫情呈现出大爆发态势,香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不得不说,特区政府这两年对疫情的防控,口头上说得多,实际上做得少;表面功夫还算不错,精准到位,各种预案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的防疫措施则距离尚远。而且,一旦防线被突破,也缺乏严防死守、步步为营的全盘战略,导致确诊人数爆发式增长,屡创新高。

香港疫情「井喷」,国家主席习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香港特区政府切实负起主体责任,把尽快稳控疫情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和资源,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香港社会大局稳定。

中央的大力支持,大大提振了广大市民的抗疫信心。但是,香港特区政府应负的「主体责任」万万不能因此而推卸。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谁能勇挑重担?谁能力挽狂澜于既倒?谁能领导香港走出「疫境」?值此关键时刻,更应该慎之又慎,好好比拼一番。

下届特首,绝不仅仅意味着鲜花和掌声,更重要的是神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有比较,才有鉴别」,「够资格」的人不少,当选的只有一人。选举委员会的各位选委任重道远,一定要火眼金睛,精挑细选,为市民的福祉、为香港的未来,选出德才兼备、众望所归的下届特首!

下届特首,绝不仅仅意味着鲜花和掌声,更重要的是神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有比较,才有鉴别」,「够资格」的人不少,当选的只有一人。选举委员会的各位选委任重道远,一定要火眼金睛,精挑细选,为市民的福祉、为香港的未来,选出德才兼备、众望所归的下届特首!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