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中国「两会」对外释放三大信号(2022.4)

发布日期:2022-05-03

◎荒矝

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11日上午闭幕,2022年中国「两会时间」画上句号。有评论说,读懂中国两会就能读懂中国。在踏上新征程之际,外界可以清晰地从中国一年一度的政治季里看到未来发展的三大信号。

在中共即将召开二十大之年,今年的全国两会无疑是一项承前启后的政治议程。所谓「承前」,是全国两会走过又一个五年。这五年,是一届代表委员履职的时间刻度,也是人们观察中国发展轨迹的惯用区间。所谓「启后」,透过今年的全国两会,外界得以从不同维度感知中国、读懂中国,了解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对外释放的三大发展信号——经济、民主、民生。

无论是中国如何规划经济发展,如何进行民主叙事,如何应对热点响应民生关切,外界均可以在中国一年一度的会议季里找到各自问题的答案,具有经济社会发展「风向标」意义的全国两会,为外界观察中国新走向提供了绝佳窗口。

信号一:中国经济如何前行?

今年两会期间,全球主流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尤其关注2022年中国GDP增长目标。在全球应对各种挑战的背景下,世界把目光投向率先复苏的中国,寻求重振经济的「灵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将2022年的GDP增速目标定为5.5%左右,较上年的「6%以上」有所下调,折射出中国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的多重考虑。有评论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亦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随着基数效应减弱,适当下调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是审时度势的务实做法。

与此同时,作为引导发展预期的重要风向标,增速目标还要通盘考虑疫情对近两年中国经济的扰动,保持增长可持续性,避免出现大起大落。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便提到,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分析称,2021年中国经济8.1%的高增长建立在低基数基础上,2022年经济增速应逐步回到原有轨道,但不能下降太快。预期目标降至5.5%比较容易对接,这种平稳下调有助于避免「失速」风险。

在外界看来,这一预期目标也体现出中国的雄心。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1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在更大「蛋糕」的基础上,5.5%左右增长仍将带来可观增量。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更重要的是,在「增量」同时,中国对经济发展「提质」的决心也在这一份施政报告中得到体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这一系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被列入2022年中国政府工作日程。

一手巩固经济恢复增长基础,一手提升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分析认为,中国继续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明确不搞粗放型发展,将有助于在各种不确定中稳定市场预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由此观之,「5.5%左右」的增速预期目标虽然有所下调,但无论从「质」还是「量」上,中国对今年经济工作并未放低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思路,也得以贯穿其中。

信号二:中国如何进行民主叙事?

近年来,民主叙事之争成为中西方在国际场合论战的焦点,而全国两会为中国展现自身的民主叙事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中国的制度设计中,全国两会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所谓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区别于西方投票式民主,强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国外观察家形象地把中国两会比喻为「共识构建」的过程:代表委员广泛征集民意,在两会上充分审议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这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初衷。

与往常一样,今年,5000余名代表、委员齐聚北京,在全国两会这个平台上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审议、讨论。「大」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小」到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等,代表委员连接「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通过两会让「民之所盼」直通「施政所向」。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也体现了中西方民主的不同。「在西方国家的民主实践中,大部份时间和精力都花在选举上。」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龙安志说,而中国式民主不咄咄逼人,更像练习太极一样,心平气和,慢中自有大智慧。

本次全国两会上,提请审议的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恰好给外界一个「可感」的视角。该法修正草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一个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其中。相关修改包括:明确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应当「充分发挥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并应向选民述职。

而从立法的细节看,地方组织法已走过的修法过程,也反映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让这一理念变得「可感」。地方组织法修改有着清楚的时间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去年初启动修改,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研究,提出修正草案。当年10月和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修正草案进行两次审议,并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修正草案印发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组织研读讨论并征求意见。今年1月,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委召开会议,对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提交大会的版本,形成一条清晰体现民主的立法链条。

见微知着,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的出炉,是中国浩瀚立法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但它却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尤为真实可感,也使得中国的民主叙事得到最新的载体。

信号三:中国如何回应民生关切?

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保障35岁以上求职者就业机会、鼓励幼儿园增开托育班……中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声音不断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引发社会强烈共鸣。历年来,那些民众最为关心的焦点议题,相继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得到解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一系列民生「大礼包」不仅涉及范围广,且无不切中当下民生痛点。

翻看中国2022年的施政规划,医疗、教育、住房等惠民基础保障依旧持续,并且投入力度有增无减;生态治理、平安建设、乡村振兴等逐一列出,始终紧扣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涉及「医、食、住、行」的一项又一项具体措施,共同汇聚成增进福祉的「中国方案」。

不难发现,对于民生问题的相关改革举措,都在「精准」二字上发力。当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备受外界关注,报告提出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坚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随着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如何实施配套措施引发热议,报告明确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具体而言,近来,民众对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呼声持续走高。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遏制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彻底铲除这种犯罪现象,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进行长期斗争。

「拐卖妇女仍存在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儿童医院主任护师胡梅英认为,应提高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法定刑期;提高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法定刑期,其他帮助行为应当与拐卖行为同罪;建立拐卖行为上报制度,公众一旦发现疑似拐卖妇女的行为,应立即报警。

眼下是中国「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二个新学期。如何在「双减」之外做「加法」,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话题。其中,「适时出台教师激励政策」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多位代表委员还提出,学校全面增加体育和美育课时的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师结构队伍。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

老龄化与少子化,是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在全国两会上,「一老一小」两大难题如何破局,是民生问题的焦点。此前有舆论提出,如采取生育、养育、教育(三育)「一揽子」政策,能有效防止高龄少子化趋势固化。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委员作大会发言建议,构建全方位全链条配套政策能提高「一揽子」政策含金量。有专家也强调,中国的高龄化、少子化趋势尚未固化,未来十年将是重要窗口期。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