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中国向世界呈现特殊的冬奥委会(2022.3)

发布日期:2022-04-04

◎子瞻

经过6年多的筹备,北京冬奥委会2月4日终于在万众瞩目之下拉开帷幕。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性体育赛事,北京冬奥委会从赛前筹办到赛事管理,从收获的如潮赞美到面临的巨大争议,都折射出这一届冰雪运动的盛会已经远超体育的范畴,显得尤为特殊。

一次特殊的冬奥盛会

疫情之下的冬奥委会,如何保障赛事安全无疑是重中之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接踵而至,不可避免将对中国国内一直严格执行的「动态清零」政策形成挑战。在冬奥委会期间,北京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双重压力。与东京奥运会的管理方式类似,北京冬奥委会采取严格的「死循环管理」,将冬奥委会相关人员与外界社会分隔开。这一举措与一系列配套措施,令运动员的衣食住行都更为特殊,也更加具有看点。

相比约20天的冬奥委会赛事,其留下的「冬奥遗产」更加值得中国的珍视与外界的关注。尽管在举国体制之下,中国的体育运动目标避免不了对奖牌的强烈渴望,但是通过这次冬奥委会的窗口,外界能看到发展群众体育在中国的份量越来越重。「三亿人上冰雪」是中国申办冬奥时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也在冬奥来临之际超额完成任务,「冬奥效应」的辐射范围正在逐渐从奥运领奖台扩展到家门口的滑冰场。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反对将体育运动政治化的声音不减,但北京冬奥委会从筹办伊始到赛事结束,从来没有和政治真正脱钩。部份欧美国家以中国侵犯新疆维吾尔族人权为由,采取外交抵制的手段,不派官方人士来华出席北京冬奥委会。作为反击,中国在多个外交场合指责相关国家将体育运动政治化。更值得玩味的是,点燃北京冬奥委会主火炬的两位「00后」火炬手,其中一位正是来自中国新疆的运动员。这样的安排也被外界解读为,相比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需要取悦世界。

由此观之,备受瞩目的北京冬奥委会既有特殊的赛事安排,又将留下特殊的冬奥遗产,更蕴含特殊的政治意涵。通过这一届北京冬奥委会,外界也将寻得一扇新的窗口,可以更加直观了解中国自身发展理念与未来中外互动的方式。

冬奥死循环里的衣食住行

据媒体报道,除了2000多名来华参加冬奥委会的境外运动员,还有超过2.5万名工作人员、媒体人员、教练等相关人士参会。因此,冬奥委会的防疫政策以及赛事期间选手们如何在疫情管控下同场竞技备受外界关注。

与东京奥运会类似,北京冬奥委会采取严格的死循环管理,将冬奥委会相关人员与社会分隔开,境外人员以专门的交通工具直接进入或离开死循环。不过,北京冬奥委会的防疫措施比东京奥运会要更严格,针对运动员等参会者而言,即使已接种疫苗的运动员也只能在冬奥委会场地间活动,严禁选手在奥运会期间私自外出。对于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冬奥组委会将自1月4日的试运行阶段就进入「死循环」管理,直到冬奥委会结束。

如果涉及冬奥人员在赛事期间感染新冠,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官网发布的说明,感染者将被送往比赛场馆附近设置的定点医院,直到感染症状消失且间隔24小时连续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奥组委会将其送至隔离设施内,只要24小时后连续两次的核酸检测呈阴性,便可以重返赛场。

在严格的死循环管理措施之下,如何保障死循环内人员的衣食住行,使其在工作生活中感受到冬奥「暖意」,成为外界关注的另一重点。据媒体报道,为了让死循环内涉奥人员有更好的体验,死循环内提供特色餐饮、特许商品零售、咖啡厅、健身房以及一些休闲娱乐设施。运动员餐厅24小时运营,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特色菜品(共计678道),每天安排不同菜品(约200道)供运动员食用,并定期进行轮换(每8天为一个周期)。

冬奥委会的主媒体中心还设立了「机器人」媒体餐厅,餐厅内的智能、自动餐饮设备能够24小时运作,保证点餐、制餐、出餐全流程自动化完成。赛时恰逢中国春节,奥组委还围绕中国春节主题,增加特色餐饮,力求让死循环内所有人感受中国传统佳节氛围。

同时,在疫情影响之下,北京冬奥委会的办赛规模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缩。北京冬奥组委发言人严家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降低疫情风险,节约办赛成本,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利益相关方沟通协商,研究编制了北京冬奥委会和冬残奥委会简化办赛方案。

具体而言,包括取消代表团欢迎仪式、减少场馆建设过程中的非必要临时设施,将北京冬奥委会的开幕式时长缩减为100分钟以内、将北京冬奥委会火炬传递时间缩减为三天等,总计百余项具体措施。

「以北京冬奥委会开幕式为例,考虑到气温、防疫等因素,开幕式在时长、结构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时长将压缩至100分钟以内。结构上将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融为一体,演员规模约3000人。」严家蓉说,「尽管会精减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但通过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将努力呈现精彩的仪式效果。」

带动三亿人上冰雪

举办冬奥委会对促进当地乃至一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国的申奥计划中,首次提出了将通过举办冬奥委会「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目标。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规划文件中,更是明确指出将以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委会为契机,大力推广群众性冰雪运动项目、提高冬季运动竞技水平。

因此,如果要观察北京冬奥委会为中国留下的遗产,领奖台上名次的争夺或许只是一时的输赢,能否真正将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有效扩大更加值得关注,而这也是对体育运动初衷和本质的回归。

为了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自2015年北京获得冬奥委会主办权以来,从提升冰雪运动项目竞技水平到完善升级冰雪相关产业,再到冬季运动群众基础,中国官方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不断攀升。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2)》显示,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已从2016年-2017年冰雪季的1.7亿人次,增加至2020年-2021年冰雪季的2.54亿人次,预估在2021年至2022年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05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233亿元。由此可见,中国冰雪运动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后,带动了整个冰雪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在冬奥委会「冰雪热」的影响之下,中国冰雪产业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扩张和完善。据统计2015年底,中国冰雪运动场地共计700余个,其中滑雪场地200余个、滑冰场地500余个。但到2019年底,这一数据已经增加了2倍有余。尤其是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指导意见驱动下,冰雪运动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冬季和北方城市。截至2021年,上海已有冰场14块、室内滑雪场所43座和3个冰壶场地。湖南、江苏、四川、云南等地也迎来更多优质的室内外滑雪场。

在冰雪产业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中国冰雪经济也在迅猛发展。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统计,2019年中国冰雪市场规模达到4235亿元,较2015年的2700亿元上涨了近56.9%。尽管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导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有所下滑,但随着疫情得到稳定控制,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已经回升至6000亿元。而且,「80后」「90后」构成了冰雪旅游项目的主力军,随着该年龄段人群消费能力的提升,冰雪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加速增长。

可以预见,在不断增加的冰雪爱好者和不断升级的数据背后,中国的冰雪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据《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中国将力争2022年冰雪产业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2025年争取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

曾担任国际滑雪联合会秘书长长达20年的莎拉·刘易斯去年接受采访时说,「三亿人上冰雪」的规划对全世界的冰雪市场都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不但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冰雪爱好者,受益者也包括设备制造商和冰雪旅游业的从业人员。

赛场上的掌声与争议

自北京冬奥委会筹办以来,其面临的掌声与争议从未停止,尤其是将体育运动政治化的声音在国际舆论场上持续不断。少数欧美国家更是以中国人权状况为理由不派官员和外交代表来华,有西方媒体声称,如今已很少有人像在2008年时那样,幻想授予中国主办奥运会的荣誉能缓和该国的威权政策。

「他们不需要奥运会来使他们的统治合法化。」香港大学历史学家、《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一书的作者徐国琦说道。「他们不需要取悦全世界就能让这次活动大获成功。」

其实,如果结合中国自2008年以来的高速发展,观察中外互动的轨迹就不难发现,所谓「中国不需要取悦世界」更像是一种误读或是话语陷阱。从2008年的北京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的北京冬季奥运会,经历10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向外界呈现出的形象势必有所不同。但两届重大的全球性体育赛事,无一例外都是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契机。与其说相比2008年中国不再取悦世界,不如说如今的中国更加懂得以平视的眼光看待自身与外界的关系。

对比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委会的开幕式,可以清晰发现中国看待世界视角的转变。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整场开幕式就像是一幅徐徐拉开的画卷,文字、四大发明、戏曲、绘画、音乐、丝绸之路、太极拳,既有郎朗现场的钢琴演奏,也有刘欢和莎拉·布莱曼的倾情献唱。导演张艺谋可谓煞费苦心将这些带有浓厚东方哲学的符号、历史通过线性的方式表达,整场开幕式看下来,大部份观众都能看到中国向世界阐述的那三个字的核心「我是谁」。

当中国百年的奥运梦第一次圆梦时,当中国第一次在世界舞台如此备受瞩目时,外界自然可以理解中国急于对外说明「我是谁」的要求。不过在14年之后,冬奥委会再次由北京举办,这一次尽管导演依然是张艺谋,但可以看出他在表达上轻松了不少。正如有媒体评论所言,当然可以说,是14年的时间积累,让张艺谋在处理上更娴熟更自如,但这背后更多来自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在世界中扮演角色的变化,可以说这一转变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在这届冬奥委会开幕式演出中,没有一个明星,甚至没有歌唱家、舞蹈家等职业演员,整台演出所有的演员都是大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他们有着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依然完美地完成了演出。不再使用人海战术而是采用大面积高科技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这同样是中国通过冬奥委会向世界传递的另一个信息,在制造业产业升级、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斥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

在最为关键的点燃火炬环节,中国更是举重若轻,按照张艺谋自己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达,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倡导低碳环保的理念,氢燃料火炬没有引燃的过程就实现了火焰的无缝连接,这是在去年东京奥运会首次采用氢燃料火炬都没有实现的效果。

面对所谓「中国不再取悦世界」的论调,外界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理解如今的中国。14年过去了,中国或许不需要再向世界解释「我是谁」。「一起向未来」,是本届冬奥委会和冬残奥委会的口号,14年过去,奥运会开幕式上叙述主体从「我」变成了「我们」,叙事逻辑从「讲历史」到「向未来」,这背后是观念的转变和自信心的提升。

由此可见,围绕北京冬奥委会上的政治争议,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外界对于中国转变的不适应。当外界看待中国时,需要接受一个正在不断快速发展的中国,更需要接受一个正在采取平视眼光看待外界的中国。

·   北京冬奥委会采取严格的「死循环管理」

SHAPE \* MERGEFORMAT

在万众瞩目之下,北京冬奥委会在2月4日正式拉开帷幕。从精妙绝伦的开幕式到激烈竞争的比赛场,从严格限制的死循环管理措施到围绕体育运动政治化的争议,疫情背景之下的北京冬奥委会注定特殊,也从不缺少话题。外界将通过这一届北京冬奥委会,发现一扇新的窗口,可以更加直观了解中国自身发展理念与未来中外互动的方式。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